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深蓝财经
撰文丨王鑫
指数4000点,基民们的钱哪里去了?
一边是基民们的无奈,一边是招商基金量化老将蔡振近日在朋友圈坦言,“我不想不停地发新产品”,这条看似随性地吐槽在基金圈引起广泛共鸣,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发酵。

作为业内规模靠前的老牌公募,招商基金“一拖多”、权益表现不佳等多重隐忧开始浮出水面。
1
老将呐喊,朋友圈发声揭“一拖多”痼疾
蔡振的“吐槽”并非孤例。在公募基金行业,“一拖多”已成为普遍现象。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蔡振管理的主代码基金数量达12只;若包括联接基金、发起式产品等,实际管理数量接近20只。

更值得关注的是,蔡振2024年至今接管基金产品的速度显著加快,累计接管11只,其中2025年新接管产品多达7只。
“一拖多”现象在招商基金内部尤为突出。公司内部共有7位基金经理在管主代码基金数量达到或超过10只。
知名基金经理侯昊独立管理三十余只基金,总规模超过554亿元,涵盖白酒、科创板、碳中和、消费电子等多个领域。
中国基金经理人均管理2.7只基金,远超美国的1.3只。今年《金融研究》期刊一份研究文章显示,其背后隐藏着银行通过托管费绑定新基金发行的利益链条——基金公司为换取银行渠道的“流量入口”,不得不“高频上新”,导致老基金被遗忘。
2
规模迷思,行业第十的排名得而复失
在基金经理疲于应对众多产品的同时,招商基金的整体规模排名也出现滑落。
天相投顾数据显示,三季度末招商基金非货规模5635.61亿元,虽然单季增长315.46亿元,但市场排名从二季度的第10位下降至11位,跌出行业前十。
这一表现与招商基金的历史高点形成鲜明对比。在2022年二季度,招商基金曾位居行业第五,三年间地位持续下滑。
与同行相比,招商基金的增长动能明显不足。今年第三季度,排名第9的汇添富基金增长近千亿元,新晋第10名景顺长城基金增幅高达973.75亿元,是招商基金增量的3倍以上。
规模颓势直接传导至盈利端。2025年上半年,招商基金营收25.61亿元,同比仅微增1.17%,净利润7.89亿元同比下滑6.81%,在“新十家”基金公司中增幅垫底。
3
业绩惨淡,基民持有四年仍难逃亏损
规模至上的扩张策略,最终反映在产品业绩上。
蔡振管理的产品业绩呈现两极分化。他管理时间最长的招商安盈债券A、招商安阳债券A任内累计回报分别达23.19%、28.43%,远超同类业绩基准。
然而,他2024年后接管的招商红利量化选股混合A、招商盛和灵活混合A等产品的任职回报均在同类型排名均线以下。
这种业绩分化在招商基金并非个案。侯昊管理的招商国证生物医药指数C任期回报为-62.10%,在同类产品中处于末位。
曾管理规模近千亿元的招商中证白酒指数基金,2025年二季度亏损达51.69亿元,A份额规模较2021年峰值缩水65%,近五年累计收益-30%,同类排名稳居垫底位置,这只产品目前同样也是侯昊管理的。

王景管理的三只权益基金——招商蓝筹精选股票、招商品质生活混合、招商品质升级混合任期回报全部亏损,跑输大盘。
许多持有这些基金的投资者在社区平台吐槽:“拿了4年还是亏损。”“指数4000点了,我的钱哪里去了?”

数据显示,近几年,招商基金旗下权益类产品利润惨淡。
2022-2024年,招商基金旗下权益类产品(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利润总额分别为-287.70亿元、-241.98亿元、-23.39亿元,合计利润总额为-553亿元。
讽刺的是,期间招商基金收取管理费用约70亿元。
4
结语
蔡振的“灵魂抗议”实际上揭示了公募行业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在全行业范围内,3894名在任基金经理中,有290位在管主代码基金超过10只。
“一拖多”现象背后,是公募行业长期奉行的“规模为王”增长逻辑。对基金公司而言,产品线铺得越广,管理费来源越多,渠道覆盖越广。
然而,这种扩张模式的代价,往往由基金经理与投资者共同承担。
对基金经理而言,“一拖多”意味着有限的时间与精力被不断拆分,必然导致研究深度不足、决策响应滞后。
而对投资者来说,基金经理精力分散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产品管理精细化程度下降,长期收益缺乏保障。
面对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转型,如何平衡规模增长与投研能力,如何让基金经理不再被迫“不停地发新产品”,成为招商基金及其同行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深蓝财经新媒体集群发源于深蓝财经记者社区,已有15年历史,是国内知名财经新媒体,旗下账号关注中国最具价值公司、前沿行业发展、新兴区域经济,为投资者、上市公司高管、中产阶级提供价值内容,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