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生活的竞争正从线上蔓延至线下。
继外卖大战之后,阿里旗下高德地图于9月10日宣布推出全球首个基于真实用户行为产生的榜单——“高德扫街榜”,并强调该榜单“永不商业化”。
图源:新华社客户端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天正是阿里巴巴集团的周年庆典,发布节点的选择也反映出阿里对这一项目的高度重视。
高德扫街榜被定位为阿里巴巴集团的高优先级项目,上一个相同等级的项目是淘宝闪购。
与依靠补贴拉动增长的外卖平台“0元购”模式不同,高德此次推出的扫街榜直接瞄准了大众点评的核心业务,标志着用户决策入口之争进入新阶段。
与依赖主观评论的传统评价体系不同,高德扫街榜的核心依据,是基于高德10亿用户的真实行为——是否实际导航到店、是否重复前往、是否愿意跨区域甚至跨城市专程到访。
其核心逻辑在于,评论可能有水分,但成千上万用户的真实行为数据难以作假。
高德为何在当前阶段推出扫街榜?这一举措又将对本地生活市场格局带来怎样的影响?
为什么阿里会推出扫街榜?
用户打开高德APP,在首页就能直接进入「高德扫街榜」。
这个榜单分为“状元榜”和“扫街榜”两大部分:“状元榜”是年榜,每年更新,覆盖餐厅、景点、酒店等多个品类;而“扫街榜”为日榜,每日更新,目前主要聚焦餐厅。
图源:广州日报
高德还围绕真实用户行为设计了一系列特色榜单,从不同维度捕捉店铺的吸引力:比如专程前往榜筛选用户愿意跨区、跨城光顾的店铺,代表超越地理便利性的独特吸引力;回头客榜统计180天内用户多次到访的行为,直接反映长期忠诚度;小店榜聚焦深巷、实惠、受本地人欢迎却在线上“默默无闻”的小店。
那么,高德为何在这个时间点,投入资源做这样一件事?
最直接的动因是:消费者越来越依赖线上评分和榜单做消费决策,但虚假评论和“刷榜”导致信任体系正在崩塌。
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评分过高、清一色好评的店没有那么好吃,反而藏在街角,评分很低的小店才是真正踏实做产品的宝藏店铺,甚至有的消费者还形成了一种判断,专门去打卡评分低的小店消费,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图源:AI
不仅对消费者造成了困扰,其实很多商家也被迫卷入“数据内卷”。有的靠赠送小吃、水果等“小恩小惠”换取用户打卡、好评、收藏;有的为省事,干脆找代运营公司批量刷好评。
一位在上海经营餐饮十年的老板坦言:“现在不在平台上投钱冲榜,基本就没有曝光。”
更值得警惕的是,AIGC的发展大幅降低了制造虚假内容的门槛。一些服务商甚至向商家提供“AI自动生成好评”工具,用户碰一碰标签,系统就能自动生成“真实感十足”的种草笔记并发布至社交平台。
另一方面,本地生活市场空间巨大,也助推了这场“榜单之争”。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已突破35万亿元,其中到店业务(含餐饮、旅游、娱乐等)占比超过60%,规模超21万亿元。
图源:AI
与重运营、强依赖物流的外卖业务相比,到店业务模式更轻、利润率更高,自然成为平台争夺的新焦点。
总的来说,沿用传统UGC推荐机制,已经很难根治“刷评刷榜”的问题。要想重建信任,就必须换一条路——建立一套更抗干扰、更反映真实用户行为的评价体系。
那么,高德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用“用户行为”代替“用户表达”
高德的解决方案,是构建一套基于真实用户到店行为的评分体系。
为了打破虚假评论的困局,高德选择回归自身最核心的优势——出行与位置数据。
例如,当你和朋友约饭,打开高德地图搜索餐厅,跟随导航前往并完成消费,这一系列行为——搜索、导航、实际到店,甚至后续是否再次光顾——都成为对商家的真实认可。
图源:AI
“高德扫街榜”产品经理李刚认为,“只有用户去了,甚至反复到店,才是对商家最真实的好评,是真正的用脚投票。”这是高德构建这套新的服务信用体系的核心思路。
这一机制通过「行为+信用」的双重数据模型落地实施:
行为层面,高德依托其作为国民级应用的数据优势。拥有10亿用户、日活峰值达1.8亿的高德地图,每天处理1.2亿次生活服务相关AI搜索,日导航总里程超过15亿公里。这些真实行为数据被量化为对商家的评价,形成榜单的核心依据。
图源:网络
与传统榜单仅展示评分和评论不同,高德扫街榜还能清晰呈现用户为到店所付出的实际行动,例如其他客人光顾该店铺所跨越的距离,从而更直观地反映店铺的吸引力。
信用层面,高德通过多维机制确保评价真实性。
首先,系统会识别评论来源:如果大量评论来自未实际到店的用户,其权重会被调低。在门店评价页面,每条评论旁都标注了来源和可信度标签,真实到店消费后的评价和现场拍摄图片会被赋予更高可信度。
同时,高德借助AI风控能力识别和过滤虚假内容,用户可在页面直观看到已被系统剔除的无效评价。
值得关注的是,高德并未完全放弃UGC,而是将其置于“行为数据”的检验之下。团队采用包括阿里通义千问在内的多模态大模型,通过语义分析判断评价真实性,甚至能结合用户上传的图片判断商户真实属性。
此外,与芝麻信用的合作让高信用用户的评价获得更高权重,从而有效防范职业刷单团队的操控。
这种双重机制大幅提升了造假门槛。与传统刷分仅需账号和图文操作不同,想要“刷高”扫街榜的评分,必须模拟从搜索、导航到店、反复到店等全套真实行为,其成本与复杂性呈指数级增长。
市场对这套新体系展现出强烈兴趣:高德扫街榜上线当天,尝试用户就超过4000万人。用户苏晚分享了自己的体验:“我觉得高德扫街榜特别好用。直接按榜单浏览,结合菜系、人均和排名,很快就能确定要去的餐厅。”
这套体系的真正价值,在于推动行业走向良性循环。过去,消费者因“小恩小惠”写好评,商家通过刷分短期获客,都是在不断消耗信任资产。
而现在,商家可以摆脱“刷分换流量”的内卷,更专注于提升产品与服务;消费者也能获得更可靠的决策参考,降低选择风险。高德通过技术重构信任机制,正在推动整个本地生活服务评价体系的实质性进步。
对美团有什么影响?
就在同一天,美团宣布大众点评重启“品质外卖”业务,覆盖必吃榜、黑珍珠及高星酒店餐厅,并强调通过“AI+真实高分”模型强化内容可信度。
这一天的隔空交锋,标志着本地生活战场正从单纯的外卖业务向更高价值的到店业务全面升级。
美团在巩固护城河的同时,还于8月低调上线了美食社区APP“鸭觅”,采用官方筛选的“推荐官”机制,聚焦头部1%餐厅,打造去商业化的小众美食社区。
图源:网络
阿里作为攻擂方,今年以来在外卖战场攻势猛烈。集团投入数百亿元推动饿了么和淘宝闪购实现单量快速上升,同时带动主站淘宝活跃用户大幅增长。
从最新财报来看,策略已显成效:淘宝闪购二季度月活用户突破3亿,较四个月前增长四倍;日均订单峰值达到1.2亿单,骑手规模扩大三倍,并成功反哺淘宝主站,拉动8月DAU增长20%。
随着外卖战场取得阶段性胜利,阿里迅速将战火延伸至到店团购业务。不过,阿里通过高德发力到店领域的布局并非临时起意。
早在2020年9月,高德就上线了“高德指南”,在国庆假期前发布多项出游、酒店和美食榜单,标志着其从地图工具向生活服务平台转型的关键一步。时任高德副总裁郭宁强调:“对大众真正有帮助的出游指南,应该让用户的决策更简单,少些套路,多些真实。”
在此期间,阿里原有的到店业务“口碑”经历多次调整与合并,最终于2023年3月并入高德,并在2024年高德与抖音合作后逐渐淡出视野。虽然口碑品牌未能复活,但阿里还是没有放弃到店业务,才有了今天的高德扫街榜。
值得一提的是,高调推出扫街榜或许只是第一步。
据报道,饿了么正在部分城市内测到店业务,未来可能与高德榜单形成协同。阿里的优势在于庞大的生态体系,业务间若能有效协同,将释放巨大潜力;但劣势也不是没有——组织架构复杂,内部资源联动挑战也不小。
面对高德的强势切入,美团不得不两线作战。
大众点评自2003年创立,2015年与美团合并后仍保持独立运营,凭借20年来积累的超5亿条用户评价和百万级达人内容,构建了深厚的内容护城河。尽管用户时常有抱怨评论的质量,但目前尚未出现能够完全替代它的平台。
图源:网络
更何况,高德扫街榜目前也面临诸多质疑:缺乏真实评价与互动氛围,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熟店不导航”导致行为数据盲区;如何防范商家通过优惠诱导用户行为等。正如一位用户所言:“真正常去的老店,谁还会天天导航?”
目前,市场格局正在进一步复杂化。京东于7月被曝出正在拓展到店团购业务,虽然目前仍以快餐品牌为主且需要外卖业务协同;抖音、快手则凭借短视频种草和算法推荐机制,持续侵蚀传统点评平台的份额。
各平台都在试图解决行业核心痛点:如何在规模扩张中维持内容真实性,在个性化推荐中保持公信力。
从商业本质看,这场竞争正在重新定义本地生活的价值分配方式。决策入口意味着流量分配的权力,而可信度将成为未来竞争的核心壁垒。高德试图用行为数据重构信用体系,美团则通过AI净化传统UGC模式,双方都在探索下一代本地服务平台的可行路径。
笔者认为,现阶段,高德扫街榜并非要颠覆大众点评,而是提供另一种参考。它更像“热门榜”,帮助用户发现新店,但还不足以完全替代基于丰富UGC的深度决策。两者关系更接近互补而非取代。随着AI技术的持续演进和行为数据模型的不断完善,未来很可能出现更加智能的决策解决方案。
本地生活市场超35万亿元的规模(其中到店业务占比超60%),确保了这场竞争的战略价值。未来的赢家,或许并非单一模式的绝对胜出,而更可能是双轨并行的生态融合:行为数据修正内容偏差,用户评价丰富决策维度,AI成为动态平衡的仲裁者。
但无论技术如何演进,本地生活的核心终将回归到真实体验的价值重构。当前的混战仅仅揭开了序幕,真正的竞争,在于谁能够率先构建出一个让商家回归服务、让用户安心选择、让数据真实流动的新商业生态。
参考资料:
1、《高德上线扫街榜,不能全靠“导航”》惊蛰研究所
2、《对标大众点评,高德地图上线“高德扫街榜”》财联社
3、《扫街榜,为何是线下服务信用创新?》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