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管越
11月24日晚间,会通股份(688219.SH)公告称,持股5%以上股东安庆市同安产业招商投资基金(有限合伙)(下称“同安基金”)因“自身资金需求”,拟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549.6万股,即不超过公司当前总股本的1%。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减持为同安基金年内第二次减持,其在2025年4月至7月已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1421.68万股股份。
11月25日下午,时代周报记者就此事致电会通股份,公司证券部人士表示:“同安基金给到公司减持计划函时,公司询问原因得到答复的确是个人资金需求。”
11月25日,会通股份股价日内震荡下行,收盘跌1.27%,报收11.65元/股,总市值跌至64亿元左右。
股东年内二次减持
公告显示,截至11月24日,同安基金持股数量为2946.869万股,占上市公司当前总股本的5.36%,为上市公司第四大股东且无一致行动人。而此次减持期间为2025年12月16日至2026年3月15日,拟减持股份为上市公司IPO前取得,并已于2022年10月31日上市流通。
而根据会通股份过往公告,同安基金上一次减持期间为2025年4月9日至2025年7月7日,减持价格区间为12.50至13.11元/股,减持总金额为6043.29万元。上述会通股份证券部人士称,“这是同安基金自公司上市以来首次减持。”
时代周报记者通过天眼查梳理股权关系发现,同安基金的股权结构向上穿透可追溯至安庆市财政局。除了参股会通股份,同安基金目前还是通用股份(601500.SH)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4.64%;此外,安庆市财政局目前还是华茂股份(000850.SZ)实控人。
值得一提的是,同安基金2024年也曾减持过通用股份。根据公告,同安基金于2024年5月10日至2024年5月20日期间减持通用股份200万股,减持总金额为1227.9119万元。减持后,同安基金不再是通用股份持股5%以上股东。
为何同安基金近两年频繁减持套现?
11月25日下午,时代周报记者致电同安基金,其办公室人士回应称,“我们对外联系比较少,此类事项暂无专门的对外回复部门”。时代周报记者亦致电安庆市财政局,工作人员回应称,“这是市场行为,具体可能要咨询同安基金”。
不过,上述会通股份证券部人士指出,同安基金是公司相对早期的股东。“对公司而言属于长期持有股东,而且因其政府基金的性质,也是非常支持具有科技属性和成长性的企业。”
时代周报记者整理会通股份招股说明书发现,2019年10月,会通股份引入同安基金作为公司新股东,同安基金以 2.25亿元的价格认购3363.6505万股股份,同时以334.46万元价格受让当时公司股东李健益的 50 万股股份,单股认购价约为6.69元。此后直至2025年4月,同安基金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数一直为3413.6505万股。
事实上,在公告披露同安基金拟减持前,会通股份刚刚完成一轮回购注销股份。
2024年10月30日晚间,会通股份公告披露回购公司股份方案,在通过股东大会审议后开展回购。根据最新公告,截至2025年11月18日,会通股份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回购股份508.7505万股,使用资金总额约为5038.11万元。其中,会通股份注销了83.7553万股股份。
上述会通股份证券部人士谈及此事时向记者表示:“这是公司上市以来第二次实施回购,当时启动时有考虑过以后开展‘滚动式’回购,但是具体落实仍要看公司资金状况、经营需求和市场情况。开展回购注销也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激励股东,提高一下股东回报。”
积极布局新产业
天眼查显示,会通股份成立于2008年7月,总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2020年11月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主要从事高分子改性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包括低散发材料、增强复合材料、高稳定阻燃材料、免喷涂材料、健康防护材料、特色功能材料、特种工程材料等,目前还投资建设了锂电池湿法隔离膜项目。

为何新材料公司会跨界布局新能源?上述会通股份证券部人士称,首先是顺应国家产业大方向的趋势;其次,公司2022年就首次披露新能源项目,在技术和设备方面响应“国产替代”趋势。“自从公告披露后,公司经营主线就变为改性材料和新能源并行发展。”
他还提到,“公司目前也在考虑把业务往上游延伸”。10月24日晚间,会通股份公告称,“为推动上游聚合产线建设以实现更好的技术成果转化,进一步完善‘聚合—改性’一体化平台建设”,公司拟于上海碳谷绿湾产业园租赁厂房并成立全资子公司,负责开展“高温尼龙和PEEK聚合项目”,项目总投资8100万元。
提及公司未来是否会考虑并购,上述会通股份证券部人士称,公司近年内的确没有开展过并购,但对并购较为重视。“不管对于上市公司还是股东,并购都是一个需要极其谨慎的事项,需要仔细评估资产的成长性、业绩增长能力等。而且,从前期评估到中期调研乃至后期落地,周期较长,不确定因素较大。”
最新财报显示,会通股份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47.21亿元,同比增长10.03%;实现归母净利润1.66亿元,同比增长8.96%。
上述相关人士也强调:“公司目前主业较为稳健,管理层对合规很重视,对于落后产能或者不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项目,未来也无可能被推行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