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 稀缺 穿透
打开价值跃迁新序幕!
作者:乔治
编辑:陈晨
风品:李莉
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飞轮效应”告诉我们,卓越是一个内在动态过程。只有持续专注、持续进化的企业,才能突破飞轮临界点,实现价值跃升、持续成长。
8月26日,A股上市险企首份半年报亮相:中国平安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777.32亿元,同比增长3.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0.47亿元。
高分红政策紧随其后,公司将向股东派发中期股息每股现金0.95元,同比增长2.2%,至此,中国平安现金分红水平连续13年上涨,现金分红总额超3500亿元。
能挣钱还懂分享,这样的风格很“平安”。价值投资的标杆底色愈发凸显,这家万亿金融龙头到底做对了什么、带来哪些高质量惊喜与行业启发呢?
01
新业务价值增超39%
价值投资的标杆底色
LAOCAI
慷慨回报,除了对投资者的利益关切,最大底气来自业务面的稳健发展。
首先,新业务价值增长再上新台阶,2025上半年,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NBV)223.35亿元,同比增长39.8%;新业务价值率30.5%,同比提升9个百分点。
众所周知,新业务价值是衡量险企的一个核心指标,增长越迅速、价值率越高,险企增长和盈利能力就越强。
其次,在衡量险企业务质量和持续经营能力的关键指标——保单继续率上,中国平安位居行业前列,13个月保单继续率达96.9%,25个月保单继续率95.0%,同比上升4.1个百分点,意味着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得到了用户的持续认可。
强增势的达成,得益于渠道改革的精准赋能。2025上半年,平安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7.0%,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增长21.6%。尤其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报告期内同比增长168.6%,至59.72亿元。
一个个跳动数据意味着,代理人“精英军团”效率提升、战力加码。在坚持价值转型战略,深挖银行业合作潜力中取得了超预期效果。综合看,银保渠道、社区金融服务及其他等渠道,贡献了平安寿险新业务价值的33.9%。
8月27日的中期业绩会上,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表示,新业务价值持续增长的动力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寿险在低利率环境下成为中产阶级财富配置的压舱石,提供保值增值等价值;二是寿险业务在产品、渠道等方面释放改革红利,渠道多元化,银保、社区网格渠道大幅增长;三是科技赋能销售队伍,利用AI等技术提升转化效率。
一句话,既有外部红利又有自身精进,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生态协同效应下,业务和渠道建设迎来双丰收,继而带来两个可喜成果:
一是,提升客户认可度。2025上半年,公司产险业务规模稳健增长,平安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718.57亿元,同比增长7.1%;保险服务收入1656.61 亿元,增长2.3%;
二是,综合成本率下降。报告期内同比优化2.6个百分点至95.2%,处于自身历史最优。车险综合成本率95.5%,同比优化2.6个百分点,优于市场平均水平。
升降之间,规模效应的飞轮进一步提速,盈利能力自然上扬,上半年平安产险实现承保利润79.78亿元,同比增长125.9%。银行业务同样经营稳健,质、量稳升,平安银行营收693.85亿元,净利248.70亿元。截至6月30日,不良贷款率1.05%,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
各业务线全面开花、高质发展,助推中国平安总资产规模突破13万亿元,坐稳全球资产规模最大保险公司。
当然,如何驾驭、匹配相应收益,也考验着管理能力与智慧。2025上半年,公司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超6.20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2%。实现非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3.1%,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近10年,实现平均净投资收益率5.0%,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5.1%,超内含价值长期投资回报假设,展示了“长期投资、匹配负债”指导思想的前瞻性、高效能。
行业分析师王彦博认为,结合当下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国平安能够大象起舞实在不易。业务、渠道建设迎来双丰收,增收降本结出硕果,带给客户更好的产品服务体验。叠加投资能力增强,一连串的利好推动公司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提升,夯实着价值投资的标杆底色。
02
综合金融赋能
激活2.4亿客户终身价值
LAOCAI
为何能做到这些,关键变量是什么?
深入探寻,三个密码不得不提:即综合生态赋能、核心战略升级、AI智能化重构。
在《公司战略》一书中,战略管理学家伊戈尔认为协同战略可以像纽带一样把多元化的业务联结起来,实现一种类似报酬递增的协同效应,从而使企业更充分利用现有优势,不断开拓新发展空间、以保持稳优生长。
作为涵盖保险、银行、证券、基金等全牌照经营的金融集团,中国平安凭借多元化的业务布局,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生态金融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综合金融”模式,成为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显著标志与核心优势。
客观数据说话,综合金融看“三数”!即客户数、客均合同和客均利润,共同托起平安综合金融模式的“含金量”。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个人客户数近2.47亿,同比增长4.6%;客均持有合同2.94个,增长0.3%;客均营运利润247.32元,增长0.6%。
报告期内,中国平安新增客户1571万,同比增长12.9%。为了高效触达和获取客户,在线下,平安拥有超7000个寿险、产险、银行网点,覆盖全国城市330个,销售服务队伍人数超130万。线上依托平安金管家、平安口袋银行、平安好车主、平安好医生等APP持续触达用户。
双线协同效果有多强?看看客户粘性、长客龄客户留存率会有更深体会:平安5年及以上客户占比73.8%,较年初提升1.6个百分点,客户留存率94.6%。多产品客户留存率更高,持有中国平安4个及以上合同的客户占比26.6%,较年初提升1.0个百分点,留存率高达97.8%。
喜人数据,体现了客户对产品、服务及综合金融独特模式的认可。背后是平安以用户需求为核心,通过“一个客户、多种产品、一站式服务”模式构建全场景生态化体系,在让用户“省心、省时、又省钱”中,实现了服务供给的质变。
如中国平安产品聚焦客户在养老储备、财富管理、保险保障三大关键领域的多元保险需求,服务聚焦医疗健康、居家养老、高端养老等能力建设。2025上半年,平安寿险健康管理已服务超1300万客户,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全国85个城市,累计近21万名客户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平安高品质康养社区项目已布局5个城市6个项目,其中上海项目于7月试运营。
行业分析师孙业文指出,中国平安拥有超2.4亿庞大客群,综合金融打造的一站式生态服务,为业务拓展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客户交叉购买和二次开发,来持续激化这些庞大客户的终身价值。可以说,平安综合金融模式已走出一条兼具质量、体量与效率的独特道路。这种从超长期大生态视角打造的特色服务基因,是一道稀缺竞争壁垒,其他竞品短时间内难以沉淀出来。
03
深化双轮并行战略
医养新曲线娓娓道来
LAOCAI
大市场更强竞争,真正优秀的企业,往往先人一步、赢在战略前瞻、自我进化。
细观平安战略,做到了与时俱进,将市场趋势与自身业务优势深融,踏准了每个红利节拍,自然激发出源源成长势能。
2021年,董事长马明哲就明确将“综合金融+医疗健康”作为集团核心战略升级方向,2023年报中,中国平安对于医疗战略表述有所“微调”。从“综合金融+医疗健康”变化为“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将平安医疗战略又抬升一个新高度。
不断刀刃向内、突破舒服圈,也让平安改革成效逐渐显现。2025上半年,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覆盖寿险新业务价值占比近七成。实现健康险保费收入近870亿元,其中医疗险保费收入超410亿元,同比增长3.3%。
但较庞大市场需求仍是冰山一角。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0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为22,023万人,占比15.6%,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同时,代际转换提升着银发经济质量。随着60-70年代人口逐步进入老年,他们的消费意愿、消费能力和对品质生活的追求,明显比50年代更强烈。
显然,市场正处于价值爆发的前夜,中国平安正坐在一座诱人金矿上,战略进化深意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多年锻造的生态赋能壁垒给了平安吃透这门大生意的底气。汲取10余年保险及医疗行业运营管理经验,中国平安通过保险、医疗、投资、科技等多个业务条线协同运作,打造了专业的家庭医生与养老管家。
代表支付方,差异化的“产品+服务”赋能金融主业。截至2025年6月末,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客户的客均合同数约3.37个、客均AUM约6.14万元,分别为不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个人客户的1.5倍、4.1倍。
整合供应方,完善“到线、到店、到家、到企”服务。平安好医生是平安集团医险协同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家庭医生及养老管家为两大服务枢纽核心,打造一站式的”医疗+养老”服务平台。
伟大的公司总能走在趋势前列,中国经济历经40余年高速发展,中产阶级壮大、老龄化加速,使客户保障需求从传统财务保障转向“保险+服务”模式,但医疗养老行业仍面临供给失衡、服务标准不完善等挑战。
行业分析师王婷妍指出,中国平安通过深化“医疗养老+综合金融”的双轮结构,推动医疗、养老与金融业务的有机融合,打造了覆盖健康管理、居家养老和高端养老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伴随医养需求潜力不断释放,独特生态闭环开拓出的第二曲线也将愈发清晰,印证着核心战略升级的前瞻性。
04
全面AI驱动
“未来感”的价值跃迁
LAOCAI
的确,面向未来,拥抱未来,才能在开拓创新、挖掘新质生产力中谋发展。
交出亮眼中报后,方正证券、中泰证券、东吴证券等多家机构纷纷给予“强烈推荐”或“买入”评级。其中,方正证券给出的一个关键原因是,AI赋能降本增效,助力中国平安持续打开增长空间。
实际上,AI对平安早就不是新鲜话题。早在2013年,公司就开始运用大数据、云技术、AI自动化工作流程,探索车险图像定损、微表情信贷审核、AI医疗影像分析等技术在金融医疗领域的落地。
十余年的深耕淬炼了AI综合赋能底座。在30万亿字节数据、2.47亿用户基础上,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平安突破传统金融、医养服务“时间、空间、成本、效率”的限制,实现了从“小众低频服务”到“大众普惠服务”的跃迁。
以平安自研大模型为例,已达到67个,仅今年就新增14个,不管语音、语言大模型,还是视觉大模型,场景准确率均领先业界。2025上半年,平安大模型调用次数达8.18亿,多元场景应用数超650个,供需两端均有高效赋能。
如通过AI与人工协同作战,为用户提供全天候7X24小时服务,快速响应且服务精准。如寿险保单秒级核保占比94%,2025上半年闪赔占比59%。供给端方面,AI助力降本提效,寿险保单秒级核保占比达94%,闪赔占比59%,上半年AI坐席服务量约8.82亿次,覆盖平安80%的客服总量。还构建出“AI+人工”智能复效派工体系,辅助保单复效提升18%。
聚焦医养领域,报告期内平安好医生推出“7+N+1”AI医疗产品矩阵,发布医健服务名片,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截至2025年6月末,AI医生精准诊断覆盖疾病超1万种,诊疗准确率达93%。
可以清晰看出,AI早已不是简单的新质生产力工具,化身一条全价值链智能化的重构纽带,融入金融、医疗、养老等全流程,不断放大着生态价值增量,为中国平安增加了厚重的“未来感”
就在中报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集团联席CEO郭晓涛披露了发展AI的“五智”战略,具体为智能化营销、智能化服务、智能化运营、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经营,“核心逻辑是AI IN ALL,我们会用AI把整个金融、医疗、养老的价值链从头到尾全部做一遍。”
全面AI、全面人工智能奔赴,将创新变量最大化的背后,是平安长期蓄力研发打底。截至2025年一季度,平安拥有超3000名科学家的一流科技人才队伍,专利申请数累计达55435项。
2024年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排名显示,平安以1564份生成式AI专利申请数位居全球第二位。2025年3月,《金融科技行业2024年专利分析白皮书》和《医疗健康行业2024年专利分析白皮书》显示,中国平安的金融科技、医疗健康专利数均高居榜首。
不创新无未来,一项项殊荣是中国平安全面AI化的底气,也是价值重估、价值跃迁的底层逻辑。君不见,开年以来A股“科技牛”行情撩人,AI、机器人等方向的高科技含量资产备受追捧。
2025年,中国平安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47位、全球金融企业第9位;在《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中排名第27位,居中国保险企业首位。
傲人品牌影响力只是表象,大生态赋能、核心战略升级、AI智能化重构三箭齐发下,中国平安利润持增、分红连涨,叠加全面AI带来的未来感,都表明公司高质量发展已进入崭新收获期。
相信未来、拥抱未来!伴随AI in ALL战略的开花结果,属于中国平安价值重估、价值跃迁的新序幕已徐徐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