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于娜 北京报道
2025年三季度,国内血制品行业已经感受到了“寒意”,以天坛生物、派林生物、华兰生物为代表的7家核心上市企业交出了一份“营收分化、利润承压”的成绩单。
从财报数据来看,7家企业中6家出现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即便是行业龙头也未能幸免,天坛生物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42.84%;派林生物以46.09%跌幅领跌,华兰生物净利降44.45%。仅博雅生物逆势突围,单季净利同比大增21.59%、营收增长33.43%。
三季度集体遇冷背后折射出当前血制品行业面临的多重发展困境,包括血浆采集成本攀升、进口产品冲击加剧、核心产品价格承压等问题相互交织,让行业在需求增长的背景下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对于上述问题,《华夏时报》记者分别联系采访天坛生物、华兰生物等行业企业,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利润空间被双向挤压
血制品行业的盈利能力高度依赖血浆这一核心原材料,而三季度血浆采集成本的大幅上涨,成为压减企业利润的首要因素。
随着国内献浆激励政策的规范调整及人工成本上升,各地浆站为保障血浆供应,不得不提高献浆者营养补贴标准,同时加强血浆检测环节的投入。行业数据显示,多重因素推动血浆采集成本同比上涨25%以上,较去年同期18%的涨幅进一步扩大。
天坛生物作为国内血制品龙头企业,其三季度与前三季度的业绩数据均直观反映了行业困境。从单季度来看,公司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约13.55亿元,同比增长9.96%,但归属上市股东的净利润仅为1.86亿元,同比大幅下降42.84%;前三季度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4.65亿元,同比增长9.62%,归母净利润8.19亿元,同比下降22.16%,单季度利润降幅显著大于累计降幅。

(来源:天坛生物2025年三季度报)
天坛生物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明确表示,受进口人血白蛋白批签发数量持续增加影响,国产白蛋白面临较大竞争压力,核心产品价格随市场供需波动下行。叠加三季度血浆采购成本同比上升22%,以及信用政策调整导致前三季度信用减值损失增加至5315.6万元(上年同期仅180.6万元),多重压力下三季度毛利率较去年三季度的54.54%降至43.81%,前三季度综合毛利率也跌至43.81%,均创下近五年同期新低。
与成本攀升形成叠加效应的是进口血制品的市场冲击进一步加剧。天坛生物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明确表示,进口产品持续增加已对国产白蛋白形成显著竞争压力。
海关总署2025年10月披露数据显示,三季度国内进口人血白蛋白批签发批次达到3120批,同比增长21.5%,占全国总批签发量的72.3%,进口占比同比提升4.7个百分点。进口产品凭借规模化生产优势,终端供货价较国产产品低15%—20%,部分区域甚至出现以价换量的促销行为。
华兰生物的经营数据印证了进口冲击的深度影响。其三季度实现整体营业收入15.81亿元,同比下降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9亿元,同比下降44.45%。作为核心业务的血液制品板块表现承压,虽无单独披露营收数据,但受进口产品低价冲击,核心产品人血白蛋白、静丙盈利空间持续收窄。
成本与竞争的双重压力下,不同业务结构的中小企业呈现分化态势。科华生物以诊断试剂为主,血制品业务占比不足15%,据2025年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9.12亿元,同比下降18.25%,归母净利润0.89亿元,同比降幅达42.1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0.63亿元,同比下降38.57%。
行业发展陷入结构性困局
三季度行业利润下滑的背后,不仅有短期成本与竞争的因素,更凸显了长期存在的采浆量增长瓶颈问题。
从周期对比来看,尽管2025年上半年天坛生物、博雅生物等企业采浆量实现温和增长(天坛生物同比增长0.7%,博雅生物同比增长11.8%),但三季度单季采浆增速普遍回落至5%以下,部分地区受极端天气影响增速放缓,导致前三季度全行业采浆累计增速降至4.7%,较去年同期11.3%的增速明显回落。
主要原因在于浆站审批收紧与献浆意愿不足的双重制约,综合国家药监局、中国生物制品协会统计数据,2025年三季度全国新增浆站仅8家,较去年同期减少4家,较2023年同期减少7家,浆站审批的严格化导致企业采浆网络扩张受限。
天坛生物今年上半年采浆1361吨,行业占比约20%,近期还拿下云南省第一家单采血浆站,进一步扩充浆站资源,但三季度单季采浆增速却出现下滑,拖累前三季度采浆增速不及预期。
博雅生物2025年三季度报告披露,公司2025年初浆站数量已增至21个,浆站网络覆盖范围持续扩大,从采浆数据来看,博雅生物2025年上半年采浆量同比增长11.8%,但三季度单季受部分浆站所在地极端降雨、高温天气影响,叠加当地献浆人群参与积极性不足,采浆增速回落,未能延续上半年的高增态势。
采浆量增长放缓直接限制了企业的产能释放,而产品结构单一则让企业难以通过高端产品提升盈利水平。从6家核心企业的产品构成来看,人血白蛋白和静丙两大基础品种的营收占比普遍超过70%,而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等高端产品占比偏低。这种单一的产品结构使得企业在基础产品价格承压时,缺乏利润缓冲空间。
派林生物的业绩表现反映了产品结构问题的影响。公司2025年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32亿元,同比下降16.23%;归母净利润1.21亿元,同比下降43.74%,财报及行业分析显示,公司白蛋白产品营收占比达62%,三季度该产品价格受进口冲击出现下降,而高毛利的凝血因子产品营收占比不到两成,尚不能有效对冲基础产品的利润下滑。
而博雅生物能在三季度逆势增长,同产品结构优化有直接关系。公司凝血因子Ⅷ销量同比增长189.9%,10%高浓度静丙获批后快速铺货,高毛利产品占比提升。同时,公司采浆优势显著,21家浆站前三季度采浆492吨,增速超行业平均,吨浆产值领先。

(来源:派林生物2025年三季度报告)
面对行业困局,部分企业已结合三季度单季压力与前三季度整体形势,开始积极调整战略。面对行业困局,多家企业积极调整战略。天坛生物加码西北、西南浆站布局,新增云南浆站后优势巩固,预计2026年再增20家,同时扩产凝血因子Ⅷ等高端产品;华兰生物聚焦“血制品+疫苗+重组蛋白药物”三轮驱动,以多元业务对冲血制品板块压力。
西南证券研报指出,血制品行业的短期压力仍将持续,四季度利润降幅或收窄至35%左右,但前三季度已形成的利润缺口使全年仍面临较大挑战。长期来看,企业需要在提升血浆利用率(目前行业平均利用率约75%,较国际先进水平低15个百分点)、加大高端产品研发投入等方面实现突破,才能真正走出“单季增收不增利、累计利润承压”的困局。
医健管理咨询合伙人曹宁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血制品行业结合三季度暴露的问题与前三季度运行态势,一方面要推动行业标准完善、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另一方面需切实提升公众献浆意愿。政策端的积极动向值得关注,国产高端血制品医保支付政策调研已启动,后续若提高报销比例将显著增强国产产品竞争力,浆站审批流程优化方案也在研讨中,有望推动行业进一步发展。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