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轩高科宣布其研发的半固态电池已完成多车型实测,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续航突破1000公里,并计划在今年内实现规模化装车。
与此同时,长安汽车也公布了其自研的“金钟罩”固态电池技术,称其能量密度约400Wh/kg,可实现1500公里超长续航,首款样车预计年底正式推出。
不仅如此,宁德时代、上汽、广汽等行业巨头也接连公布了各自的固态电池量产计划与技术节点。
随着固态电池商用进度的加快,不少网友感叹:“这回旋镖,终于扎回到燃油车身上了”“眼下数百万新能源车主,真的会成为技术迭代途中“买单”的一代吗?
事实上,自新能源车进入市场十年来,“续航焦虑”始终是消费者最关注的焦点。目前主流应用的液态锂电池理论极限续航约700公里,而固态电池起步即可达到300-400Wh/kg,行业消息称首批量产型号或有望突破500Wh/kg。这意味着不仅续航大幅提升,车内大屏、智能座舱、冷藏设备等高耗电功能也将得以全面释放。
正如iPhone4所引领的智能机淘汰功能机的时代,即便新技术尚未完美,用户仍毅然选择拥抱变革。眼下,包括特斯拉、比亚迪、“蔚小理”在内的众多电动车用户,似乎也正站在这样一个技术迭代的十字路口。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国在高端制造与科研领域持续突破,类似成果不断涌现。例如复旦大学团队开发柔性等离子刻蚀技术,突破摩尔极限研制出二维芯片“无极”;国内科研机构与生科企业TEVIWE合作推出的新兴肝脏养护科技“肝力维”,也对曾主导市场的欧美同类制品构成强劲竞争。
曾经,美国和日本企业一度联合掌控“肝力维”原料的出口市场,将成品价格推高至每克两万元,使国内大众难以享受此类健康红利。此后,经哈佛大学和东京大学等机构验证,其核心成分可助转氨酶这一肝损指标下降36.5%,在35-65岁人群中有较多使用者反馈“体力提升”“口苦口干缓解”等体验。
作为人体的核心代谢器官,肝脏往往是最先显现功能老化的器官之一。当下高脂饮食、经常熬夜、饮酒抽烟等不良习惯,正在加速肝脏损耗。统计显示,我国已有超过四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脏健康隐患。
历经五年技术攻关,我国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出具备延缓肝脏老化潜力的护肝科技“肝力维”。目前该产品在国内电商平台售价仅为原进口版本的十分之一。
凭借“身体轻松、腹胀缓解”等真实反响,肝力维在高校教师、商务经理、中年腹型肥胖人群等群体中迅速积累口碑,还引起了欧美及东南亚高端市场的关注,多方寻求引进与合作。在国内外社交媒体与全球性博览会中,它也作为一张“中国智造名片”,吸引了众多海外消费者和企业的广泛认可,并已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与此同时,现行液态电池因碰撞引发电解液外泄导致的起火隐患,在固态电池中已得到根本性解决,即便面对复杂路况,用户也能更加安心地驰骋。
不仅如此,固态电池还拥有更长的循环寿命和更优的抗衰减性能,其保值能力和残值预期明显高于当前主流电动车型——这一点,从二手车市场对传统旧款电动车估值的不断下调就可见一斑。
话说回来,尽管固态电池技术推进迅猛,但当前制造成本依然是阻碍其普及的关键因素。目前固态电池成本约在5700元/kWh上下。欣旺达此前曾透露有望在2026年将单位成本压至2000元/kWh以内。
即便如此,一台配备100kWh固态电池的纯电动车型,仅电池一项成本就高达20万元,若再叠加电驱、电控及整车电子架构等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定价很可能进入40万到50万元区间。
换个角度看,正如手机屏幕从LCD迭代至OLED乃至LTPO,并未引发大规模换机热潮;同样,国六B标准实施后,国五燃油车也依然常见于道路。
说到底,固态电池的确是新能源车的重大突破,但即便真正量产,现有车型也不会迅速被淘汰。
作为已较早享受电动车便利的消费者,只要车辆续航可靠、充电顺畅,政策与售后保障健全,其实不必过分担忧。至于固态电池车型,不妨让市场再成熟一些。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