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的创始人是陈天石与陈云霁兄弟,二者都考上了中科大少年班,然后都进入中科院计算所。

陈云霁1983年出生,9岁上中学,14岁考入中国科大少年班,24岁取得中科院计算所博士学位,然后在计算所一路升至副所长(至今兼任中科院计算所副所长),同时他还是处理器芯片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陈云霁的导师,是胡伟武,没错,就是中科龙芯的创始人。

弟弟陈天石1985年出生,16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25岁在中科大计算机学院拿到博士,然后在计算所一路干到研究员(博导)。
陈云霁团队在国际体系结构顶级会议ASPLOS发表首篇机器学习加速器架构论文并获最佳论文奖,奠定了深度学习处理器的理论基础。
团队于2016年完成全球首个完整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的研制,并给这款处理器起名寒武纪。
同年,陈天石创立寒武纪公司。
寒武纪背后是中科院计算所的资本公司:北京中科算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现在持股15%左右,另外,龙芯、曙光等知名高科技企业都是计算所旗下)
和龙芯类似,寒武纪很长一段时间没找到很好的盈利模式。靠给华为生产手机用的AI加速芯片为生,后来海思越来越强大,寒武纪也失去了这项业务。
有时候不得不感叹命运。
如果没有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火爆,英伟达可能就死掉了,矿老板们支撑起英伟达的算力卡业务。

当黄皮衣开发出挖矿专用的算力卡的时候,比特币爆掉了,整个行业近乎崩溃。眼看英伟达土崩瓦解,AI一夜爆火,算力卡一卡难求。

如今,寒武纪终于等来了大爆发。
一、寒武纪大爆发
刚刚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寒武纪实现营收17.27亿元,同比增长1332.52%;前三季度累计营收46.07亿元,同比增长2386.38%;公司实现净利润16.05亿元,成功扭亏为盈,标志着其从长期亏损到盈利的拐点已至。

数据来源:iFind
公司的业绩增长有三大因素。首先,人工智能算力需求持续旺盛,特别是大模型训练与推理场景的爆发式增长;其次,公司持续拓展市场,深化与大模型、互联网等前沿领域头部企业的技术合作;第三,国产替代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政企市场对国产AI芯片需求激增。
其实,在这个AI爆炸的时代,只要是做算力的,都爆发了。
不过,从营收构成来看,公司核心业务发生了转型。
寒武纪的云端产品线在2025年前三季度贡献了几乎全部的营收,占比高达99.6%。反映出公司战略的明显调整:从早期的多线布局转向聚焦云端大模型训练与推理场景。
具体而言,2025年三季度寒武纪的云端芯片交付量显著提升,其中思元590芯片单季度交付量达4-5万颗,贡献收入约12.6亿元,占当季营收的72%。
公司已掌握7nm等先进工艺下开展复杂芯片物理设计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应用于思元100、思元220、思元270、思元290、思元370等多款芯片的物理设计中。
寒武纪云端芯片的主要客户包括:字节跳动(贡献72%营收)、中国移动(贡献约19.5亿元)、工商银行(签署5万颗订单)等头部企业。这些客户主要来自互联网、运营商、金融等行业。
星空君说过,AI时代特别看好两家企业:阿里和字节。当然背后的逻辑非常复杂,以后慢慢讲。
在加速卡方面,阿里选择了自研含光芯片,字节选择了寒武纪。
二、边缘业务的拉胯
在AI时代,云边协同变成了一句空话。
只有云,没有边。
寒武纪的边缘业务一塌糊涂。
2025年前三季度边缘计算业务营收仅156.21万元,同比减少54.38%20,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不足0.1%。这表明公司在边缘计算领域的布局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寒武纪的边缘芯片产品包括思元220-M.2等,主要应用于智能推荐系统、SD-WAN终端光盒等场景。与竞品相比,思元220-M.2采用16nm工艺,INT4算力32TOPS,功耗10W,虽在算力上占优,但能效比(3.2TOPS/W)低于华为昇腾310(4TOPS/W)。
公司与青云QingCloud等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推动边缘智能产品和场景解决方案落地,但在实际营收贡献上仍显不足。
可以预见的未来,公司依然以云端业务为主。
三、风险
1、客户过度集中。
2025年第三季度,字节跳动贡献72%营收,前五大客户占比超94%,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高度集中的客户结构既是机遇也是风险:一方面说明公司与头部客户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对大客户的依赖度过高,一旦主要客户的采购策略变化,将对公司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2、第三季度环比业绩下滑。
2025年第二季度寒武纪实现营收17.7亿元,净利润6.83亿元,业绩基数较高,导致第三季度环比下滑。
环比下滑背后蕴藏着客户流失的风险。
虽然公司持续拓展市场,但三季度订单增速较二季度有所放缓,合同负债减少4.6亿元至28亿元,表明后续订单储备可能不足。
一旦字节跳动的订单出现变化,公司将面临业绩大幅萎缩的风险。
以星空君对字节的了解,张一鸣ALL IN AI,正在梭哈,这么大体量的AI企业,自研芯片只是时间问题(也不排除参股寒武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