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AI泡沫究竟多大?瑞银:本轮泡沫比TMT时期更具“合理性”,三大见顶信号尚未出现

瑞银认为,尽管当前美股已具备泡沫周期的七大前提条件,但本轮AI泡沫的”合理性“远超2000年时期,且关键见顶事件尚未出现。

追风交易台消息,10月29日,瑞银全球股票研究团队发表研报指出,我们正处于一场潜在泡沫的早期阶段,但预示泡沫见顶的三大关键信号,极端估值、长期过热催化剂和短期见顶事件目前均未出现。

报告指出,生成式AI强大的生产力提升潜力,以及当前政府资产负债表风险高于企业,为本轮估值扩张提供了比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更坚实的基础。

瑞银发现当前市场认为出现泡沫的概率为20%,投资者需看懂预示泡沫破裂的关键信号,将是未来投资决策的核心。

泡沫的“合理性”,这一次为何与众不同?

10月份美联储如期降息,瑞银认为当前美股市场已经满足泡沫的全部七个前提条件:过去十年股票年化跑赢债券14%、出现重大新技术、距上次泡沫已25年、整体利润承压、市场高度集中、散户买入以及宽松货币条件。

尽管如此,瑞银强调将当前AI热潮简单地与历史上的泡沫相提并论是片面的。本轮泡沫的形成逻辑,在两个关键层面比互联网泡沫或80年代末的日本泡沫更具“合理性”。

首先,生成式AI的颠覆性潜力与空前的采纳速度是独一无二的。

报告指出,由于大量基础设施已经就位,生成式AI的采纳速度远超以往任何技术革命。例如,OpenAI仅用3年就吸引了8亿用户,而谷歌达到同等规模耗时近13年。

如果市场预期生成式AI能像互联网泡沫时期那样,暂时性地将生产率增速提升2%,那么就足以支撑股市出现20-25%的上行空间。

其次,本轮周期的宏观风险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美国政府正享有预算盈余,资产负债表非常健康。而如今,政府债务与GDP之比是当时的两倍,财政赤字高企。相比之下,企业(尤其是科技巨头)的资产负债表则相对稳健。

%title插图%num
(美国政府的资产负债表状况比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要糟糕得多,瑞银认为这会降低股权风险溢价)

瑞银认为,这种“政府弱、企业强”的格局,可能导致投资者为了规避主权信用风险而将资金从名义资产(如债券)转向实际资产(如股票),从而降低了对股权风险溢价(ERP)的要求,为更高的股票估值提供了支撑。

泡沫未见顶信号一:估值尚未走向极端

根据瑞银的分析,历史上的泡沫顶峰通常伴随着极端的估值,但目前AI相关领域的估值远未达到危险水平。

首先,绝对估值水平尚有距离。在过去的泡沫中,至少30%市值的股票市盈率会升至45-73倍(基于12个月动态市盈率),且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至少达到5.5%。

当前Mag 6(剔除特斯拉的科技六巨头)的市盈率仅为35倍,远低于泡沫水平。

%title插图%num
(泡沫时期的美股市盈率)

其次,从相对估值看,科技股溢价也处于正常区间。历史性顶部通常出现在ERP降至1%左右的水平(如1929年和2000年)。

根据瑞银测算,当前使用其长期模型的ERP仍在3%左右,表明市场尚未因过度乐观而完全忽视风险。

此外,潜在市场(TAM)假设并非“天方夜谭”。

互联网泡沫顶峰时,支撑电信股估值需要假设家庭将约20%的收入用于电话服务,这显然不切实际。

而对于本轮AI核心的半导体,瑞银估算,如果到2030年半导体行业支出占全球GDP的1.3%(从目前的约0.7%提升),那么当前的估值就是合理的。

%title插图%num
(半导体行业vs软件行业占GDP比例)

考虑到半导体与软件作为“新石油”的重要性,目前合计占GDP约3%。而石油历史均值为3%,峰值曾达10%,这一假设并非遥不可及。

%title插图%num
(石油占美国GDP的比重)

最后当前投资逻辑未脱离基本面。在日本泡沫时期,市场用土地价值为股票定价。在互联网泡沫时期,“眼球数量”成为核心指标。而现在,盈利和现金流依然是分析AI相关公司的主要依据。

泡沫未见顶信号二:长期过热催化剂缺位

除了估值,引发泡沫破裂的长期结构性因素,如过度投资和过度杠杆,在当前也并不明显。

研报强调过度投资信号暂时未出现。美国的信通技术(ICT)投资占GDP的比重仍低于2000年的峰值,接近正常水平。这意味着美国全社会范围内的资本支出狂潮尚未形成。

%title插图%num
(科技投资占GDP的比例低于长期平均水平)

债务融资过度的风险也较低。尽管头部11家超大规模数据中心(hyperscalers)的资本开支/销售额比例已接近2000年电信运营商的水平,但融资方式截然不同,如今的科技巨头主要依靠自身强大的现金流而非债务来支持投资。

瑞银测算,这些公司的资本开支需要增长40%(基于2025年收入),才会开始动用债务融资。这与互联网泡沫时期电信公司高达3.5倍的净债务/EBITDA形成了鲜明对比。

%title插图%num
(大型云计算企业的资本支出与销售额之比)

市场广度收窄程度也不及1999年。当时纳斯达克上涨86%,但下跌股票数量几乎是上涨股票的两倍,市场呈现极度分化。而当前,市场广度虽然有所收窄,但并未出现如此极端的背离。

%title插图%num
(1998年至2000年3月期间,标普指数与股票上涨/下跌数量的对比走势)

最后当前美国企业利润也异常稳健。 互联网泡沫时期,美国国民账户利润(NIPA)实际在下滑,这解释了当时市场广度的急剧恶化。而当前,尽管利润增长集中在少数头部公司,但整体国民账户利润并未出现类似的压力。

泡沫未见顶信号三:短期见顶事件未现

在短期层面,预示市场即将见顶的“发令枪”也并未打响。瑞银列举三个潜在见顶触发事件:

巨型并购交易:

  • 互联网泡沫的顶峰伴随着世纪并购案,如沃达丰/曼内斯曼和美国在线/时代华纳。
  • 按今天的市场规模折算,这些交易的规模高达约9000亿美元。目前市场尚未出现同等级别的并购狂热。

%title插图%num(并购交易金额占标普市值的比例与并购交易金额的6个月移动平均值)
央行政策构成致命一击:

  • 历史显示,只有当美联储的政策利率超过名义GDP增速时,才会对泡沫形成致命打击。
  • 在2000年,纳指在美联储加息周期中一度翻倍,直到美联储政策利率升至6%以上(接近当时的名义GDP增速)后市场才见顶。
  • 当前,2026年的名义GDP增速预计为5.2%,货币政策远未达到收紧至“扼杀增长”的程度。

盈利萎靡和价格动能极端:

  • 在互联网泡沫中,盈利动能在市场见顶前约一年就已达到顶峰。而当前,科技股的盈利修正势头依然优于市场表现。

%title插图%num(1999年盈利势头第一季度达到顶峰,红线代表市场峰值的日期)

  • 同时,价格动能也未到极端,例如,半导体板块股价目前较其200日移动均线高出约35%,而2000年顶峰时该指标达到了70%

综上所述,瑞银的分析为投资者提供了一张详尽的“泡沫地图”。尽管AI热潮汹涌,但从估值、宏观催化剂到短期触发点,各项关键指标显示,这场盛宴或许远未到终结之时。

不过,瑞银也提醒,真正的泡沫可能潜藏在科技行业,尤其是半导体行业的高利润率中,随着资本密集度上升和竞争加剧,高利润率未来可能面临压力

%title插图%num
(科技股与半导体股的利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