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巨兽”奋战连云港

“船长,绞刀转速突然掉到25转了!绞刀肯定缠东西了。”一天清晨,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工程现场,“天骅”驾驶室里,三副于淼的喊声穿透机械轰鸣。监控屏上,代表绞刀电流的仪表来回波动,这座总长113.4米的钢铁巨兽突然“卡壳”,冲刺四季度的目标还未完成。

%title插图%num

首遇“拦路虎”

“水下全是废旧渔网,还有过往船舶遗留的靠帮轮胎!”水手长检查完绞刀后急声汇报。作为绞吸挖泥船的“利齿”,1400千瓦功率的绞刀本可啃下硬土,此刻却被废旧渔网和轮胎缠满,拉不动,剪不断,清理难度十分大。

“用液压剪和撬棍配合吊车清理!”船长芮海滨盯着监控画面迅速部署。船员们穿戴好防护装备,顶着甲板上的海风奔向绞刀平台。水手长南海龙率先冲到绞刀平台,用撬棍一点点将缠在叶片上的渔网挑开,锋利的渔网线划破手套,手心被勒出红痕也顾不上擦拭。其他两名船员紧握液压剪手柄,随着南海龙的指令精准发力,“咔嗒” 一声,最粗的一段钢丝绳终于被剪断。历经2小时连续奋战,当最后一缕渔网被拉出绞刀,监控仪表上的转速数值也终于回升到正常区间。

%title插图%num

船长芮海滨在会议室紧急召开工艺研讨会,制定下一步施工方案:“上层加大绞刀下放深度,使渔网杂物和硬层同时挖掘,加大绞刀转速,增加绞刀切割渔网的效果!”芮海滨操控手柄,绞刀缓缓调整深度,如同牙医补牙般精准找到最佳绞刀下放深度。历经72小时连续作业实验,确实减小了渔网缠绕绞刀时间频率。

再遭“拦腰劫”

正当施工步入正轨,深夜的暴雨中,2号泥泵排压突然降低,流速增长至每秒6.5米。“距船800米处管线冒出混汤!”输泥管线是船舶的“血管”,一旦泄露不仅前功尽弃,还可能污染海面。芮海滨立刻拨通项目部应急电话:“管线疑似破裂,请求管线队支援!” 同时安排二副郭小强带队乘小艇排查漏点。

“收到!管线队携带工具和焊接设备,20分钟后抵达。” 项目部调度员的回复让船员们松了口气。雨幕中,郭小强顶着风浪找到漏点——管线接口法兰处出现15厘米长的裂缝,海水正裹挟泥沙向外喷涌。半小时后,管线队的工程船准时抵达,管线队长跳上小艇,查看现场后立刻制定方案:“先拆除这一节管线,再进行对接!”

%title插图%num

众人迅速分工,管线队工人用扳手拆卸受损管的法兰螺栓螺栓因海水锈蚀牢牢卡死,每拧动一圈都要反复喷除锈剂;锚艇上的起重机则吊着管线缓缓靠近。暴雨模糊了视线,郭小强通过对讲机实时协调:“再往左移20厘米,注意避开暗涌!”当备用管线精准对接到位,管线队长领工人迅速拧紧螺栓,并用扳手反复加固。凌晨5点,管线试压成功,泥沙重新奔涌着流向吹填区,此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船员和管线队队员们满是泥浆的脸上露出了疲惫却欣慰的笑容。

终破“电路关”

“天骅”船突然遭遇新危机——中控系统电路短路,绞刀控制模块失灵,所有挖掘操作陷入停滞。“电路图纸显示,故障点在主配电箱,可能是连日潮湿导致线路老化短路!”轮机长赵亚庭捧着图纸满头大汗。若等岸上维修团队支援,至少需要3天,工期根本来不及。

赵亚庭带领电机员和电工钻进闷热的配电箱舱室,狭小空间里,他们用万用表逐段检测线路,终于发现一处因锈蚀导致的短路点。“必须更换绝缘套管,还要重新焊接接线端子!”电机员屏住呼吸,在摇晃的船舱中精准操作,汗水顺着脸颊滴落在电路板上。经过8小时连续抢修,中控系统终于恢复正常。

%title插图%num

甲板上,战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芮海滨望着延伸向深海的航道说道:“这一波三折的攻坚,值了!”钢铁巨兽的轰鸣与轮船汽笛交织成最美的攻坚乐章。

来 源:“天骅”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