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烟枪鲁迅,新青年周树人,你选哪个?

%title插图%num

文/洛水钟鸣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绍兴这个事,挺有意思。

一方面,吸烟真的有害健康,包括有害鲁迅的健康。

那么,一群新时代的青年,跑到鲁迅吸烟的壁画前面,模仿鲁迅吸烟的动作,怎么看好像都不太符合精神文明的要求。

可是另一方面,鲁迅又真的吸烟,你画不画他也吸烟。

那么,如果咱强行不让鲁迅吸烟,以后还让不让李白喝酒呢?要这么搞下去,《将进酒》再在课本里待着,是不是就不太合适了。

所以绍兴方面也挺为难,最后只能说,咱不要以今律古,但我们也不鼓励今人吸烟。

挺中肯吧?但这个事真正有意思的地方是,大家在意的点,其实谈不上中肯不中肯。

真正引起大伙儿兴趣、让大伙儿争论的点,其实是另一个问题:

一个“真实”的鲁迅,和一个“正确”的鲁迅,你更想要哪个?

换句话说这个问题其实还可以继续化简:

“真实”和“正确”,哪个更重要?

多数人会说,那肯定选“真实”。

为什么呢?因为“真实”是客观的存在啊。一个人,抽烟就是抽烟,喝酒就是喝酒,难道你不承认,他就不抽不喝了?

而“正确”呢,它是主观的认知。打个比方说,在清朝的时候,留辫子是正确,到了民国的时候,剪辫子又成了正确。既然这玩意它老是变来变去,那肯定就没有“真实”更靠谱。

这道理很简单吧?但在日常的实践中,我们往往容不下一个“真实”的有“污点”的人。

我们更习惯认为,一个好人,他就应该时时都好,处处都好,他只能做好事,不能做坏事。

这当然并不真实。就拿鲁迅来说吧,他不仅烟不离手,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可是个地道的“渣男”。至于其他“污点”“黑料”,这里不多说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搜搜——结果不至于说“颠覆三观”吧,大概也能给人一点小小的震撼。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怎么办呢?我们能像自己口中所说、心中所想的那样,“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人吗?

多数时候,其实不能。

我们更倾向于,要么费尽全力地去美化这个人的每一个“污点”,为他找各种理由、各种借口,试图证明他的每一个错误都是迫不得已、情有可原。

要么,我们就干脆因为一个或几个“污点”,而彻底否定这个人。

总之,承认一个人的“多面”和“复杂”,不是我们的舒适区。

但问题是,“真实”总会跟“多面”和“复杂”联系在一起,因为真实的人一定是复杂多面的。

只不过,我们更喜欢“简单”和“正确”。

无非,现阶段的烟民仍然很多,“禁烟”还没有那么“正确”罢了。等再过些年,它再“正确”一些,那幅壁画的下场,仍未可知。

大概,总有一天,老烟枪鲁迅还是会变成新青年周树人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