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雷珂馨)9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各界对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意见,拟将汽车门把手纳入强制标准管理。
这是我国首次针对汽车门把手这类“小部件”出台强制性技术规范,在汽车产业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这一动作被业内视为“用标准守护民生细节”的样本。
汽车门把手存在安全痛点
汽车门把手,这个每天被用户接触数次的汽车零件,长期以来因缺乏统一标准而问题频发。在日常用车环境里,与汽车门把手相关的隐患总在不经意间暴露:在急刹车时门把手突然弹开;门把手在冬天被冻住,用力去拉也纹丝不动;隐藏式门把手因系统故障无法弹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毛病”,却随时有可能引发严重事故。
此次征求意见稿直击痛点,从性能要求、安全设计等方面构建技术框架。征求意见稿提出,为应对电动隐藏式车门把手新技术、新安全需求,进一步规范和提升车门把手安全性,筑牢汽车安全底线,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展了门把手标准的制定工作。该标准旨在引导企业规范车门内外把手产品设计,提升门把手安全性能,全面提升车辆安全水平。
征求意见稿对车门把手的安全性提出具体规范要求,明确规定车门外把手在任意启闭状态下均须保留充足的手部操作空间。例如,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在锁止装置处于锁止状态时,发生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或动力电池热事件等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车门外把手开启车门。此外,每个车门的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相对车身表面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该操作空间应不小于60mm×20mm×25mm。
这些举措不仅能够解决用户日常使用的操作痛点,更将从安全设计源头构建起事故预防与应急救援的双重保障机制。
标准推动产业链技术升级
汽车门把手相关标准的出台,不仅是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盾”,更将推动汽车产业链的技术革新。
行业对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普遍持积极态度,这一共识与部分车企的前期实践形成呼应。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曾公开批评隐藏式门把手设计,指出其存在重量大、密封性差、碰撞时可能无法打开等安全隐患。他认为,此类设计虽然可以减少风阻,但远不足以抵消其安全风险。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对记者表示,这一标准将为汽车行业带来多维度影响,进一步筑牢车辆安全防线。
“首先,标准明确要求所有车辆的车门均需配备带有机械释放功能的把手,确保车辆在碰撞、起火等突发事故场景下,车门仍能稳定实现安全开启,从而解决隐藏式把手在紧急情况下的失效问题。其次,该标准将填补国内新型车门把手安全规范的空白。在当前车企普遍追求车辆科技感与设计美感的趋势下,标准将推动行业重新校准‘设计与安全’的平衡,坚守‘安全优先’原则,倒逼车企在产品研发设计初期就将车门把手的安全性能纳入核心考量范畴,避免因过度侧重外观而忽视安全。最后,标准中明确的把手结构要求,将有效规范行业技术研发路径,引导车企统一安全设计基准,从源头规避因把手结构等设计缺陷而引发的安全风险,进而整体提升整车安全性能。”高政扬说。
“综合来看,这一标准标志着我国汽车安全标准体系正朝着更全面、更精细的方向逐步完善,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安全标准支撑。”高政扬认为。
按照计划,征求意见稿经修改完善后将正式发布,届时,消费者在选车时将多一项“硬指标”,而车企则需要在新车设计中提前布局。可以预见,这场由“小把手”触发的安全革命将重塑出行生态,为消费者带来更加安全的驾乘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