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4

本文字数:1304,阅读时长大约2分钟
作者 |第一财经 郭霁莹
受“小作文”拖累大跌的光伏板块,在传言被辟谣后重拾升势。11月14日开盘后,阿特斯(688472.SH)、弘元绿能(603185.SH)、上能电气(300827.SZ)等涨超5%,天合光能(688599.SH)、晶澳科技(002459.SZ)、TCL中环(002129.SZ)、隆基绿能(601012.SH)等跟涨,延续前一日涨势。
消息面上,11月12日有传闻称多晶硅收储平台黄了,引发光伏板块盘中异动,当日包括隆基绿能、晶澳科技、通威股份(600438.SH)等多只龙头个股盘中逼近跌停。稍晚些时候,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晶澳科技先后下场辟谣。
市场关注的“收储”源自今年5月的一则市场传闻,此后行业“小作文”此起彼伏,炒作市场情绪。同时光伏行业的“反内卷”工作亦在政策层面持续推进,相关部门多次召开座谈会,旨在规范行业竞争秩序,引导产能合理布局。
业内认为,市场对硅料收储传闻的激烈反应,恰恰揭露了当前光伏行业供需失衡与价格压力的现状。这一背景下,任何加速产能出清的信号都会牵动市场神经。
在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今日召开的圆桌会上,光伏行业分析师谭佑儒表示,光伏行业当前处于产能过剩、需求放缓的特殊时点,叠加上下游价格疏导压力,有关多晶硅联合体和出资收储的所谓提案,尚未看到明确解决方案,“谈论激烈、进展缓慢”。
而未来,光伏行业发展正面临来自供需侧双重压力。
在供应端,产能过剩问题仍困扰行业。谭佑儒表示,2023-2024年全球新投产产能足以满足2025年实际光伏装机需求,目前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已建产能甚至能满足到2035年的装机需求。他指出,光伏产能过剩不仅是名义过剩,也面临新建产能同质化问题,这也导致单纯依靠市场或价格竞争很难出清这些产能。
同时,上游硅料累库压力仍存。据BNEF测算,目前全球包括硅料厂商、硅片厂商等手中的硅料库存量或已突破50万吨,创历史新高。另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统计,今年底,国内多晶硅行业库存量将大概率超过40万吨。
在此背景下,产品出口、产能出海成为行业关注的另一重点话题。
“中国光伏产品在海外绝大部分市场占主导地位,抛开美国、印度对中国光伏直接出口设置贸易壁垒的两个市场,大部分海外市场光伏订单多来自中国。”谭佑儒认为,中东非、东南亚、印度是重点提及的三大海外市场。
印度、东南亚等地政府均在部署光伏长期发展规划,予以政策支持,预计当地光伏自今年起至2035年将保持较可观增速;中东非市场则受益于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经济性,预计近两年年均装机增长量超过20%。
谭佑儒强调,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兼具价格与供应链优势。一方面,中国光伏全产业链制造成本在8美分左右,远低于在美国近50美分的全产业链部署成本,或在东南亚及以外地区约10-20美分的投资。另一方面,中国光伏出口目的地和产品亦呈多元化趋势。目前海外地区光伏产能部署以组件为主,但更上游、更复杂且投资成本更高的硅片、电池片,乃至设备和技术等,仍严重依赖中国供应链。“总体看,总部位于中国的光伏制造商,其市占率仍在提升。”
微信编辑| 七三
第一财经持续追踪财经热点。若您掌握公司动态、行业趋势、金融事件等有价值的线索,欢迎提供。专用邮箱:bianjibu@yicai.com
(注:我们会对线索进行核实。您的隐私将严格保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