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角安迪能成功逃离监狱,靠的是信念,一股17年都从未动摇过的信念。
有人说那只是电影,但艺术往往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就像股市里,有的上市公司老板就堪称是“现实版的安迪”,清仓的信念从未动摇。
近日,上市公司申科股份发布公告,原实控人何全波转让的股权已经完成过户手续,何全波家族彻底清仓,国资正式接盘申科股份。
上市公司从民营变国资并不鲜见,但申科股份IPO以来的故事,就是一部“申科的救赎”,而创始人何全波就是“现实版的安迪”,或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甚于安迪。
电影中的安迪是入狱两年后才构建起了越狱的信念开始挖隧道,而何全波家族则是IPO之前就已经制定好了清仓行动计划。

申科股份主营轴瓦轴承,一种发动机、重力机械需要用到的重要部件,申科股份在这个东西上有没有核心竞争力咱不好评论,但业绩数据不会骗人。
申科股份上市于2011年,2013年就开始变成了“赔钱货”,IPO14年来大多数年份都是亏的,如果拉通计算,利润之和是-1.4亿。
也许有人会觉得-1.4亿亏得不算多,但你要知道,申科股份每年的营收也就2亿上下,亏这么多,已经属于是巨亏了。
其实,公司怎么样,老板最清楚,申科股份还未上市之前,何全波家族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变现了。
2007年,申科股份刚开始上市的筹备,何全波的妻子黄香梅对外转让了自己全部股份,先套现了5900万打底。
一般来说,好公司的股权是舍不得卖的,引入新股东常采取增资的方式,以便资金进入公司,从而促进公司的发展。
何全波家族既然宁愿选择落袋为安,可见,何全波早已不看好申科股份的发展前景,而之所以包装上市,除了变现,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别的目的。

2011年上市,按照规矩,实控人锁定期3年,2014年可以开跑,而何全波并不着急,而是先通过释放重组信号为股价造势。
真的只是造势,据统计,申科股份2013-2016年间累计筹划了5次重组,结果一次都没成,倒是申科股份的股价涨上去了,从10多块涨到了30多块。
而就在这个档口,何全波家族实施了第一次完美变现,何全波、何健东父子二人以36.33元的价格卖掉了13.76%的股权,一次性套现7.5亿。
有多完美?那是申科股份上市14年来的股价最高点,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那样的高光时刻了,估计何全波自己都曾不止一次懊悔过,当年卖少了。
当然,何全波明白“失不再来”的道理,于是,之后也不再奢望能再创造出那样的完美,而是能卖就行,清仓的决心从家族人事变动就可窥一斑。
2016年完成首次套现后,何全波直接辞去了董事长的位置,儿子何建东也辞去了总经理的位置,这显然是为了避开作为董监高的减持限制。
但这个变动太明显,怎么办呢,何全波把自己的小儿子何建南提为董事长,算是家族代表,不过,何建南是没有任何持股的,现在看来,起的作用可能也就是“打掩护”。

完成了人事部署后,何全波父子开始寻找“一次性”接盘人,所谓“一次性”,就是能一次性买下何全波父子全部股权的受让方。
父子二人持股比例超过40%,一口吃下的难度太大了,所以,直到2020年,何全波才找到了一个意向的接盘对象。
何全波立即高高兴兴地发了公告,以为可以就此脱手,结果,双方谈了一个星期后就因某些手续审批未通过终止了。
不过,这并未改变何全波父子一次性清仓的信念,硬生生等了对方两年,2022年,何全波父子又与对方再次洽谈转让。
这一次变现太曲折了,双方二次联姻,本该一切熟门熟路,结果折腾了一年后,只是儿子何建东先完成了清仓,套现了约1.7亿,而何全波与对方又继续谈了一年,最终还失败了。
有了这次经验,何全波改变了策略,与其自己满世界找人,不如把自己挂出去,等别人来找自己。
2024年10月,申科股份一纸公告,何全波宣布公开征集受让方,一次性转让个人剩余的全部股权,清仓的信念不变。
让别人来找自己的策略果然奏效,2025年7月,国资主动找上门,何全波一次性套现了6.8亿,家族清仓行动圆满收官。

简单算一算,何全波父子累计提走了16亿,而申科股份如今的净资产不过4亿,还是账面值,不得不说,何老板的包装太完美了。
何全波是浙江诸暨人,在诸暨国营轴瓦厂干过多年,从普通工人到财务经理,再到副厂长、厂长,对轴瓦的上下游那是太清楚了。
轴瓦厂其实没啥护城河,计划经济年代靠的是分配订单,但到了90年代就抓瞎了,而何全波作为厂长客户资源在手,便自立门户成立了诸暨第二轴瓦厂抢走了国营厂的生意。
如果只是这样的话,何全波是没有上市机会的,最关键的是后来抱上了某国企的大腿。
申科股份注册于诸暨,办公地也在诸暨,何全波又是诸暨人,一家打满了诸暨烙印的公司为什么要叫“申科”,“申”是上海的别称。
原来,申科股份当年抱的大腿正是如今的上海电气集团,1996年,何全波与上海电气旗下上海机电公司成立了诸暨轴瓦有限公司,也就是如今申科股份的前身。
源自上海的科技,所以叫申科,当然,对方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各种资源,这是申科股份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但让人疑惑的是,申科股份壮大之后,上海机电却退出了,于是,何全波家族全盘接下申科股份,才得以导演了一场“申科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最后,安迪在充满阳光的海滩上享受自由,而如今,何老板一家比安迪更能够畅享人生。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