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公关人,作者:老杨,题图来自:AI生成
“此刻,我正站在南极的冰雪世界中。四周是浩瀚的洁白、翡翠般的冰山和无边的宁静。”11月16日,新东方成立32周年纪念日,创始人俞敏洪从南极发出一封内部信,开篇细腻描绘南极风光。
而同一天,一位新东方教育板块的员工刚上完十小时的课,在加班时看到这封信“只觉得讽刺”。
企业家诗意盎然的远方感悟与员工现实迫人的业绩压力,在这一刻形成了鲜明对比,也给新东方带来了一场新的舆情风波。

一封信背后的两个世界
俞敏洪在信中描绘南极“几乎24小时充满阳光”,并分享了他对“时间的力量与坚守的意义”的感悟。他以南极企鹅“相互扶持越冬”来类比新东方团队的团结精神,并提出新东方要成为“希望的播种者”、东方甄选要当“商家良知的代表”、新东方文旅要帮人“把世界装在心里”的愿景。
然而,这封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信件未能成功在内部引发普遍共鸣。反而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引发热议:“今夜,所有xdfer(新东方人)都是南极人”,还有员工直言:“亲爱的老板,你虚无又狡黠的红字,仿佛在不经意间炫耀着你那被员工血汗染透的成功。”

有网友统计,信中总共17次提“我”和5次提“南极”,却对员工当下的工作压力视若无睹。这种强烈的自说自话与场景反差,让正面临KPI考核的员工无法产生共鸣。
当“诗和远方”遭遇“苟且现实”
南极的冰雪世界里,时间仿佛是静止的。俞敏洪看到的是“浩瀚的洁白、翡翠般的冰山和无边的宁静”,冰川在极昼的阳光下闪烁着璀璨的光芒。他站在纯净的极地,远眺“绵绵长长的雪山,仿佛流溢着袅袅的颤音”。
同一时刻,新东方办公室的灯光亮得刺眼。教育板块的员工可能刚结束十小时的课程,在晚八点半的地铁上打开这封邮件。深夜的工位上,有人双眼紧盯着续费率报表,有人反复修改着明天的课程方案。对他们而言,雪山是遥远天际的银质巨人,而现实是晨起暮落、早出晚归的循环。
根据公开资料,新东方教师月平均工资约8000元,而一趟前往南极的基础旅行费用在8万至20万元之间。这意味着一位普通教师需要至少连续工作10个月,且不吃不喝,不还房贷车贷,才能攒下去旅行的钱。
即便有员工真的掏空积蓄去南极“共情”,等待他回归的依然是冰冷的现实:积压的工作、迫近的KPI和丝毫未减的加班夜晚。用一年多的血汗钱,换来的可能并非精神的升华,而是对现实落差更深刻的体会。
年轻员工拒绝单向情绪价值供给
从这场风波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年轻员工对“居高临下”的激励已接近免疫,他们更倾向于“公平交换逻辑”,而非单向接受情绪价值供给。
新东方目前正面临不小的经营压力。2025财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其净利润骤降73.7%,核心教育业务增速也从上一财年的43.9%降至13.6%。在这种背景下,员工更期希望得到实质性的认可与回报,而不仅仅是远方那虚无缥缈的精神共鸣。
有员工直言:“发这么多文字不如全体员工放假一天”。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印证了传统企业家的“自我感动”式沟通在追求平等、厌恶说教的年轻群体中已然失效。
企业内部的沟通困境
俞敏洪南极信事件,最核心的问题是领导者与员工缺乏真实有效的内部沟通。一次成功的内部沟通,需要精准洞察和回应团队成员当下的真实情绪与需求。
在当代职场环境中,共情是企业声誉风险管理的必备基本功。领导者若是长期漠视员工的真实诉求、脱离组织的实际处境,再宏大的叙事都难以获得认同。
说到底,真正的共情不是“我想告诉你什么”,而是“我知道你正在经历什么”。俞敏洪的信件若能先承认和感谢员工的付出与不易,再结合南极感悟谈共同应对未来的挑战,可能就不是这个群嘲的结果了。
当企业内部沟通的“诗和远方”与员工日常的“苟且现实”形成割裂时,再华丽的辞藻也难掩共情的苍白。真正的组织凝聚力,不在于领导者能否描绘南极的壮阔,而在于他是否愿意转身看见写字楼里那彻夜亮着的灯。
或许,员工需要的从来不是“企鹅如何越冬”的故事,而是一份能实打实过冬的温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公关人,作者:老杨
本内容由作者授权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虎嗅立场。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touga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806552.html?f=wyxwapp
声明:包含AI生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