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岁刘强东“奔命”,能否追回京东“失落的5年”

“最近五年,可以说是京东失落的五年,是走下坡路的五年。没有创新,没有成长,没有进步,是我创业史上是最没有特色的、贡献价值最少的五年。”

在今年618期间,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毫不留情地说道。随着互联网红利消退,京东转型和科技创新迫在眉睫。

今年以来,51岁的刘强东,又一次挂帅亲征,杀回了战斗一线。

从亲自考察多个前沿人工智能研究项目,到穿上京东外卖服亲自送外卖,再到现身京东品酒会为酒旅业务和七鲜小厨站台……京东的“新故事”越来越多。

近期,京东又高调杀入车圈,宣布联合广汽集团、宁德时代推出“国民好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悉,001号在京东拍卖平台拍出了7819万元的高价,超过26万人参与竞拍。

%title插图%num

重构汽车消费生态

京东不是要成为汽车制造商,而是要成为汽车消费的重构者。

事实上,京东对汽车领域的布局并非一时兴起。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8年,京东就上线了整车交易平台,2021年成立汽车事业部。2022年,“京车会”升级为“京东养车”,覆盖汽车配件销售与线下维保。2023年,京东汽车事业部正式独立,2024年聚焦新能源汽车后市场业务。

%title插图%num

今年10月,京东联合宁德时代、广汽集团推出的“国民好车”,新车命名为“埃安UT super”。在分析人士看来,三方此次合作,属于发挥各自优势:

广汽集团作为国内大型汽车集团,负责整车研发制造;宁德时代提供电池及换电支持。

而京东的定位,是“需求+渠道+服务”的整合者,依托其庞大的用户洞察力和覆盖“买、配、养、用、换”的全渠道汽车消费服务平台角色。

公开数据显示,京东拥有超过6亿的消费者、2亿多车主用户,其中新能源用户数700多万;

京东物流在全国30个城市部署超数百无人配送车,累计路测数据达200万公里;

此外,京东养车还拥有庞大的线下网络,近3000家京东门店和超4万家合作门店,以及京东汽车改装大店、自营贴膜工厂等;

这些都是京东进入汽车领域的宝贵资源。

对于京东而言,汽车是下一个“3C数码家电”,是其生态布局的一个节点。最终目的,是用供应链这把钥匙,撬动一个涵盖物流、售后、金融的巨大生态。

值得关注的是,这场变革里,如何平衡与线下经销商的利益?如何解决换电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都是京东面临的巨大考验。

据悉,近期京东汽车已经开启了多个招聘岗位,其中,汽车零售事业部算法工程师、汽车后市场商品总监、汽车行业采销负责人等岗位年薪可达百万元水平。

AI,外卖,酒旅

“京东入局汽车,不只有高瞻远瞩的成分,其实也有几分不得已而为之。”有观察人士称。

时间回溯至2004年,刘强东在《创京东》中提及,那一年是他“睡得最踏实的一年”,正是这一年,京东成功转型线上电商,迈出了关键一步。

20年后的今天,中国电商江湖早已沧海桑田。抖音、拼多多等平台的崛起,让京东倍感压力。

为了走出困局,京东需要“新故事”。今年以来,刘强东频繁现身,且每一次都和京东的业务发展密切相关。

4月,刘强东穿上京东外卖服亲自送外卖,推广京东的外卖业务,当天晚上还和京东骑手一起吃火锅、喝酒。短短几个月内,京东外卖日订单量突破2500万单,全国超150万家餐饮门店入驻,15万全职骑手签约上岗。

京东布局的逻辑在于:外卖作为最高频的消费场景,它可以像“流量水管”一样,不断地把用户引入京东生态。

9月,京东与锦江酒店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围绕酒旅服务、供应链协同、餐饮消费场景创新三大领域全面深化合作。随后,刘强东现身京东品酒会为酒旅业务和七鲜小厨站台,还直播做菜大秀厨艺。

之所以要做酒旅,刘强东看重的是高利润。“酒店背后是杂乱高成本的供应链。”他算了一笔账:行业平均毛利率60%,京东通过砍掉中间环节,能把成本压低20%,为客户省下三分之二的费用。

对于AI业务,刘强东更是亲力亲为,倾注了大量精力。

在2025京东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上,京东首次发布了AI全景图,将在未来三年持续投入,带动形成万亿规模的人工智能生态。为此,京东对AI研发部门进行了重要的组织调整。原本隶属于京东科技的京东探索研究院如今直接归属于京东集团管理,并由刘强东亲自担任院长。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以来,京东已经宣布投资智元机器人、千寻智能、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RoboScience、智元机器人、逐际动力、帕西尼等,投资范围涵盖具身智能全产业链,包括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运动控制技术、具身模型、交互大模型等领域。

京东相关负责人表示,具身智能是服务生态的一部分,投资具身智能企业不仅会为用户带来体验提升,也会帮助京东提升服务水平。

“京东帝国”危机

“京东集团的所有业务都围绕着‘供应链’展开,如果和供应链无关,我从来不碰。”刘强东在一次内部分享会上表示,“现在做的几乎所有业务,100%都围绕供应链来展开”。

时至今日,京东业务已经涵盖零售、科技、物流、工业、健康、产发及国际等多个领域。

在京东成立20周年大会上,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许冉在内部信中提出了“35711”战略愿景,其中的“7”就是“7家从0做起市值不低于1000亿的上市公司。”

目前,刘强东旗下拥有4家上市公司,包括京东集团、京东物流、京东健康和德邦股份;京东旗下的达达集团曾经在纳斯达克上市,后来完成私有化退市。此外,京东数科(已更名为“京东科技”)、京东产发、京东工业3家公司正在上市进程中。

财报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京东集团实现营业收入达3567亿元,同比增长22.4%,刷新了近三年收入增速的新纪录。然而,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仅有62亿元,同比下滑50.8%,经营利润则亏损了9亿元。

其中,京东外卖成为最大“吞金兽”。包含外卖在内的新业务单季亏损高达147.8亿元,是拖累集团整体利润的主要原因。

对此,许冉在财报会上表示:“外卖和即时零售是公司长期战略,追求的是5年、10年甚至20年的商业模式,而非一两个月的成绩。”

不容忽视的是,虽然京东积极拓展本地生活服务,但美团已经深耕多年,在餐饮外卖、到店服务、即时配送等领域构建了强大的护城河,其基本盘之稳固并不容易撼动。

从二级市场表现看,无论在美股市场还是港股市场,京东的市值都远远低于竞争对手,股价走势也不容乐观。

在行业人士看来,京东当前所面临的种种难题,其实是整个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必然结果。

“纵观历史,没有哪家企业能够永远稳坐王座。只有不断调整战略、勇于创新的公司,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去。”这位人士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