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港交所官网的一则披露再度将东鹏饮料推到聚光灯下。
这家国内第一的功能饮料巨头在首次递表失效仅6天后,便再次提交上市申请。从这种动作节奏来看,其“A+H”两地上市的决心不言而喻。
那么,东鹏饮料为何急于赴港上市?难道是缺钱了?
即便是不缺钱的话,这种靠“单腿走路”的模式又能撑多久?
赴港上市,另有所图
若仅从财务数据看,东鹏饮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缺钱”。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东鹏饮料货币资金有52.62亿元,加上39.13亿元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6.66亿元的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手里能直接调用的“活钱”就有98.41亿元。
同期,公司的短期借款是61.28亿元,占总负债的 43%,即便有这笔负债,账上的钱也能覆盖。
更能说明“不缺钱”的,是东鹏饮料的分红力度。2025年上半年,公司豪横分红13亿元。这是其2021年上市后的第七次分红,累计分红总额已达66亿元。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东鹏饮料抛出赴港上市募资计划,又是出于什么考量呢?
对此,公司给出明确答案:“本次发行上市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司的资本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提升公司国际化品牌形象,满足公司国际业务发展需要,深入推进公司全球化战略。
其实,东鹏饮料的全球化布局早有铺垫,在2021年上市后,其便通过香港子公司试水东南亚、北美出口。
不过,与红牛相比,东鹏饮料的全球化步伐还是慢了些。
作为全球化标杆,红牛自1987年奥地利上市后,便以“区域试点-核心市场突破-本土化深耕”策略打通了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东鹏饮料的全球化起步要晚得多,目前虽覆盖了越南、马来西亚等25个国家和地区,但海外营收占比依然较低。
更棘手的是,东鹏饮料想发力的东南亚市场,也恰是红牛全球化的重要版图。
目前,红牛在东南亚已实现原料采购、生产、营销全链条本土化,还通过赞助泰国足球联赛等融入当地文化。
东鹏饮料要在这片市场突围,光靠“把产品运过去卖”显然不够,本土化生产才是关键。
2024年12月,东鹏饮料宣布投资2亿美元在印尼建生产基地,年产能达50万吨,这算是它从“贸易出口”转向“本土制造”的第一步。
可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这个基地还没投产(计划2026年上半年落地),眼下海外销售仍以贸易出口为主。
这次港股募资,正好为这个“短板”注入动力。招股书里写得很清楚:本次港股募集资金的20%用于海外供应链建设,其中60%(约2.4亿港元)计划投入印尼生产基地。
说白了,东鹏饮料赴港上市能为东南亚布局注入加速剂,通过本土化生产降低成本、贴近市场,最终在红牛的核心版图中撕开缺口,为中长期全球化奠定基础。
多元化布局,开拓新天地
当东鹏饮料忙着闯关海外时,国内长期依赖东鹏特饮这一个拳头产品的老问题也没被放下。
首先,不可否认,东鹏饮料确实靠东鹏特饮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2019-2024年,业绩年年正增长,2024年营收达158亿元、净利润也有33亿元。
2024年,东鹏特饮更是以47.9%的份额连续四年稳坐我国能量饮料市场销售量榜首,较2023年还提升了4.9个百分点。
要知道,早几年提起功能饮料,大家第一想到的还是红牛,东鹏饮料能后来居上,靠的不只是运气。
2016年起,中国红牛和泰国红牛的商标纠纷持续发酵,这给了东鹏饮料“上位”的机会。
那些年,东鹏饮料抓住货车司机、建筑工人等目标客户的价格敏感点,推出“500ml/5元”的东鹏特饮。对比红牛250ml罐装6元的价格,同等容量下东鹏特饮便宜了约58%。
公司不仅靠亲民定价打开了消费端市场,更通过向经销渠道让出更多利润空间,加速终端铺货节奏。到2021年,东鹏特饮的国内销量便反超红牛,成为行业第一。
与此同时,东鹏饮料还靠规模化采购压缩了PET瓶包装成本,进一步释放自身盈利空间。像500ml塑料瓶装毛利率高达52.25%,250ml瓶装毛利率也有44.1%。
但东鹏饮料也并非高枕无忧,其依赖“单腿走路”的模式仍然广受诟病。
2025年中报显示,能量饮料(东鹏特饮)贡献83.61亿元收入,占公司总营收的78%,虽较2024年同期的87%有所下降,但核心依赖的格局仍未改变。
更关键的是,行业增速在放缓。2024年国内能量饮料销售量同比增长12.4%,对比2013-2023 年16.27%的复合增长率,明显慢了下来。
对此,东鹏饮料也着手培育第二增长曲线——“东鹏补水啦”。
2023年1月,东鹏饮料推出了“东鹏补水啦”,瞄准的是电解质水细分领域。
当时,电解质水领域虽有宝矿力水特、外星人等品牌,但价格带集中在5-7元,东鹏补水啦以“4元定价+555ml大包装”差异化切入大众市场。
这一策略迅速见效,2025年上半年,东鹏补水啦所在的电解质饮料业务实现14.93亿元收入,同比增长213.71%,半年就追上了2024年全年的销售额,营收占比也提升到27.53%。
除此之外,茶饮料、植物蛋白饮料等新品类也有起色,2025年上半年收入8.77亿元,营收占比达8.17%,多元化矩阵已经有了雏形。
当然,能不能真正摆脱对东鹏特饮的依赖,还要看未来几年这些新品的表现——这或许也是东鹏饮料今后的重要课题。
结语
东鹏饮料赴港加急递表,本质是一场“内外兼修”的突围战:
海外以赴港为支点,借印尼基地落地实现“本土化生产+区域辐射”,剑指红牛的东南亚版图;国内靠“补水啦”撕开多元增长口,降低对东鹏特饮的依赖。
虽说,红牛的国际化护城河不是短时间能撼动的,东鹏饮料新品的增长持续性也需要时间检验,但至少现在,它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