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原料药和制剂研发,他是敢于创新的急先锋;聚焦关键技术的突破,他是勇于攻坚的排头兵;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他是锐意进取的领头人。从2011年中国药科大学毕业后,进入红豆集团紫杉药业,王旭阳从一线基础技术岗做起,始终践行“做好药,服务人类健康”的使命,在研发道路上矢志不渝的探索和创新,在紫杉烷类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深海中,一次次劈波斩浪,攻坚克难,他也完成了从青涩学子到管理骨干,从技术尖兵到团队核心的蜕变。

成立于2004年的紫杉药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现已成为国内紫杉烷类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及新三板创新层企业,这背后离不开以王旭阳为代表的研发人员无数心血和智慧的付出。多年来,王旭阳申请20多项发明专利,十多项获授权;建立公司研发质量体系,保证研发项目的合规性及推进效率;带领团队,完成了多个抗肿瘤原料药及制剂产品的上市报产……丰硕的成果、突出的贡献,让王旭阳近期获评第六批红豆集团“攻坚克难发展”先锋。
深耕一线,以技术突破支撑发展
初见王旭阳,很难将他与印象中雷厉风行的管理者划上等号。他踏实肯干,谦和低调,身上依然保留着技术研发人员特有的那份朴实与内敛。然而,正是这位看似低调的负责人,在紫杉药业的关键技术攻坚中,屡屡扮演着“定海神针”的角色。
他的工作,始于实验室的瓶瓶罐罐,源于对每一个数据、每一步工艺的极致追求。谈起印象深刻的专利研发,他提到了那个与在研项目HDS016S息息相关的分析检测方法专利——“一种对L-四氢叶酸对甲苯磺酸盐(6S)光学纯度的分析检测方法”。

当时遇到了瓶颈,王旭阳回忆说。一开始,团队采用传统的旋光法检测中间体中的异构体,结果只能反推出一个模糊的范围,无法实现精准定量。
困境之下,王旭阳没有退缩。他带领团队一头扎进文献与药典中,寻找可能的路径。他们借鉴了美国药典(USP)的相关方法,但这仅仅是个起点。“拿来主义”行不通,必须进行创新。接下来的日子里,实验室成了他们的主战场。色谱柱的选型、流动相pH值的精确调控……每一个参数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影响分离效果。王旭阳和团队成员们反复试验,对比数据,常常为了一个百分比的优化而通宵达旦。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优化,他们最终成功建立了专属的液相检测方法。该方法能够清晰、准确地定量控制异构体杂质,为HDS016S项目的后续工艺开发扫清了关键障碍,也为公司在该领域的技术壁垒添上了坚实的一块砖。这场“战役”,充分展现了王旭阳面对技术难题时,那种不解决问题决不罢休的韧劲和扎实的专业功底。
抗肿瘤高端复杂制剂智能化工厂项目是紫杉药业的重点产业升级项目,于去年7月完成试生产。作为研发负责人,王旭阳带领团队加班加点,克服种种困难,在智能工厂首次完成了HDS034P的中试及工艺验证,全自动完成了配制、过滤、灌装和冻干。顺利通过验证,也表明该生产线符合了注射剂相关的技术要求,随后还顺利通过GMP认证。
另外,王旭阳还排除万难,成功进行了紫杉烷类原料药残留溶剂及有关物质方法开发等等。多年来,王旭阳领衔攻关解决了多个技术难题、申请了20多项发明专利,为紫杉药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引领团队,以体系构建驱动发展
作为从一线成长起来的管理者,王旭阳深知团队的重要性。他所带领的近30人的研发团队,是公司创新引擎的核心。如何让这支队伍迸发出强大的战斗力?他摸索出自己的“管理哲学”。
“团队最重要的就是协同与沟通。”王旭阳总结道,“目标明确,是方向;培训到位,是能力;节点清晰,是效率;反馈积极,是动力。”他将研发管理凝练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明确目标——系统培训——设定节点——积极反馈——总结优化。在这个循环中,每一位成员都清楚地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完成”,并且在过程中能及时得到支持和反馈。

他特别强调了“积极反馈”的重要性。“研发工作充满不确定性,失败是常事。及时的沟通和正向的激励,能帮助团队保持士气和信心。”他创建了开放、平等的沟通氛围,鼓励成员大胆提出想法,坦然面对问题。生活中为人谦和、低调内敛的他,在工作中却是目标清晰、决策果断,能够精准地将公司的战略蓝图,转化为团队一个个具体可执行的技术目标。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始终保持着高效的运转和强烈的紧迫感。
在研HDS014S项目应监管机构要求需要补充资料,部分检测项目需要委外完成,但与委托单位数次沟通不畅,结果迟迟无法获取,严重影响了项目进度。危急时刻,王旭阳当机立断,派出人员,一大早直接赶到委托单位的实验室现场,和他们一起检测、调整,现场沟通、解决,确保了数据的及时获取。这种果断决策、靠前指挥的风格,也深深感染着团队的每一位成员。
谈及研发成果的保护,王旭阳显示出研发人的严谨与管理者的周全。“技术是公司的生命线。”公司建立了严格的保密制度,在资料库设置了细致的人员权限管理体系,而最核心的研发成果和数据,则被保存在离线的硬件设备中,由专人负责保管,构筑起一道坚实的技术防火墙。
眺望未来,以国际视野擘画蓝图
站在公司乃至行业发展的角度,王旭阳的视野早已超越了单个项目的成败。他将研发工作置于公司全球化战略和行业竞争的大格局中考量。
“国内市场固然重要,但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走出去’。”他表示,面对国内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国际化是必然选择,也是构建更高层次产业壁垒的途径。在已经完成10-DAB美国登记,紫杉醇印度、台湾注册外,目前公司正在积极推进原料药的韩国注册和CEP(欧洲药典适应性证书)认证,为制剂产品的出海铺路。“这不仅是为了扩大市场总量,更是通过接受国际最高标准的检验,倒逼我们研发和生产体系升级。”
对于研发战略,他始终秉持着四大方向:以紫杉烷类抗肿瘤药物研发为重点、选择“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品种、仿创结合、聚焦具有高临床价值的高端复杂制剂。这正是紫杉药业能够在细分领域建立并保持优势的关键。
“我们的优势在于,在紫杉烷类药物领域,我们构建了从关键中间体到原料药,再到制剂的完整产业链。”王旭阳的话语中带着自信,“这使我们在资源投入和研究深度上,具备了别人难以比拟的协同效应。同时,我们的团队在化合物合成、纯化、质量控制以及国内注册方面,积累了扎实的技术和经验。”
对于下一步发展,他有着很深的思考,要进一步推进国际化纵深,不仅要进行原料药注册,更要筛选适合国际市场的制剂品种,并动态跟踪学习目标国家的法规和申报要求;要进行知识库扩容,强化国际注册、临床研究等新领域的知识,;全面提升团队工作效率;不断巩固和完善研发质量体系。
从攻克一个检测方法,到解决一个个难题;从带领团队高效运转,到布局公司的全球研发战略……王旭阳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技术人那份“严谨细致、踏实肯干”的初心。正是在这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一次次的攻坚克难中,他与他所带领的团队,为紫杉药业稳步向着“紫杉烷类特色抗肿瘤药物全球领先者”的目标前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