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就有投资人和媒体爆料陆金所的一款资管计划逾期了。
说实话,我开始真没把这当成一个大事来看。毕竟陆金所做的是标准的纯中介产品,平台只收取服务费,并且是直接穿透到借款主体。比起那些XX计划完全不披露借款产品的项目来说,透明多了。
而本身这种产品,一般也会引入第三方担保来进行担保,可能是保险担保公司关联股东来进行担保。在产品进件的时候,风控就在这块做了审核。
这次逾期的项目为:陆金所代销的大同证券同吉9号资管项目,应于12月7日到期本息兑付,至今未与兑付。该资管项目金额1.4亿元,投资人118位,项目编号为财富汇尊理财EG1013号。
资金流向为上市公司龙力生物提供流动贷款,实控人程少博负连带责任,现龙力生物未能兑付到期贷款,现要求大同证券立即采取法律行动,冻结龙力生物相关资产。投资人现已向证监会举报龙力生物既然没有资金还停牌收购资产的反常行为以及重大事项未予公示。
这种资管计划,本身陆金所其实是帮证券公司代销的产品,风险也做过披露,为中高风险的产品,而且不保本保息。
这种项目,放在任何一个券商或者银行,逾期了,都不是多大的事情,相关法律团队去处理后,最少本金能追回来。最多一小部分投资人去公司本部闹闹事,也就这样了。
像今年11月份爆出的中信信托的《中信信诚·天津融邦大厦的项目专项资产管理计划》。10月和中,中信信诚先后发行两期项目,分别募集资金4.2亿元和2.7亿元用于中信信诚·天津融邦大厦的项目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融资人为天津开发区福兴投资有限公司,项目总期限4年,每年支付利息,10月份到期。
而这项目,实际上从第二期开始,就没付过利息了,但这笔陆金所逾期资金规模大这么多,时间拖了这么久的项目,实际上,真正知道的人也没几个。跟陆金所这次逾期事件的影响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但偏偏这次出问题的是陆金所,因为陆金所的P2P性质。在大部分人的眼里,P2P就应该是刚性兑付本息的。不刚兑,就不是P2P了。所以一旦出现了逾期,就变成了天大的事情。
在做过运营总监的我看来,这是蠢到不能再蠢的事情。我只能说,这种运营水平,估计随便抓个二流平台的运营总监,都不至于把事情处理成这样。
然后,去安抚所有投资人的情绪,让每个客户经理去告诉所有投资人,这只是单个事件,而且逾期的那个项目,本身资金方还是个上市公司,哪怕他卖壳,最少也值几十亿吧,根本不用怕好不好?
但它也是把双刃剑,在平台出现风险的时候,群内就容易造成集体性恐慌,然后大规模的债权转让。我翻了下陆金所的债权转让页面,跟我7月份写他的时候,已经做过改进,没办法直接翻到具体某一页了,当时我记得我可以直接输入100多页,能看到10000多条债权转让,而现在,超过9页以后,只能一页一页的翻,我大概翻到了30多页,也就没精力翻了。耍这种小聪明,陆金所到是蛮拿手的。
其实在这时候,只要陆金所的高层出来说个话,说明这个项目的实际情况,就跟当年红岭创投的老周一样,敢于发声,完全能够安定投资人的情绪。
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近期出台的条例,要求平台取消风险保证金,去刚兑化。让正好在这个时候逾期的陆金所有点尴尬,我到底是垫付呢,还是不垫付呢?
垫付了,我就是跟政府作对,不响应政府的号召。
不垫付,我就是跟投资人作对,给投资人造成大量的恐慌。
平台最后研究了下,投资人还可以再找,政府我惹不起,所以我还是选择不垫付了。
其实完全可以耍点小聪明,用个没有关联的公司,去收购这些债权,然后自己慢慢追偿不就行了?
这又让我想起了当年深圳的一个平台,叫贷帮,我估计知道的人不多。2014的时候,他们有个一千多万的项目逾期了,老板坚决不垫付。然后,这个平台就没有然后了。虽然现在好像还在运营,当基本上在行业内已经听不到这个平台了。
我在想,他的CEO尹飞,现在应该是肠子都悔青了。不然,他现在有可能也是一线平台了。
说到底,还是整个P2P行业给社会的印象不太好,从E租宝到金鹿财行,再到绿能宝,给社会带来了太多太多的负面,让大部分人都认为P2P是洪水猛兽,是骗Two骗,一点风吹草动,就风声鹤唳。
最后建议所有的平台,真遇到了这种事件,高管多露面,多公布进展,积极跟投资人沟通,引入第三方进入回收债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千万不要学陆金所,这是一起失败的运营案例。
也给陆金所恐慌的投资人一点小建议,稍微给陆金所一点时间,就算他们再蠢,也应该会解决这点问题的。毕竟,这本来就不是多大的事情,何必吓成这样?
要知道,计葵生可是上了19大宣传片的人啊。政府会允许你们打脸么?
遇到网贷还不上、网贷逾期、被起诉、利息是否合法、高利贷维权等问题怎么办
华律网小编提醒您:
专业的问题建议交给专业的人来解决,遇到网贷还不上、网贷逾期、被起诉、利息是否合法、高利贷维权等问题怎么办,用对方法,只需三步,教您协商延期、分期、停止催收、骚扰,解决你的网贷难题!具体解决办法,请点击咨询按钮,联系债权债务专业团队,获取“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