中国商报(记者 赵熠如)近日,腾讯旗下AI原生应用ima正式更新2.0版本。相较今年1月,9月ima月活增长突破80倍。腾讯表示,ima应用仍在摸索最佳形态与应用场景。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注重AI应用落地,行业重心转向用户实际需求与落地价值。

ima是腾讯在元宝以外另一重点面向C端打造的AI原生应用,已经深入科技、金融、教育等20多个行业。(资料图,图片由CNSPHOTO提供)
月活增长突破80倍
据了解,ima是以知识库为基础的AI工作台,提供搜—读—写工具,辅助用户完成日常学习和工作任务,实现资料的收集和解读、AI的问答和互动、内容的生成和创作,并长期沉淀为个人智能化的知识库。
ima2.0版本包括以agent能力为基础的“任务模式”,该模式支持生成报告和播客两种内容形式,用户可在首页或知识库内用自然语言提问发起任务,还可以给任务加上知识库、文档、图片、音频、网页、笔记等附件。
目前,ima已经深入科技、金融、教育、医疗、法律、政务等20多个行业,其中知识库数量排名前三的领域为:科技互联网、经济金融、健康医疗。
至于ima如何进一步与腾讯的产品生态(如QQ、腾讯文档、腾讯会议等)进行深度整合,ima团队告诉中国商报记者:“ima会先做好工作台的体验,基于用户的需求考虑产品的联动,比如用户在搭建知识库的时候希望便捷地导入腾讯文档,这个需求我们也在内部讨论,近期会有产品解决方案出来。”
在10月23日的ima open day活动中,腾讯表示,上线一年以来,腾讯ima知识库文件总量达到2亿,相较今年1月,今年9月的月活增长突破80倍。
调研机构Quest Mobile的数据显示,2025年9月,腾讯ima的手机应用月活跃用户数为150.2万人,三季度复合增长率为24.77%;PC客户端的月活跃用户数为110万,与百度“文小言”的107万人的月活相近。
打造全新产品组合
据悉,ima于去年10月推出,是腾讯在元宝以外另一重点面向C端打造的AI原生应用。今年2月,元宝、ima、QQ浏览器、搜狗输入法四大产品和应用汇入CSIG(腾讯云与产业事业群),共同成为腾讯面向大模型时代的全新产品组合。
腾讯对ima和元宝这两款产品的市场推广节奏做出了区分。在今年第二季度财报会议上,腾讯总裁刘炽平表示,ima属于创新产品,市场可参考的先例不多,当前仍在摸索最佳形态与应用场景,在达成这一点之前,公司不宜投入大量营销费用。相比之下,元宝这一产品已更成熟且场景清晰,因此公司已在推广上投入较多资金,特别是在第一季度加大了投放。
关于ima等原生应用的商业化方面,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透露,目前腾讯To C的AI原生应用还在投入期,还没有深度考虑商业化的部分。“现阶段我们还是把重心放在打磨产品和服务体验上。比如元宝、ima等AI原生应用,接下来会更多聚焦用户体验的提升、场景覆盖的扩展等,让用户在使用时能更自然、更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汤道生表示。
“对于成熟度与定位不同的AI产品,商业化路径需要差异化设计。其核心在于商业化节奏需匹配产品定位——面向大众用户的产品重视规模与黏性,而面向行业的产品则更应关注场景深度与投资回报。”中国移联教科院执行院长陈晓华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行业重心转向用户
提及ima等AI原生应用最核心的竞争力,ima团队告诉记者:“AI的发展最终还是看人怎么使用,我们很难去定义大家如何使用。我们看到现在有很多用户有很强的意愿在ima搭建知识库、进行创作,比如有25年教龄的历史老师、重症主任医师、政务单位工作人员。他们分别用ima去解决了生活、工作中的各类难题,提升效率。用户用起来才是最重要的。”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注重AI应用落地,切实为用户解决实际问题。
字节跳动推出的智能体“扣子”,支持30秒无代码生成AI Bot,集成超过60种不同的插件,覆盖新闻阅读、旅行规划、生产力工具等多个领域,并提供插件、工作流、图像流、知识库和数据库等产品。
360推出了“智语”智能体,以智能体为全新引擎,扎根政企业务逻辑,形成从大模型训推管理,到智能体开发、管理和使用,再到与组织、业务、流程等融合的体系化建设能力。
金山办公则推出WPS AI 3.0版本——WPS灵犀,用户只需通过自然语言、多轮对话即可完成文档创作、演示文稿生成及语音助手等功能,全程无须复杂操作和外部跳转,与WPS Office深度协同。
“AI原生应用能否持续获得用户认可,关键取决于三大因素:首先是极致的用户体验,包括交互自然流畅、决策透明可解释,真正降低使用门槛;其次是解决真实场景下的不可替代痛点;最后是形成数据驱动的优化闭环,让产品越用越智能,同时企业应保持长期主义,关注用户留存而非短期流量。”陈晓华说。
“借助AI辅助办公已成为常态,各类原生AI应用对用户形成了相当大的吸引力。由于不同AI产品的技术侧重点不同,输出结果也各有特色——这正是AI‘黑箱效应’的体现。因此,许多用户往往会同时使用多个AI产品,通过互补获得更全面的服务。预计未来还将出现能够集成多种AI能力的聚合型应用。”资深电信行业分析师马继华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从今年的发展趋势来看,大模型技术提升速度明显放缓,难以继续保持此前的高速演进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更加注重商业化推广,既要获取终端用户,也要为其他企业提供AI能力赋能服务。这两方面已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马继华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