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老爹松鼠老母,何以令人忍俊不禁?丨正经评论

%title插图%num

文丨曹甲清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2200字)

“国民零食第一股”三只松鼠,以一种让人看得一愣一愣的方式,破圈了。

近日,有网友发布的图文信息显示,入职三只松鼠后,他的名字竟然被改为了“鼠某某”;内部会议上,座位上摆放的名牌,赫然都是以“鼠”字开头;公司的党委名单,打头的也都是醒目的“鼠”字。

%title插图%num

原来,2012年创立三只松鼠以来,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章燎原,就打出了“松鼠老爹”的花名;老板娘,自然就叫“松鼠老母”了。

紧随其后,员工们采用的则是“鼠小贱”“鼠小酷”之类昵称。

与之相配套,公司总部被称为“鼠窝”,会议室命名为“坚果会议室”,客服自称“客服鼠”,退货专员自称“退货鼠”,消费者被尊称为“主人”。

%title插图%num

11月24日,三只松鼠一工作人员对媒体确认了上述信息,称这不是强制规定,“这是我们企业内部的一种文化,大家都用‘鼠’字起名,感觉更亲切、可爱一些,也突出我们的品牌特色。”

诚哉斯言,这不是职场八卦,而是企业管理文化的一面镜子。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网友们的质疑,概括下来主要在于三点:

1、“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深入人心,人们日常提到的“鼠”,第一指向是“老鼠”而不是“松鼠”,难以接受“鼠”字前缀;

2、名义上没有强制,但现实中构成变相约束、“软控制”,不成“鼠”近似于不合群,难以融入集体,甚至难以立足,沦为对“鼠”字敏感的部分员工的心理负担;

3、“老爹”“老母”的称谓,乍一听上去显得很亲切,看似打破了“官僚”层级,实质上却暗藏着家长制色彩,跟现代企业推崇的扁平化、职业化管理背道而驰。

对比下来,由公司内部花名引发的“破圈”争议甚为罕见。早在1999年,马云就在阿里系推行了全员武侠花名制,从马云的“风清扬”、张勇的“逍遥子”,到普通员工的“郭靖”“小昭”,再到“光明顶”会议室、“侠客岛”内网等场景命名,构建出“武侠江湖”的文化生态,既消解了身份差异,也强化了公司价值观。

在腾讯,“网名文化”更显宽松,员工可自主使用符合规范的网名作为职场称谓,既保留了互联网企业的随性特质,又未设置统一符号的束缚,“马化腾”与“pony”的双重称谓并行,既维护了创始人的公众形象,也未在内部构建特殊权威。这种“无强制、重自主”的模式,让称谓仅作为沟通标识,避免了文化符号的过度捆绑。

字节跳动则走了“极简务实”路线,摒弃花名文化,内部统一使用本名+工号的组合。其逻辑在于,职场沟通的核心是效率而非形式,过于复杂的文化符号反而可能成为协作障碍。这种“去特色化”的选择,反而因清晰的职业边界赢得认同,与三只松鼠刻意强化“鼠IP”的思路形成鲜明对比。

字节跳动的实践证明,“无特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态度,只要贴合企业“追求极致”的核心价值观,同样能凝聚团队。

跨国企业的文化策略更具参考价值。特斯拉以“颠覆者”自居,内部文化强调“平等与直接”,不仅没有花名或特殊称谓,甚至禁止使用“先生”“女士”等敬语,员工可直接以本名称呼马斯克。这种文化设计与其“打破行业惯例”的产品理念高度统一,通过弱化层级称谓传递“人人可参与创新”的信号,既保持了独特性,又未引发争议。

苹果则奉行“极简专业”文化,内部以本名沟通,仅在产品研发中用“Project Titan”(泰坦计划)这类代号承载保密需求,将文化重心放在“用户体验至上”的共识构建上,而非外在称谓形式。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凝聚共识而非形式统一。三只松鼠的称谓争议,实则抛出了企业管理的核心命题:如何在保持独特文化的同时避免引发争议?

答案在于坚守“尊重为先、边界清晰、动态调整”三大原则。

尊重个体意愿是文化建设的前提。企业可保留特色称谓体系,但需摒弃“变相强制”,采用自愿选择机制——如提供“鼠名”与本名并行的双轨制,既满足认同品牌文化员工的需求,也尊重追求职业化称谓的个体选择。正如管理学者所强调,良性文化应是“粘合剂”而非“束缚绳”,强制统一只会催生抵触情绪。

明确文化边界是争议规避的关键。腾讯、特斯拉等企业从不同维度践行了这一原则:腾讯的网名文化“对内宽松自主,对外隐去私人标识”,既保护员工隐私又不影响业务沟通;特斯拉的直接称谓则“内外一致”,将平等文化转化为消费者感知的品牌特质。

三只松鼠的失误,在于混淆了“品牌营销符号”与“内部管理语言”,将面向消费者的“鼠IP”直接套用于内部管理,忽视了职场场景对职业化、平等性的需求。苹果的“重共识轻形式”与字节跳动的“重效率去符号”,都警示企业:特色文化的核心是“服务于组织目标”,而非为了特色而特色。若符号本身成为沟通或认同的障碍,便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

%title插图%num

企业需将“鼠”元素聚焦于对外客服、产品包装等营销场景,在内部管理中则回归本名或采用腾讯式的中性化称谓,避免将家族式符号延伸至职场关系。同时可借鉴字节跳动的“效率优先”思维,剔除冗余的文化形式,或参考特斯拉、苹果的“价值观绑定”策略,让文化从称谓符号深入到行为准则,才能真正实现“特色”与“专业”的平衡。

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则能让文化保持活力。企业可通过员工恳谈会、匿名调研等方式,及时捕捉文化实践中的争议点,如“退货鼠”类争议出现后,应快速调整称谓设定而非被动回应舆论。

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优质案例,共同指向一个结论:真正的文化认同,不应依赖“统一冠名”的形式,而需建立在尊重个体、明确边界、贴合核心价值的基础上。

腾讯的宽松、字节的务实、特斯拉的平等、苹果的专业,虽形式各异,但都遵循“不强制、重共识、有边界”的底层逻辑。三只松鼠的争议并非源于文化特色本身,而是错把营销符号当作管理工具,忽视了职场文化的本质需求。

当“亲切”异化为争议,正是企业重构文化内核、实现健康发展的契机——让文化服务于人,而非让人迁就文化形式,才能让独特性真正成为企业的竞争力。【《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