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切诊的知识有哪些

1.遍诊法:

头、手、足三部,每一部各有天、人、地三候,合为三部九候。因为应用不便,后世不多用。

2.三部诊法:

即颈部以人迎,双上肢的寸口和双足背的趺阳三脉,分候胃气与十二经之气。亦有加诊太溪以候肾气。

3.寸口诊法:

即目前广泛使用的方法。由于寸关尺配属脏腑历代说法不一,目前临床常用为: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左尺候肾与小腹;右尺候肾与大腹。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诊脉时内外环境要安静,病人正坐或仰卧,手臂与心脏近同一水平。

2.医生布指时先用中指确定关脉部位,然后食指在寸脉部位,无名指在尺脉部位。

3.力度要有举按寻的变化,举为轻取,按为重取,不轻不重为寻。

4.诊脉时医生呼吸要自然均匀,以医生正常一呼一吸的时间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诊脉时间必候满五十动,不得草率。

5.脉象受到季节气候,地理环境,饮食情况及个人性别、年龄、体格等因素的影响,会有一些变化,属于生理范围,不应诊为病态。

6.在一般情况下,脉与症是一致的,即脉症相应。但也有脉症不相应,甚至相反的情况,此时应注意辨明脉症的真假,以决定取舍。

2.详细的背诊,帮忙解读一下

人体的全息反射图 中医排毒法 由于病毒的侵害、细菌毒素或毒物毒性的作用,通过刮痧大多可见到粘膜、肌肤之下呈现出血点或充血点,状如沙粒,或散在,或密集,或聚积成片,或融合成斑块,因此中医就以“痧”字来命名这些病证,并统称“痧证”,还把这些毒素叫“痧毒”。

背诊 通过刮痧的方式,针对痧症来对人体内的病理进行分析! 痧与病性的关系: 痧色鲜红,呈点状,多为表证,热证。 痧色晦暗,呈片状或瘀块,多为里证,寒证。

出痧多,为热证寒证血瘀证痰湿证; 出痧少,多为气血不足的虚证,健康人,肥胖者。 病理分析二 出现在腰椎的痧症, 问:“月经不调、腹胀、腹泻、便秘、卵巢或宫颈炎、腰酸痛” 出现在尾椎的痧症, 问:“性功能障碍、下肢后侧麻痛,下腹痛” 病理分析一 出现在颈椎的痧症, 问:“是否有眩晕,后头痛,失眠,高血压,早上起来咽喉不异物感,好打喷嚏,过敏性鼻炎,上肢外侧麻痛。”

出现在胸椎的痧症, 问:“气喘,咳嗽、心慌,胸闷,气喘、胃痛、肩胛酸痛。”。

3.中医学专业介绍

知识能力:

1.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理论;

2.掌握中药方剂学基本理论知识;

3.掌握与中医学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

4.具有较熟练和准确运用四诊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37613138八纲、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的基本能力和对急重病症进行初步处理的能力;

5.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6.具有阅读中医古典医籍的能力。

研究方向:

主要课程:医古文、英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选读、温病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检体诊断学、实验诊断学、影像诊断学、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等。

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实习安排-般不少于48周。

就业方向:

本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较好的学习能力、较强的运用中医学理论处理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毕业后能够在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综合医院及各类相关医药卫生单位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

相关考试

中医学专业可报考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性质是行业准入考试,是评价申请中医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

4.史书是如何记载背诊的

背诊,中医推拿一种。

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专着《黄帝岐伯按摩十卷》。首先,中医推拿,是依据中医理论,在体表特定部位施以各种手法,或配合某些肢体活动,来恢复或改善身体机能的方法。

按摩推拿是人类最古老的疗法之一。据文载,中医按摩发源于河南洛阳区。

早在秦汉时期已有专着《黄帝岐伯按摩十卷》。虽然该书早已失传,但是同期完成的经典《黄帝内经》中,亦有不少相关章节;对于按摩起源、手法、临床应用、适应症、治疗原理都有阐述。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最先提倡“膏摩”疗法,即将配制好的膏药涂抹在患者体表,然后用手法在其上抚摩擦揉,具有手法与药用双重作用。魏晋南北朝时,膏摩疗法进一步发展。

在《肘后备急方》中首次为膏摩的药方、辨证和制造方法等作系统总结。陶弘景又在《养性延命录》中,介绍了啄齿、熨眼、按目、牵耳、梳头、摩面、擦身等成套导引、按摩动作。

成为后世养生保健、疾病自疗之自我推拿法源头。隋唐时期是中医推拿的盛世。

宫廷太医署正式设立按摩专科,并把按摩专业分级为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等,主理按摩教学和治疗工作。此时的按摩基础理论、诊断技术及治疗方面都已发展到相当水平,可以认为近代推拿的雏型经已形成。

宋金元时期,按摩运用范畴扩大。由于其间战争频繁,跌打损伤较多,孕育了后世正骨推拿分科。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应用按摩导引方法,医生开始习武,一方面是为了提升体质,一方面也希望通过习武给患者提供新的内容。将按摩导引与武术结合,对后世按摩发展有很大影响。

明代的按摩治疗非常盛行。太医院设有按摩科,针对内科、儿科、骨伤科等疾病。

清不论推拿,但由于疗效显着,不论在官方还是民间,仍广泛应用,专着发表很多。《医宗金鉴》对推拿手法治疗骨伤疾病作了较系统的总结,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为伤科八法,确立了正骨推拿的分科。

清末民国时期,中医发展几乎停顿。一些有识之士不愿意学习推拿,许多正骨推拿医师文化水平不高,以致得不到承认。

只能在民间流行。虽然如此,推拿简便有效,在民间继续有一定的发展,。

1949年以后,中医推拿疗法再度受重视。许多医疗机构重新设有按摩科或正骨科,又开设中医推拿培训,培养不少专业人材。

开始整理历史文献,研究作用和治疗原理,用现代方法来对推拿手法进行探索。

5.我想自学中医,该背知识有哪些

要想成为我国传统中医医生,首先要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脉学》《中药学》、《内科学》;其次要熟背《黄帝内经》、《伤寒论》;三是要掌握各种《汤剂》,也就是各种祖传验方;四是你可以拜一位中医老师,在他的指导下看病开方,最好以自身体验,掌握人体的结构、阴阳平衡。切忌避开有毒性的中药,用药以平和的为主。

《黄帝内经》、《伤寒论》这两本书,是所有中医学习一辈子的经典。都是从头学起,学到老,把它读透,背烂,这是成为名医的必经之路。

背诊的中医专业知识-编程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