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养老开启新一轮股东遴选:一场资源整合阳谋

%title插图%num

图片来源:摄图网

全文共3212字,阅读全文约需10分钟

国民养老明确:“融资方现有股东不参与本次增资”。也就是说,国民养老现有18家股东均不参与本次增资。

本文首发于21金融圈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作者 | 林汉垚

编辑 | 肖嘉

新媒体运营 | 张舒惠

近日,成立不足三年的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民养老”),在去年末刚引入外资巨头德国安联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安联投资”)之后,再度于北京产权交易所挂出增资计划,拟以不超过4.71亿股股权吸引不超过5家投资方。

值得注意的是,国民养老此次增资沿用了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模式,而非原股东注资,从综合实力、产业协同到业务支持等多方面遴选合格意向投资方。增资完成后,国民养老将冲击行业注册资本第一的宝座。

这一围绕“资源”展开的股东遴选,不仅是国民养老自身发展路径的选择,也是当前整个养老保险公司群体在增资潮中路径分野的缩影:是依靠原有股东持续注资,还是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资源互补,正成为不同机构因应竞争格局与战略定位所做出的关键抉择。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再启增资

国民养老成立于2022年3月,成立之初,其注册资本为111.5亿元。

2024年6月24日,国民养老发布公告称,拟以发行新股增资方式引入安联投资为战略投资人,募集资金用于补充公司一级核心资本以及公司主营业务发展。增资完成后,国民养老的注册资本将从111.5亿元增至113.78亿元。

2024年年底,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批复同意,安联投资正式入股国民养老,以2.84亿元认购2.28亿股,成为首家外资股东,持股比例2%。

安联投资入股不足一年,国民养老再启增资扩股计划。

10月13日,北京产权交易所信息显示,国民养老拟征集投资方数量不超过5个,拟募集资金对应持股比例或股份数不超过4.71亿股。

根据计划,国民养老此次增资项目披露期为10月13日至12月5日,该项目信息披露公告期满后续将通过竞争性谈判的方式进行遴选,确定最终投资方。

国民养老的增资步伐可谓紧凑。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魏晨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国民养老此次增资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核心资本补充、行业战略、业务发展需求三个方面。

第一,核心资本补充。随着养老保险行业竞争的加剧,国民养老需要通过增资提升资本实力,以更好地支持其业务扩展、产品创新及市场开拓。增资将为公司提供更强的财务支持,确保其在行业中的持续竞争力。

第二,行业战略。国民养老通过本次增资,计划在养老保险公司注册资本排名中从第二提升至第一,超过平安养老的116.03亿元。这一资本提升不仅增强了公司的市场影响力,还能够进一步巩固其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

第三,业务发展需求。增资资金将专门用于支持国民养老主营业务的发展,特别是在拓展产品线、开拓新市场以及加强内部运营管理方面,增资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提供了必要的资本保障。

%title插图%num

超越资本补充

一年之内,再次发布增资计划,国民养老战略意图已超越简单的资本补充。

根据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告可以看出,国民养老本次募资无论在资金用途,还是在对意向投资方的遴选上都体现出服务主业的战略意图。

“此次增资更深层次的考量在于通过引入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股东,推动公司的差异化发展,整合养老产业链上的关键资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何小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国民养老当前核心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维持在显著高于监管要求的水平,资本实力较为充裕,此次增资实则为未来拓展业务空间、构筑长期竞争优势进行前瞻性布局。

遴选方案可以佐证。

根据北京产权交易所信息,除了从投资报价、综合实力、财务状况三方面对投资者进行遴选外,国民养老还着重寻找具有产业协同价值的机构,从四个方面对合格意向投资方进行遴选。

一是合格意向投资方与国民养老的契合程度,包括但不限于:发展规划、产品开发、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业务范围等方面;

二是合格意向投资方可为国民养老未来发展提供支持的优先,包括但不限于:市场开拓、业务合作、经营管理、人才引进、资本运作、财务管控等方面。

三是合格意向投资方与国民养老具有业务战略协同效应,且符合国民养老业务战略发展方向的优先;四是合格意向投资方或其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在所在地能够提供相关资源支持的优先。

此外,国民养老明确:“融资方现有股东不参与本次增资”。也就是说,国民养老现有18家股东均不参与本次增资。

就国民养老的增资策略,何小伟分析,对于国民养老这样成立时间相对较短的市场新军而言,在尚未建立起深厚的行业积淀和压倒性竞争优势时,通过股权多元化来快速整合资源、构建独特竞争力,是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一种战略性选择。

据了解,国民养老股东阵容堪称“豪华”,初始股东包括工、农、中、建、交、邮储、中信、招商、兴业、民生、华夏等11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及下属公司,6家大型证券保险机构及实业投资方,后又引入国际资本安联投资。

%title插图%num

行业共振

国民养老的增资举措并非孤例,近年来,已有多家养老保险公司开启增资。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2024年以来,9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长江养老于2023年11月更业务范围,转型为保险资管公司)中,已有4家公司宣布或已完成增资计划。

养老保险公司增资背后是市场需求的快速扩张,民政部、全国老龄办《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22.0%;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023万人,占总人口的 15.6%。

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持续释放养老财务规划需求,推动养老保险行业加速发展。在此背景下,专业养老保险公司通过增资扩股补充资本金,已成为应对市场需求的重要举措。

“养老保险公司集体增资反映了行业的深刻变化。”魏晨阳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市场需求多样化,养老保险公司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增资不仅为业务扩展和产品优化提供资金支持,也有助于保持市场优势。

魏晨阳解释道,资本扩张增强了养老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帮助公司应对人口老龄化和需求多样化带来的挑战。通过增资,企业能够扩大业务范围、优化产品结构并提高服务能力,从而更好满足不同客户需求。此外,资本扩张推动了行业集中化进程,资本较强的公司能够吸纳更多优质资源,进一步巩固市场领导地位。引入战略投资者还促进了行业创新和国际化,推动公司加大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和国际市场拓展的投入,提升全球竞争力。

同时,魏晨阳还指出,随着监管要求的提高,特别是对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的严格要求,增资成为养老保险公司确保合规和资本充足的必然选择。

《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养老保险公司应当加强资本管理,确保其资本水平能够有效满足各项业务要求。养老保险公司应当按照监管规定,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指标动态监控和多元化资本补充机制。

因此,魏晨阳表示,养老保险公司的增资潮是应对市场需求、监管审慎性要求的积极措施,也是提升竞争力和拓展国际市场的重要步骤。

%title插图%num

路径分野

记者注意到,养老保险公司增资主要呈现“原股东注资”和“引入战投”两种典型模式。

恒安标准养老和泰康养老代表了原股东增资路径。

2024年2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恒安标准养老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变更注册资本的批复,同意恒安标准养老增加注册资本2亿元人民币,由2亿元人民币变更为4亿元人民币,增资方为其股东恒安标准人寿。

泰康养老则在最近三年内四次增资,2023年6月、9月,泰康养老先后两次获批增资10亿元,其注册资本从50亿元增至70亿元。

2024年9月,泰康养老又获批增资20亿元,目前其注册资本已提升至90亿元。今年6月,泰康养老再次宣布,根据泰康养老目前经营状况及业务发展规划,公司将增加注册资本20亿元,增资后公司注册资本将由90亿元变更为110亿元。

与上述增资路径不同,太平养老和国民养老选择了引入战略投资者模式。

2024年5月,中国太平与比利时富杰集团在香港举行签约仪式,富杰集团拟向太平养老投资10.75亿元,获得太平养老10%的股权。与此同时,中国太平还授予富杰集团未来增持太平养老的选择权,可增持最高至(含)24.99%。

国民养老在2024年12月引入安联投资为新股东,公司注册资本增加至113.78亿元。

“这两种模式实质上是各家机构基于自身公司历史、资源禀赋、所处发展阶段及市场竞争格局所做出的理性战略抉择。”何小伟分析认为,泰康养老的原股东注资旨在强化集团对子公司的绝对控制力,确保战略方向与集团整体布局高度协同;而国民养老的股权多元化路径,则旨在汇聚不同股东的资源优势,形成战略协同效应。

魏晨阳进一步指出,原股东增资的优势在于保持公司控制权稳定,避免股权结构变化,适合希望独立运营的公司。此外,原股东增资能增强外部投资者的信心,展现股东对公司长期发展的承诺。但其局限性在于资金来源单一,且受股东财力和增资意愿限制,可能难以满足公司大规模资本需求;引入战略投资者则能带来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同时借助战略投资者的产业资源和市场渠道,推动公司国际化和业务扩展。然而,这种模式可能导致股权结构变化,影响原股东控制权,同时可能带来利益分配的复杂性,特别是不同战略目标的股东之间可能出现协调问题。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