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黄仁勋为中国AI点赞:这波智能浪潮,投资者该如何卡位?

来源 | 深蓝财经

撰文 | 王鑫

最近,科技圈的风头又被AI抢到了。前有小鹏汽车的女形机器人以一段流畅自然的“丝滑猫步”刷屏网络,后有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公开场合肯定“中国的AI技术确实非常出色,全球约50%的AI研究人员都在中国”。

两大事件,一个从具象产品上展现了技术的成熟度,一个从全球视野确认了人才的聚集度——一个属于中国AI的沸腾年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我们奔来

在这股智能浪潮中,人形机器人已挣脱科幻片的束缚,被产业界广泛认为是继个人计算机和智能手机之后,即将叩响我们生活大门的“第三台计算机”。

1

历史的回响:这次AI行情,走到哪了?

要看清未来,最好的方式是回望历史。回顾A股过去十五年,每一轮科技大牛市都伴随着“杀手级”产品的落地与普及。

2010年,iPhone4的横空出世,开启了A股移动互联网的第一次科技狂潮;随后3G到4G的通信跨越,催生了以手游、社交为代表的第二次行情;而第三次,则由新能源汽车与华为智能手机产业链引领。

%title插图%num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1017

如今,我们正站在第四次科技牛市的途中,底层技术突破的旗帜上,鲜明地写着两个字母:AI。

与历史惊人相似的是,当前的宏观环境——经济弱复苏搭配充沛的流动性,以及国家层面《“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的强力推动,都与前几轮行情的爆发特征不谋而合。

但一个关键的不同点在于:此轮行情的估值远低于2015年高点,波动率和融资杠杆也更为健康。这意味着,相较于历史上那些波澜壮阔但最终难以为继的行情,本轮以AI为核心的科技浪潮,其根基更稳,留给投资者理性布局的时间窗口也或许更长。

2

三重共振:AI为什么想象空间最大?

AI之所以被视为当前逻辑最顺畅、想象空间最大的科技主线,在于它罕见地汇聚了“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AI不是单一产品的创新,而是一场真正的产业革命,它赋能千行百业,其渗透率提升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地利:政策对硬科技的扶持力度空前。202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这不仅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国家安全命题,更是关乎未来中美科技实力竞争的产业升级之战。

人和:从DeepSeek的横空出世,到国产算力芯片适配性的持续提升,中国在AI领域已展现出与美国“掰手腕”的硬实力。正如黄仁勋所观察到的,我们拥有全球最庞大和优质的人才储备,在这场长跑中,实现反超并非奢望。

在这条广阔的AI产业链上,投资机遇主要围绕两个核心展开:上游的算力基础设施(如芯片、光模块)和下游的颠覆性应用(如人形机器人)。三个核心细分领域,如同AI三剑客,缺一不可。

3

终局赛道:人类的“第三台计算机”

如果说芯片是 AI 时代的 “心脏”,光模块是“神经网络”,那么人形机器人,就是即将改变我们生活与生产方式的“第三台计算机”,其颠覆性体现在三个核心维度。

它不再是“铁疙瘩”,而是有“灵魂”的伙伴。AI大模型的突破,相当于给机器人装上了一颗更聪明、更廉价的大脑。模型优化降低了对高价专用芯片的依赖,使得机器人成本大幅下降,让“家家户户用得起”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它能陪你唠嗑、看懂你的表情和语气,实用性暴增,从此告别“铁疙瘩”的刻板印象。

经济性驱动的必然选择。一组对比数据极具冲击力:美国人工平均成本高达31.25美元/小时,而人形机器人的等效时薪仅为1.7美元,成本降幅近95%。即使在中国,也能实现62%以上的成本优化。机器人支持24小时连续作业,全生命周期工作时长高达43800小时,且保养成本固定。在老龄化加剧、劳动力成本攀升的大背景下,用机器人打破“工资-通胀”螺旋,已成为制造业乃至服务业的终极解决方案。当然,机器人时代,人类就业和社会福利问题也会有相应的解决办法。

应用场景的“三级跳”。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路径清晰可见,绝非空中楼阁:

1.0阶段(2024-2025):在制造业工厂中,替代大量重复性劳动,成为真正的“新质生产力”工具。

2.0阶段(2029-2030):进入餐厅、商场等商业和服务业场景,应对劳动力不足。

3.0阶段(2035+):最终走入个人和家庭,满足家务、教育、安保乃至情感陪伴等全方位需求。

2025年优必选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全年订单已突破8亿元,不同于“科研采购”或“示范项目”,优必选的订单多为产线级批量采购,通俗地说就是“进厂打工了”,客户覆盖车企、地方数投平台、上市科技公司等。

特斯拉的规划更具想象力,2026年建造100万台Optimus 3生产线,后续逐步提升至1000万台、5000万台规模,目标直指家庭场景。这个数量级,足以印证其“第三台计算机”的颠覆性地位。

4

结语:普通投资者如何参与这场AI盛宴?

今年以来,受益AI驱动的芯片和光模块龙头企业业绩大超预期,且机构预测未来几年业绩有望持续高增长。未来,随着人形机器人加速商业化落地,相关产业链公司也将迎来业绩井喷。

对于投资者而言,直接押注单一技术或公司风险过高,况且股价走势往往与业绩并不同步,估值也更易剧烈波动,一个更稳妥的方式是关注代表AI核心力量的指数群体。目前南方基金公司提出了“AI三剑客”的组合策略,巧妙地将产业链闭环打通:

科创芯片ETF南方(588890):聚焦AI的“心脏”——算力芯片,受益于国产替代的澎湃动力。

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南方(159382):覆盖AI的“神经网络”——光模块等,中国厂商在此领域全球领先,直接受益于海外算力军备竞赛。

机器人ETF南方(159258):布局AI的“终极形态”——人形机器人,这是未来想象空间最大、最具颠覆性的应用方向。

三只ETF分别跟踪上证科创板芯片指数、创业板人工智能指数、中证机器人指数,前十大重仓股完全不重合。实操中,投资者可分别均衡配置33%,从而构建一个标准的“AI三剑客”组合。

%title插图%num

三只指数基金前十大重仓股

作为ETF大厂,南方基金所构建的“AI三剑客”组合,究竟成色如何?

数据回测显示,截至2025年10月,“AI三剑客”组合在过去近6年波动率低于同为AI指数的中证人工智能指数,年化超额收益却高达7.63%。对于希望布局AI赛道又顾虑波动的普通投资者而言,这一组合或许提供了一个风险相对分散、表现持续领先的配置选择。

%title插图%num

数据来源:南方基金、中证指数、Wind

区间2020年1月1日-2025年10月20日

对于不便在场内进行ETF交易的投资者,选择上述ETF的场外联接基金:南方上证科创板芯片ETF联接(A类021607、C类021608)、南方创业板人工智能ETF联接(A类024725,C类024726)、南方中证机器人ETF联接(A类020607,C类020608),同样可以高效、便捷布局“AI三剑客”组合。

历史告诉我们,伟大的科技变革总会催生巨大的投资机遇。当AI的号角已经吹响,当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迈向生产线,我们或许正站在一个新时代的起点上。把握这条确定性赛道,或许就能抓住下一个十年的科技红利。

*免责声明:本文为公开资料基础上的行业观察 , 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深蓝财经新媒体集群发源于深蓝财经记者社区,已有15年历史,是国内知名财经新媒体,旗下账号关注中国最具价值公司、前沿行业发展、新兴区域经济,为投资者、上市公司高管、中产阶级提供价值内容,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