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小操作,1年省下2000块

点击 “简七读财” ,发送消息“ 理财 ”

小白轻松入门~

%title插图%num

晚上好,我是简七编辑部的冰冰。

上周,同事小林说,自己八月份的话费用掉180块。我惊讶地说了句「话费竟然能用掉这么多」?

小林说,自己每个月的话费都要一百大几,比如5月份花了210块;想过话费可能是个「隐形花销漏洞」,但确实没想到会花掉这么多钱。

%title插图%num

图源:小林的话费账单

我忍不住问小林:你是绑定宽带了吗?还是有好几个手机卡?

小林表示,自己只有1张手机卡,也没绑宽带,只是流量经常用超,所以话费不知不觉就用掉了很多。

01

年初,我和老公做家庭年度开支盘点时,在「硬性支出」这一项里,我们发现两个人每年光话费就要花掉至少2800元:

每人两个手机卡,老公是78+58的套餐,我是58+38的套餐。

由于我们各自的手机号,都绑定了很多软件和身份证件,更换新的手机号非常麻烦,所以我们想到的第一个办法是:买一个新的流量卡,然后把老卡办保号套餐,只是为了能接收验证码。

我们两个的老卡都是移动的,办保号套餐后,每个月只要8块钱。

然后,我们又办了一张中国广电的流量卡每月19元,涵盖100G流量+100分钟通话。

%title插图%num

图源:冰冰的套餐内容

这样,我和老公的年度话费就降到了864元,仅这一个小改变,就为我们家庭省出来了小2000元。

这里跟大家说一下,现在的运营商一共有四个: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广电。

广电是这两年新进场的,所以有些套餐会比较划算。

我所说的「办流量卡」是因为它的套餐里流量给的很多,可以让我们实现「流量自由」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只能使用流量,他跟其他运营商一样,既提供数据流量,也支持打电话、发短信。就我的使用体验来说,还蛮丝滑的。

如果你不想额外办卡,那么还有两个「降费小技巧」,可以分享给你:

1)携号转网

如果你对于现在的手机号码依赖很深,而所在的运营商又给不了你一个满意的套餐;那么不妨试试携号转网,换个运营商,去享受更低价、更大流量的新套餐。

由于网络基站建设、当地政策和市场竞争力不同,每个地方的「主场优势」并不一样。

简单说:同一个套餐,不同城市的体验和优惠力度可能差很大

比如北方(东北、华北)联通的优势会更明显,而江浙沪地区则是电信更强一些;你平时在哪个城市/区域用得最多,就选那里的「强势运营商」。

2)绑定宽带

如果家里有安装宽带,不妨看看手机卡和宽带的捆绑套餐。

很多时候,宽带+手机套餐的组合价比单买更便宜,还能顺带解决家庭上网问题。

比如我们家的宽带套餐里每个月赠送100G流量,直接解决了我爸妈用流量的问题。

不过要注意套餐细则,是「通用流量」还是「定向流量」,定向流量只能在指定的某些App里用,如果在其他平台使用,就算超出部分需要额外付钱。所以千万要看清楚再用,别被「羊毛」反过来薅了。

02

小林听完我的分享后,当天就去办了一张「流量卡」,把原来的套餐降到了保号档。话费直接从180元降到30元,她开心地跟我说:「原来降话费这么容易!」

这一件小事,再次提醒了我:大支出固然要精打细算,但很多家庭开支,其实是被这种「隐形小漏洞」一点点蚕食的。

除了话费,我们眼前这部手机还在悄悄划走我们多少钱呢?

1)自动订阅/自动续费(免密支付)

有时候开会员有两个选项:A.首月9月,续费25元;B. 25元直接开通。

往往我会选择A选项,总是想着在到期前把「自动续费」关掉就可以,却总是等看到扣款账单了,才想起来。

所以,我们不妨开通的当下,就顺手关掉「自动续费」按钮。

自动扣费比较常见的有3个渠道,大家不妨一起来自查一下~

-微信:钱包->支付设置->自动续费/免密支付

%title插图%num

-支付宝:我的->右上角设置->支付设置->自动续费(免密支付)

%title插图%num

-美团:我的->右上角设置->支付设置->免密支付

%title插图%num

如果是苹果手机,还要检查一下Apple ID:打开设置->Apple ID中选择「订阅」,就能看到有哪些自动扣费内容。

2)凑单/顺手买一件

有段时间我特别喜欢用淘宝的「顺手买一件」,它的确比我单独购买价格更优惠;但时间长了,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会顺手买一件,不是因为我需要,而是「挺便宜的,买就买了」

今天早上我就顺手买了一件婴儿小饼干,「顺手买」是8块多,正价是28块

%title插图%num

后来一想,这笔钱其实没必要花,本身我就不想给孩子吃零食,而且这个饼干的配料表里还有「果葡糖浆」,于是果断退掉了。

点外卖也是一样,本来打算点个20块的外卖,付款页面推荐「加个鸡腿只要 6 元」,没多想就加购了,反正只要点一下,钱就自动扣掉。

一次 6 块、8 块,好像没什么。但长期下来,你会发现支出远超预算。

手机购物更方便,但也更容易冲动消费;这种小额、不痛不痒的「无感支付」,积少成多就会成为隐形刺客。

手机厂商、APP 开发者、支付平台,都在利用「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技巧,降低我们花钱的感知,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支付:

碎片扣费:每次只花几块钱,但聚沙成塔就是大钱。 默认选项:比如自动续费、自动勾选服务。 即时满足:看剧、打车、点外卖,只要「掏钱」就能立刻满足欲望。

手机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在用手机「无意识花钱」。

它不像买房、买车那样感受深刻,但就是这些零零碎碎的小支出,让我们总觉得「钱不知道花哪里去了」。

如果从今天开始,每个月留出半小时检查一下手机账单,你会惊讶地发现:真正吞掉你钱的,不是生活必需,而是你没注意到的习惯。

当你对这些零零散散的「小钱」有了意识,钱,就不会再那么轻易溜走。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