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国内中型私募黑马频出,海外凯思博企鹅一号业绩出众。
一、2025:赚钱的是哪类策略?
2025年以来,在政策托底、科技创新和风险偏好修复的多重作用下,中国权益市场整体走出了典型的“结构性牛市”——截至9月,上证指数涨幅约在15%+,深成指接近30%,创业板指涨幅更是超过50%。
这样的环境下,股票策略私募整体明显跑赢指数:截至2025年9月底,有业绩展示的股票策略私募产品超过3000只,今年来平均收益约35.7%,明显高于市场整体涨幅;主观多头策略指数今年以来收益约27%左右,量化多头与中性策略在三季度以后也出现明显修复。
二、谁在A股“结构性牛市”中胜出?
1. 百亿量化:从“回撤”到“王者归来”
2024年经历回撤之后,2025年量化多头整体迎来修复,尤其是百亿量化私募,在行情震荡上行、风格频繁轮动的背景下,再次展现出“机器选股”的优势。
截至2025年10月底,百亿量化私募数量已增至约55家,较9月底单月新增10家,创年内新高;其中,新晋百亿机构包括纽达投资、平方和投资、超量子基金、上海孝庸、大道投资、喜岳投资等;
今年1–10月,幻方量化、超量子基金等多家机构的多头产品位列百亿量化业绩前十。
而在更细分的“量化多头”榜单中,统计截至2025年10月底,按近半年多头超额收益排序,百亿组前3名为鸣石基金、平方和投资、蒙玺投资。
量化头部的共同点是:持仓高度分散、风格多元(趋势、套利、微结构、高频等组合);更注重“风控 + 稳定年化”,而不是单一年度的极致收益;对A股高频轮动的题材(人形机器人、算力、创新药等)反应非常快。
2. 主观多头里的“黑马”:中型私募的高弹性
如果说百亿量化是“指数化的聪明钱”,那么20–50亿、50–100亿规模的主观多头,则是2025年真正意义上的“黑马集中营”。
公开资料披露:在50–100亿规模段中,截至2025年10月底,有业绩展示的主观多头产品超过100只,今年前10个月平均收益超过33%,中位数在26%左右;在20–50亿规模段中,同口径产品约245只,今年前10个月收益均值超过43%,中位数在30%以上,明显高于大盘。
在各家榜单中的“黑马”包括:杨湜资产、泽元投资、量盈投资、复利投资、上海元涞、鸣瑜投资等——多只产品在2025上半年夏普比率榜上进入前十,最高夏普达到13+,部分产品收益超过45%。
能敬投资控股、上海歌汝、彤源投资旗下产品,在“1–10月收益”榜单中多次位居前列,被媒体称为“结构性行情中的大黑马”。
这些机构的共同特征是:仓位相对进取——更多采用中高仓位、集中持股模式;行业聚焦明显——重点围绕创新药、高端制造、机器人、AI产业链等高β板块;风格鲜明——要么偏成长,要么偏顺势右侧交易,愿意“加速奔跑”。
3. 价值派“老将”:长期复利与短期落差
另一类值得一提的是百亿主观私募里的“老将”们。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1月中旬,管理规模达百亿、从业年限25年以上的基金经理约32位,近3年平均收益约68%;代表人物包括但斌(东方港湾)、蒋锦志(景林资产)等“长跑选手”。
今年市场讨论比较多的是:东方港湾“海外大赚、国内一般”的表现对比。
Morgan Hedge统计显示,截至2025年10月,东方港湾海外基金三年期收益约138.98%,在全球近万只对冲基金中排第三,一年期收益约26.63%。但其国内主观多头产品,2025年以来收益多在15%左右,低于24.32%的同类平均水平。
这类“老牌价值派”的特点是:看重长期复利 + 估值安全边际,短期不追热门主题;容易在主题牛市里“相对落后”,但在长周期上依然具备竞争力。
三、投资海外市场的中国私募:谁在全球赛道上脱颖而出?
和单纯投资A股不同,中国私募投资海外二级市场需要同时面对全球宏观波动、汇率风险和各国监管要求。
近期有分析指出,中国私募的海外投资正从早期的“草莽出海”走向更专业、更合规的阶段。
价值派如景林,仍然是很多长线资金的“压舱石”;以科技与宏观成长为主的机构如凯思博,其出海旗舰基金——凯思博企鹅一号基金,以年化40%的收益率,为投资者提供了稀缺的全球科技与AI红利敞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