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生钱,什么时候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点击 “简七读财” ,发送消息“ 理财 ”

小白轻松入门~

%title插图%num

前几天,我在整理投资笔记时,看到一条挺有意思的数据:

台湾市场(中国台湾地区)规模最大的几只ETF里,有四个是高股息ETF,都是按月或按季分红的。

我当时愣了一下,后来找了些台湾投资者的分享来看,发现很多人会说:

「每个月看到股息入账,就像多领了一份工资,特别踏实。」

这句话让我想了很久。

我们总说要「钱生钱」,但好像很少去想:钱生出来的钱,什么时候能真正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带着这个问题,我翻了很多资料,发现台湾这套「存股发薪水」的玩法,背后有一段三十年的往事。

今天想和你聊聊这个故事,以及它给我的一些启发。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及的指数/基金,仅为示例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务必将投资决策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01 疯狂的年代

1990年2月12日,台湾股市冲上12682点。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个疯狂到难以想象的时代。

%title插图%num

图源:联合新闻网

证券营业厅里人山人海,许多家庭早上买完菜,9点前就会准时挤进营业厅看盘。人们无心工作,因为把钱「无脑」投进股市就能大赚:

股票每天开盘即涨停(当时涨停板5%),买100万台币(约20万人民币),一天就赚5万,相当于一个月工资。

那时台湾15岁以上的人,三分之一都在炒股。单日成交量曾达到2100亿台币,超过纽约和东京证交所的总和。

情绪的助推下,短短4年,台股从1000点飙到12682点,涨了十倍多。

但好景不常。不到一年,泡沫破裂。台股狂跌80%,从12682点跌到2485点。许多人借钱、加杠杆买股票,股灾一来,资产瞬间归零。

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因为投资失败,精神崩溃、甚至结束生命的悲剧。整个台湾陷入集体创伤。

02 从炒股到「存股」

这时,人们开始反思:短线投机真的能持续赚钱吗?

当时银行定存利率还有7%,大部分人选择把钱存回银行,发誓再也不碰股市。

但也有少数投资者开始悄悄尝试另一种做法:不再追涨停板,而是寻找业绩稳健、高分红的公司。

他们的想法是既然炒股太危险,那就把股票当「定存」,每年收股息。

这就是「存股」的雏形。

真正让存股理念普及,还要等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进入超低利率时代,台湾定存利率一路跌到1%。钱放银行,利息少得可怜。

在这样的背景下,「存股」这个词开始流行起来,也有了更明确的定义:

像存钱一样买股票,选择年年分红的好公司,长期持有,把股息当被动收入。

和炒股追求价差不同,存股的核心是追求稳定现金流

03 普通人的逆袭

真正让这个词火起来的,是一个普通人的逆袭。

她叫艾蜜莉,1983年生,月薪2.5万台币(约5000元人民币)。在台北,她很清楚靠工资很难实现财务自由,必须让钱生钱。

2008年金融海啸,股市大跌、大家恐慌。艾蜜莉却想:「难道这不是买便宜好公司的机会吗?」

她握着手上的50万台币(约10万人民币),一脚踏入投资,读了很多书,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投资方法:

只买业绩稳健、常年分红的公司;等股价跌到低估时才买入;买入后长期持有,每年领股息;把股息继续投入,买更多股票。

听起来简单,但需要极大的耐心。艾蜜莉把它比作「存钱」:每月从工资里拿出一部分定期买入,一张一张慢慢积累。

市场涨了不急着卖,市场跌了反而开心。这种反人性的操作,才是存股最难的地方。

第5年,她的资产滚到425万台币(约85万人民币),开始相信这条路走得通;

第10年,她账户里的数字变成了750万台币(约150万人民币);

到投资的第18年,她已经滚出了5000万台币(约1000万人民币)的财富。

艾蜜莉的故事在台湾引起很大反响,越来越多人加入到存股大军,相关的书籍也非常畅销。

%title插图%num

图源:博客来(台湾最大卖书平台)-搜索「存股」

04 全民运动

2020年3月,全球股市暴跌,台湾也没幸免。

但「奇怪」的事发生了:那些持有高股息股票的投资者发现,虽然股价剧烈波动,公司分红依然稳定。

这种跌了也能领钱的安全感,让更多人对存股产生兴趣。

台湾基金公司也在不断创新,推出各种高股息ETF。这些产品不仅追求高股息,还可以按月、按季度配息(发放分红)。

对退休族来说,每月都能领「薪水」;对年轻人来说,定期到账的股息给了他们「被动加薪」的满足感。

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25年,台股ETF投资人数6年内暴增20倍,超过1100万人,相当于总人口的1/2。

%title插图%num

说明:台湾规模前6大ETF,有4个是高股息

图源:台湾证券交易所

存股,真正从小众策略变成全民运动。

05 对我们的启发

你可能已经发现,台湾走过的路和现在的大陆很像:年轻人买房压力大;定存利率跌破1%;养老需要未雨绸缪。

他们的经验,给了我们一个提醒:在利率降低的时代,那些能持续创造现金流的资产会越来越有价值

如果你也想尝试「存股」,有几个建议:

第一,理解存股的本质

它不是「买了不动」,而是长期主义的投资理念。

你需要判断一家公司是否值得长期持有、能否持续分红,这需要对公司基本面有了解,也需要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有清醒认识。

有些公司为了吸引存股族,刻意维持高分红,但公司本身已经失去成长性,股价长期下跌,分红收益根本追不上股价跌幅。

第二,选择合适的工具。

如果做不到持续跟踪公司经营状况,红利指数基金可能更适合普通人。

指数基金打包了一揽子高分红的股票,会定期更新成分股,分散风险,也省去选股烦恼。

好消息是,咱们的红利指数基金现在也很丰富,同样有定期分红的安排。

比如华泰柏瑞红利低波动ETF联接基金*(A类:007466;C类:007467),已经连续25个月分红。

相当于投资者能定期收到「月薪」,和台湾那些月配息ETF的思路很像。

*拓展阅读(红利指数科普):

第三,做好长期准备。

存股不是一两年的事。艾蜜莉坚持了十年多,这还是赶上了股市的上行期(小提醒:遇到股市低迷期,财富积累耗时更久)。

%title插图%num

图源:财经M平方

它考验的是耐心和定力,市场涨了不盲目乐观,跌了也不惊慌失措。

最重要的是,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

如果你期待「一年翻倍」的暴富,存股会让你失望。但如果你想要「十年后有一笔稳定的被动收入」,存股值得认真考虑。

台湾存股族常说:存股的意义不是为了躺平,而是为了获得选择的自由。

当你的被动收入足以覆盖基本开销,你就不必为了钱被迫工作,可以选择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这或许才是理财最大的意义。

晚安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