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迎战果!光伏全产业链困境反转企业,为何是弘元绿能?

引言

这真的是一个见证奇迹的时刻!昨天,赶碳号在写阳光电源时还对几家头部光伏企业的三季报做了一番猜测点评,今天就已应验了。

光伏的底牌终于掀开,今天也是A股企业披露三季报的最后一天。弘元绿能的三季报有点亮瞎人眼: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2.35亿元,同比扭亏高达18.65亿元;第三季度单季净利高达5.32亿元!

这的确大大出乎赶碳号的预料,原本以为弘元最多实现单季扭亏。好家伙,弘元竟然直接实现了全年业绩反转。放眼整个光伏圈,弘元恐怕也几乎是唯一一家在光伏主产业链实现困境反转的企业!毕竟,在光伏主产业链企业中,弘元没有像阿特斯那样既靠美国市场、也靠海外储能来补贴主业,更没有像横店东磁、博威合金等主要依赖美国市场——这三家企业的模式,对于上规模主产业链企业来说其实都不可复制。

弘元的成绩,离不开这轮反内卷

此时此刻,赶碳号的心情既欣喜又复杂。所谓欣喜,是行业反内卷终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而且有主产业链企业在“正面战场”、主阵地取得阶段性胜利,这足以提振全行业的士气。所谓复杂,是弘元让赶碳号陷入思考:光伏反内卷,究竟如何处理市场与行政之间的关系,又该如何看待效率与公平。

至少,弘元绿能的三季报为全行业提供了一个值得珍惜的信号:在反内卷加持下,市场化机制并未失效,企业的经营节奏与自律依然能够创造出商业价值。

%title插图%num

01弘元绿能,究竟做对了什么?

客观说,光伏主产业链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赚钱的消息了。不绝于耳的是谁还能亏本出货回笼点现金,谁有能力多挤占上下游供应链的一点钱,谁还能多撑一两个季度,希冀“道友们”死掉,从而“熬”出生天。

弘元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弘元绿能实现净利润2.35亿元,相比去年同期-16.30亿元,增加了18.65亿元!

%title插图%num

来自弘元绿能2025年三季报

那么和同行们相比,弘元绿能究竟做对了什么?

赶碳号认为,第一是在市场环境上,弘元绿能的硅料、硅片产能均受益于行业反内卷,硅料价格企稳并有了利润,并在一定程度上传导到了硅片;第二是弘元绿能自身的产业链布局和经营节奏都把握得非常精准。

所谓精准,就是在行业上升期时,弘元跑得非常快,吃到了周期红利,而在行业下行时提前判断到风险,及时收手。正因如此,在几年前,赶碳号甚至常对弘元的速度抱以怀疑态度。现在看来,弘元在收手时,赶碳号还真的关注不够,给漏掉了。可能企业也刻意如此低调——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一点在硅料甚至一体化环节也有两家企业,那就是大全能源和阿特斯。别人扩产时大全、阿特斯也说扩产,但真正行动时却非常谨慎。所以,别人要死要活之时,大全的账上躺满现金,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这一轮周期进入后半程,一体化企业特别是在中后端比较重的一体化企业压力比较大。硅料是光伏行业的牛鼻子,硅料稳住了,硅片自然也有利润。弘元的“全产业链布局”打通了从硅料、硅片到电池、组件、电站的上下游,构建起 “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均衡模式。

以弘元绿能素来的狼性和强大的执行力,哪个光伏环节价格回暖了,公司都能迅速捕捉到市场机遇,抢到“粮食”;哪个环节遇冷,弘元也有预判,提前收缩,并靠其他环节利润对冲风险。

%title插图%num

来自弘元绿能2025年三季报

弘元绿能的利润,不是投机得来的,是扎扎实实的经营和节奏把控创造的。

公司在上升期时有多“激进”,是众所周知的,但在下行周期中的“稳健”却鲜有人关注。过去一年,公司资产负债率从59.68%下降到了54.87%,今年三个季度亦是环比持续下降。在此赶碳号就不比较了。

另外,今年前三季度,弘元绿能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2.16亿,与此同时弘元现金储备也在持续增加。这不仅为企业筑起了足够厚的安全垫,也为应对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留出了战略腾挪空间。

财务报表只是企业经营行为的一个结果,因为组织、业务都有惯性,背后需要公司提前降杠杆、去杠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打一个提前量,执行时除了精准,更需要战胜人性,保持定力。

%title插图%num

来自弘元绿能2025年三季报

举个例子,在全行业陷入非理性价格战时,弘元绿能并没有盲目地“跟卷”,而是主动收缩部分产品销售规模。等到今年三季度价格回暖,企业这批“储备”顺势释放。

02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反内卷?

%title插图%num

客观说,弘元绿能今年第三季度赚的这5个多亿如果放在前几年不算什么。但是,其意义却非同寻常。因为它没有过度依靠美国这样的单一高毛利市场,也没有吃到海外储能爆单的红利,就是靠对市场环境、经营节奏的控制和把握,靠着自身产业链布局的内部平衡。

由这件事,结合最近的一些思考,赶碳号对于正在进行中的反内卷有一些个人观点。光伏反内卷,如何兼顾市场和“市长”?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市场负责效率,“市长”负责公平。

最近赶碳号学习最多的就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这里面大有深意。企业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将会大有裨益。

多家中小企业曾向赶碳号抱怨,这一年多来,“反内卷”大大小小的会一直开,但中小企业鲜有被邀请。他们有人担心,搞到最后会不会只保大企业,中小企业被出清。

赶碳号认为这些中小企业或许是多虑了。毕竟,这是一项行业去产能顶层设计的重要工作,牵涉面广量大,不可能让所有企业都参与。不过,赶碳号也同时认为,“反内卷”并不等于“反市场”。反内卷的真正意义,是让无序的竞争退出、让有序的企业活下去。

站在维护行业稳定角度,头部企业似乎是不能“倒”的——冲击力实在太大。当然,要托底对全行业影响重大的企业,而不是纯粹以规模论。

但是,从公平角度看,也不能把整个行业变成“封闭圈层”:不能因为一家或一些企业有影响力,就让整个出清节奏为之而设计;也不能因为一家企业体量小,就完全被排除在政策讨论之外。

赶碳号个人认为,真正成熟的反内卷,应该“三层递进”:

  • 第一层是市场出清。让效率低、管理差、财务风险高的企业自然退出;这一层是基础。

  • 第二层是有序托底。托的是那些绝不能出问题、出了问题就一定会影响到全行业稳定的企业——比如引发金融、履约、就业连锁反应的公司,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大企业”。

  • 第三层是开放机制。即便托底,也要给中型、合规、技术达标的企业留下参与机会,比如在未来“硅料收储联盟”“保供名单”中留出一定比例名额。

只有这三层同时存在,反内卷才不会异化成“行政控盘”或“头部垄断”。光伏行业的出清,必须是市场化的、有分寸的、有序的。反内卷不能写成“行政均贫”,也不能变成“只保头部”。

赶碳号个人认为,在当下应该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而不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公平,并不等同于平均主义,平均主义,恰恰是不公平。信息要公平,机会要公平,大小企业要相对公平。

赶碳号认为,真正需要保护的,是行业的系统性稳定性,不是每一家企业的阶段性利益。大企业出险确实会放大风险,这点要正视;但这不等于中小企业就该被“静默牺牲”。只要它们技术、质量、合规达标,也应该在硅料收储、保供名单、产业基金里有一席之地。

后 记

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减亏甚至扭亏。

这一轮反内卷,功不可没!不夸张地说,这项工作真的是在悬崖边拯救了光伏行业。如今,怀疑和非议已经越来越少,支持和鼓励越来越大,所谓滴水穿石。光伏协会、光伏企业家在其中都做了大量工作,既为行业,当然也是为了自己,成人达己,非常不易。

当然,现在的成果只是一个开始。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既是一次光伏行业的重生,同时也是一场产业文明的考验。光伏反内卷要反的,从来不是自由竞争,而是无序竞争;我们要守的,从来不是平均主义大锅饭,而是市场化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