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轩高科,一时风头无量!
此前,G垣准固态电池的惊艳亮相,一度让大家看到国轩高科在技术端的突破潜力,不再是二线阵营里默默无闻的跟随者。
而2025年三季报的披露,更让其热度再上一层——当季公司净利润同比猛增1434.42%,达到21.67亿元,创下历史新高,甚至是2024年全年净利润的两倍。
这般业绩增长,难免让人惊呼:国轩高科的“逆袭时刻”真的来了?
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如果我们把数据放大镜,聚焦到衡量企业真实盈利大小的扣非净利润上,会发现2025年第三季度其扣非净利润仅1250万元。
反观同行亿纬锂能,同期净利润规模虽不及国轩高科,7.8亿元的扣非净利润却足足是国轩高科的62倍。

一边是亮眼的净利润增幅,一边是微薄的扣非盈利,国轩高科这份业绩答卷,为何会如此“反差”?其又有怎样的破局之法?
押宝奇瑞,天外“来财”
国轩高科的净利润与扣非净利润差距悬殊,是因为公司早期持有的奇瑞汽车股份在港股上市,导致其公允价值大幅变动。
2025年9月,奇瑞披露的聆讯资料显示,当年1月奇瑞完成股权结构调整后,国轩高科通过全资子公司持有其1.66%股份。
随着奇瑞9月25日登陆港股,市值一度突破2000亿港元,国轩高科这笔投资随之水涨船高,当季斩获24.17亿元公允价值收益,几乎撑起了净利润的全部“门面”。

但这也并非偶然的“幸运”,而是国轩高科与奇瑞十余年绑定的结果。
早在2012年,双方就已开启合作探索,从早期的传统燃油车启动电池供应,到新能源时代聚焦纯电、混动车型的动力电池配套,合作深度持续升级。
如今翻看国轩高科的主要配套车型清单,奇瑞多款车型郝然在列。并且,2025年1-8月,公司已为奇瑞新能源车配套约12万辆。
从产业联动的视角看,国轩高科的快速成长,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以及奇瑞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
2025年1-9月,国轩高科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为26.27GWh,同比增长84.7%,国内市场份额提升至5.33%,位列第四,比亿纬锂能还高出一个身位。

亮眼表现,难掩盈利短板
尽管国轩高科在2025年前三季度交出了“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同比增长84.7%”的亮眼答卷,甚至凭借奇瑞股权收益撑起了净利润。
但当我们剥离非经常性收益的影响,回归日常,其薄弱的真实盈利能力便浮出水面。
2025年上半年,国轩高科的净利率仅有1.71%,不及亿纬锂能的6.19%,更不用说宁德时代的18.09%。

这差距的背后,是业务结构单一与规模效应不足的双重制约。
从业务结构看,头部企业早已搭建起多元盈利引擎。
宁德时代通过储能业务的规模化放量、动力电池的高端化突破持续为盈利兜底;亿纬锂能则形成“动力+储能+消费”三驾马车,单消费电池业务的毛利率就稳定在26%左右。
反观国轩高科主要还是靠动力电池,但由于市场竞争加剧盈利承压。虽说其也布局储能业务,但目前规模较小,2025年上半年收入仅有45.62亿元。

规模效应的差距则进一步放大了成本压力。
2024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总出货量达491GWh,亿纬锂能的总出货量为68GWh,而国轩高科仅有50GWh,不足宁德时代的九分之一。
这就导致设备折旧、研发投入等成本分摊到国轩高科每一块电池上,自然就比宁德时代等巨头们高不少。
猛攻固态电池,换道超车
在锂电池格局基本定型的当下,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液态电池技术也趋近成熟,二线企业想追平头部企业,难度越来越大。
国轩高科也很清楚这点,于是将宝押在固态电池上,并采取“半固态过渡+全固态攻坚”的双轨策略,既保证了短期技术落地的可行性,又为长期技术突破埋下伏笔。
如今,这份布局已初见成效。2025年5月,国轩高科推出的G垣准固态电池(半固态电池)已实现300Wh/kg能量密度,直接将纯电轿车续航推至1000公里。
而到了2025年9月2日,公司更进一步,宣布首条全固态中试线贯通,“金石”全固态电池已处于中试量产阶段,良品率高达90%。

更值得一提的是,其第一代全固态电池2GWh量产设计工作已同步推进,这意味着从实验室到规模化生产的路径正在加速打通。
对比同行,国轩高科的进度优势更加显而易见。
亿纬锂能9月也推出了能量密度300Wh/kg的“龙泉二号”全固态电池,不过,国轩高科已贯通中试线、启动量产线设计。
并且,亿纬锂能此次下线的“龙泉二号”能量密度为300Wh/kg,稍低于国轩高科“金石电池”的350Wh/kg。
在技术迭代快的电池行业,国轩高科这种先发优势,很可能意味着市场先机的锁定。
当然,技术突破从来不是偶然,而是靠国轩高科对研发的“重注”。2024年,其研发费用率高达8.28%,高于宁德时代的5.14%与亿纬锂能的6.29%。

就现在来看,公司这种“高投入换高成长”的策略,已在固态电池领域转化为初步技术壁垒,但能否真正实现“换道超车”,还要看后续量产落地与市场验证的效果。
结语
国轩高科的2025年,是“热度”与“隐忧”并存的一年:靠奇瑞股权收益赚得短期亮眼业绩,装机量增长也印证了市场认可,但核心净利率的低沉,暴露了其盈利压力。
如今,固态电池成了国轩高科逆袭的关键筹码——中试线贯通、量产线推进、技术领先同行,这些都是它的底气。
但从技术突破到商业成功,还有多重考验。可以说,国轩高科的“换道超车”之战,才刚刚开始。
以上分析不构成具体买卖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