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为“乳业第一股”的光明 ,如今却深陷增长失速、净利润亏损、食品安全遭受质疑等系列困境,昔日“低温奶神话”能否重回光明?
01,“优等生”业绩承压
从1911年开始业务至今,光明乳业已有百年历史,在千禧年初的高光时期,其营收一度力压现役“一哥”伊利,市值更相当于11个蒙牛,成为毫无争议的行业领头羊!
然而,自2004年被蒙牛反超之后,光明就彻底从“神坛”跌落,与蒙牛的差距越拉越大,营收更是只有千亿巨头伊利的零头,在2022-2024连跌3个财年之后,最新公布2025年三季度财报,仍充斥着几分寒意:

报告期内,公司营收182.31亿元,同比下降0.99%,归母净利润8721万元,同比下降25.05%,扣非归母净利润1.6亿元,同比下降24.7%,第三季度净亏损高达 1.3亿元,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对一个老牌乳企而言,原因或许是多样且复杂的
拆分财报数据来看,占公司第一大营收比重的液态奶营收的持续下滑,当是直接因素之一。
2022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液态奶营收分别实现160.160.91亿元、156.48亿元、141.66亿元和66.06亿元,同比减少5.9%、2.75%、9.47%和8.64%。2025前三季度,公司液态奶收入同比下滑8.57%至101.46亿元。
从大环境来看,液态奶动销势能不足的确也不止光明一家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的现状,来自尼尔森IQ的权威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1-5月,全国液态奶销售额同比下滑7.5%,其中,线下同比下滑9.7%,不过,线上保持4.8%的增长。
以蒙牛为例,2025年上半年,其液态奶实现收入321.917亿元,同比下滑了11.22%,等于该一项收入就锐降了40多亿元,相较之下,光明不到9个点的下滑,似乎还不能算“最差”;但考虑到体量的巨大差异,绝对规模上,光明液态奶仍差了蒙牛几条街的距离。
从合并利润表上,不难看出,营业成本的蹿升,亦成为直接影响公司利润的“吞金兽”。
2025年前9个月,公司在营收同比下滑的同时,营业成本却从148.6亿元攀升至150.1亿元,与此同时,“三费”中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皆明显下滑、仅研发费用稍有抬升,最终营业成本却增长了1.5亿。

来自半年报的数据显示,光明牧业牧场整修占公司长期待摊费用的5成以上,其在建工程中,牧场扩建亦是主要支出项,公司或已意识到,要到了开源节流的关口了,于是在接下来的9月份,我们看到了光明的大动作;
9月底,光明乳业公告称,以1.7亿美元(约合12亿元人民币)向雅培旗下公司出售子公司新西兰新莱特北岛资产。根据公告,北岛资产由于产能利用率不足,业务出现大额亏损,影响新莱特整体盈利水平,项目交割日预计为2026年4月。
此举将为子公司新莱特带来充足现金流,用于偿还债务。并且新莱特通过出售北岛资产,可以有效化解当下所面临的经营困境,将资源与精力聚焦于核心主营业务。
梳理下来,不难发现,主营产品的营收颓势和费用开支的增加都是光明业绩承压的重要原因,并且已经直接造成公司的利润承压,已经到了通过海外资产的“甩卖”来江湖救急的地步了。
一个具备先发优势的百年品牌,怎么就掉队了呢?
从深层次原因来看,或指向光明的技术/产品路线,比如最核心的液态奶产品线,实际是包低温奶和常温奶的,光明最早在低温奶领域大展拳脚并一跃成为行业龙头,彼时,伊利和蒙牛等劲敌苦选项硬碰硬,无论在消费心智、技术储备和渠道建设方向都毫无优势。
So,聪明过人的伊利和蒙牛选择了避开光明的低温奶舒适区,切入常温奶赛道,放长钱、钓大鱼!
在光明偏安低温奶一隅,伊利和蒙牛在常温奶领域异军突起,它们在90年代引入了超高温瞬时灭菌技术和利乐无菌包装技术,相较光明的巴氏低温奶,它们不依附冷链与牧场制约,配送半径通达全国,长保质期和更低配送仓储成本的优势不断显现。
2004年,成了光明业绩下滑和分利蒙牛业绩狂飙的分水岭,经过快速扩张,常温奶市场近乎80%的份额悉数落入伊利、蒙牛之手时,才回过味儿来的光明,想要再追赶?谈何容易?
更为凶险的是,错失常温奶史诗级大爆发的红利期的光明,在低温奶领域亦开始面临十面埋伏:
一边是伊利和蒙牛成中国常温奶最大赢家之后,由于消费心智已史诗级强化,当它们开始转而扩充低温奶产品时线,就已然有了“降维打击”的效果,比如蒙牛“每日鲜语”已成牢牢把持着高端鲜奶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
一边是市占率高达37.3%的君乐宝“悦鲜活”,同比增速近40%的新乳业“24小时鲜牛乳”的,还有网红品牌“认养一头牛”、三元等等乳企品牌,都在加码鲜奶赛道,光明又该如何破局?
02,光明的出路在哪?
危速来与机并存,于百年乳企光明而言,虽然业绩处于承压之泰,但远未到至暗时刻,尽管在常温奶赛道中长期来看很难改变伊利和蒙牛牢牢统治的市场格局,但是在鲜奶赛道的长跑中,现在就言成败,未免为时尚早!
如三季报所示,光明的主营产品板块还有其他乳制品类目保持了9.91%的增长,以及其他类目保持了28.72%的增速,也就是说,在鲜奶、常温奶、酸奶等常规牛奶之外,光明的奶粉、奶酪、果汁及含乳饮品等表现可圈可点。

尽管目前对总营收的贡献不敌液态奶,但已然是公司除了液态奶之外的重要增长点,以及,除了大本营上海及全国都都在下滑,但是境外的营收却达到了同比4.52%的增长,所以,光明想要冲出泥泞困局,办法反而清晰了 :
第一步自然是雷打不动狠抓公司发家业务的低温鲜奶产品线,技术、经验等方面的优势需要迎来恰逢其时的营销&效率维度的双向扩大,华东深耕了数十年的低温冷链网络,怎么也不能在自己家门口节节败退对不?
目前来看,光明的社会化营销仍然需要向伊利、蒙牛等对手取经,酒香也怕巷深的年代,打广告的水平往往关乎着GMV的增速;
以及光明的配送效率仍有“优化”的空间,也即——紧抱即时零售的巨头(如美团、饿了么等)
毕竟在这个啥都要快的时代,你隔日达跟小时达,对消费者(尤其冷饮的主力消费军的年轻人)而言,完全是两种体验,所以 ,这一块的功课,光明需要恶补,哪怕要交一定的学费,都是值得的!
第二步必然是发挥一切主观能动性,聚焦目前在增长的其他乳制品等产品线,给予资源倾斜,强化市场差异化卖点,以及适时公布光明在安全生产与品质管控方面的最新成果,来应对客户关于食品安全的质疑;

图:截自黑猫投诉
第三步也自然就是加强海外布局了,千万不能“一朝被蛇咬”就十年怕井绳,子公司新西兰新莱特的亏损,或许是水土不服的个例,偌大的全球市场,留给光明的仍然是大把的机遇,但能否抓得住?
也只能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咯。
参考资料:
光明乳业第三季度净亏损1.3亿,靠出售海外资产“化解”经营困境?-大众日报
光明乳业第三季度净亏损1.3亿元 曾出售海外亏损资产“求生”-财联社
光明乳业业绩三连跌,低温奶神话为何摔成“地板价”?-半岛网
上海销售额下滑,光明乳业三季度究竟为何亏损?-贝克街探案官
光明乳业,难言“光明”-氢消费出品
光明乳业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