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凭借电销渠道在保险市场叱咤风云,然而近日,它却正式告别了其“王者时代”。
3月25日,辽宁金融监管局的一纸批文,宣告该公司最后一家电话销售中心——沈阳财富电话销售中心关闭。
至此,这家素有“电销之王”美誉的保险公司,已全面退出曾贡献过半保费的传统电销渠道。
这一事件,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战略调整,更映射出整个保险行业在数字时代所面临的转型阵痛与创新挑战。
业绩“双面镜”保费激增与评级下滑
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的经营状况呈现出显著的“冰火两重天”态势。
一方面,公司前三季度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23.3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1.19%;净利润达2.35亿元,同比增长32.77%。但另一方面,其风险综合评级由“AA”降至“BBB”,净资产较年初下降16.76%,仅为82.9亿元。
这种看似矛盾的业绩表现,恰是公司在转型期战略取舍与市场博弈的体现。
深入剖析其保费结构变化,更能洞察转型的深层逻辑。2024年,该公司趸缴保费收入增速惊人,高达160%,规模达87.02亿元,首次超越新单首年保费。
这一异常现象与行业普遍发力期交业务的趋势形成鲜明反差,暗示公司正主动调整业务结构。与此同时,投资表现也呈现出波动态势。
前三季度综合投资收益率为0.49%,但第三季度单季却出现-1.35%的负收益。在偿付能力充足率方面,核心指标较上季度下滑约50个百分点,虽仍远高于监管要求,但下降趋势值得警觉。
电销时代落幕从“鼎盛”到“退场”的行业变迁
回顾中美联泰大都会的电销发展史,宛如一部浓缩的行业兴衰史。2011年,其电销渠道贡献了公司超六成的保费收入;2016年,电销保费达48.17亿元,占总保费的56.18%;即便到2021年,其电销规模仍在21家寿险公司中位居第四。
然而,辉煌的业绩难以掩盖渠道效益的递减。2020年,电销收入占比降至31.01%,2021年进一步下滑至27.13%,代理人渠道则成为新的主导力量。
这种转变并非个例,而是全行业的集体选择。根据行业数据,寿险电销保费在2018年达到213.6亿元的峰值后便持续下滑,2021年仅剩123.3亿元。五年来,近20家保险公司累计关停68家电销中心,其中不乏中国人寿、平安人寿等行业巨头。
电销渠道日渐式微的背后,是获客成本攀升(人均日拨150通电话仅成交1 – 2单)、投诉率居高不下(中美联泰电销投诉占总投诉量的86%)以及互联网渠道崛起的多重压力。
转型阵痛渠道革命中的危与机
撤销电销中心,表面上看是企业迫于监管趋严与市场变化的被动之举,实则是其主动进行战略调整的关键一步。
数据表明,中美联泰的保险业务收入已连续八年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从2016年的66.39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259.7亿元,这彰显出公司在培育新增长点方面成效显著。
然而,净利润从2019年的高点18.54亿元降至2024年的2.06亿元,也揭示了转型期所面临的成本压力与诸多挑战。
当下,保险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渠道革命。
一方面,监管部门针对电销误导销售等问题加大了处罚力度(例如中美联泰上海电销中心近期被处以10万元罚款);
另一方面,新兴的数字化渠道凭借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迅速抢占市场份额。
在保费持续增长但盈利能力面临重压的背景下,保险公司必须对价值链进行重构,实现从“规模导向”向“质量导向”的转变。
值得留意的是,电销渠道并不会完全销声匿迹。全国范围内仍有72家电销中心在运营,泰康、平安等公司也在特定业务线保留了这一渠道。

对于意外险等标准化产品而言,电销仍具备一定的优势。未来,保险企业需构建更为多元化、数字化的渠道组合,在人机协同中探寻新的平衡点。
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的“退场”给我们以启示:在这个客户主权时代,任何脱离消费者真实需求的营销模式都难以长久维系。
保险行业的下一个增长点,或许将源于对客户体验的重塑以及服务价值的深度挖掘。当“电销之王”主动转身,我们目睹的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落幕,更是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全新保险生态的悄然萌芽。(编辑/陈小泉 来源/燕梳师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