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花朵财经观察(FF-Finance)
撰文丨华见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为救乌鸡国国王,曾向太上老君求讨一颗仙丹,名为“九转还魂丹”。
此景虽为神话故事,但民间乃至帝王,求取“仙丹”已有上千年。唐朝以后炼丹术日趋衰弱,以至于后来几乎销声匿迹,但由炼丹术而发展起来的“丹药”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直延续至今。
发家于福建漳州的片仔癀,正是凭借一款“丹药”,被捧上了神坛。越战时期,它因神奇疗效,被美军哄抢,甚至还成了救命的“硬通货”。北京拍卖会上,它被拍出5366元一粒的天价。
如今,这场神话估计要落幕了。
10月17日,这家传承数百年的老字号药企,公布了一份让市场错愕的三季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74.42亿元的营收,比去年少了近10亿元;21.29亿元的净利润,直接缩水五分之一。
最刺眼的是第三季度单季数据:营收暴跌26.28%,净利润降幅逼近30%。这不是小波动,是近十年来第一次营收、净利双降,相当于给持续十年的增长神话,划上了一个戛然而止的句号。
(片仔癀近10年营收数据,来源同花顺)
曾经蹲在药店门口抢货的黄牛,现在成了甩货的“倒爷”。这个克价曾超黄金的“神药”,究竟怎么了?
PART.01
“百年神药”受捧
片仔癀的由来,就自带“神话体质”。
坊间传说,片仔癀源于明朝嘉靖年间(约1555年)的宫廷御医秘方。一位御医因不满朝政,携秘方逃离京城,在福建漳州的璞山岩寺出家,附近百姓多患病,御医遂用名贵药材炼制为药锭,凡遇热毒肿痛,无不药到病除。
由此,片仔癀被誉为“佛门圣药”。清末民初,寺庙渐冷落,最后一任住持携秘方出走治病,神药至此逐渐在民间流传,后于20世纪正式产业化。
在中国,只有两个药品配方能拿到“国家绝密”认证,一个是云南白药,另一个就是片仔癀,保密期限永久。
好多年前,央视想拍片仔癀的生产线,被厂区负责人直接挡在门外:“不能看,就是最高领导人来了也不能看。”
而全中国只有三个人知道完整配方,这三人每天上下班都有专门的安保跟着,连家人都不知道他们的工作细节。至于这三人是谁,没人知道。
这种神秘感,早在上世纪就传到了海外。越战时期,美军发现这款中国药对刀枪创口消炎特别管用,直接列为军需品,在西方军营里被叫做“中国特效抗生素”。他们甚至暗中阻挠片仔癀出口越南——怕对手也用上这“宝贝”。
1972年中日建交,片仔癀作为国礼送给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没成想,这一送,让它在日本黑市火了。当时国内一百多元一粒的药,到了日本能炒到八九千,中国留日学生常被黑市商人堵着,求他们帮忙从国内带药。
在国内,它曾是“应急硬通货”。1988年上海甲肝疫情,30万人染病,医院里挤满了上吐下泻的患者,片仔癀因缓解症状快成了“救命药”。
有老人回忆,当时找领导批条子才能买到两粒,“我老伴吐得肝区发胀,吃了一粒就缓过来了”。那时候,3粒片仔癀能换一台大彩电,普通家庭买一粒,要花掉一个月的工资。
但真正把它从“药”推上“神坛”的,是经济上行期的“疯炒狂欢”。
“喝茅台前吃片仔癀护肝”——这句话不知从哪个商务饭局传出来,一下子成了高端圈层的“潜规则”。名烟名酒店里,“茅台+片仔癀”的捆绑套餐成了标配,宴请时摆上这两样,比什么都有面子。它不再是治病的药,成了彰显身份的“社交货币”。
但“人怕出名猪怕壮”,资本和黄牛也因此闻风而来。
“超级牛散”王富济2009年花1亿元重仓片仔癀,此后12年只增持不减持,最后赚了近120亿;“民间股神”林园在公开场合逢人就说“片仔癀是奢侈品,买了肯定涨”。
黄牛们也从炒茅台转向炒片仔癀,原价590元/粒的锭剂,被他们囤货炒到1600元,线上线下“一粒难求”,有人凌晨就去药店排队,排到了转手就能赚几百块。
2017年,在北京的一场拍卖会上,片仔癀三盒(30粒装)拍出16.1万元高价,每粒5366.6元。
2020-2021年,片仔癀的股价像坐了火箭,市盈率一度冲到160倍,市值逼近3000亿元。股民们把它视为“药中茅台”,觉得只要拿着它,就能一直赚钱。
此时的这粒“药丸”,显然已经带上了“金融属性”,至于它真正的疗效,已经没有太多人关注了。
PART.02
“魔法披风”失灵
有资本的地方,就有泡沫。
早在2021年,国内知名杂志《新周刊》就发了一篇预警式的报道《片仔癀,小心要黄》,揭露了片仔癀像白酒一样囤积居奇的炒作现象。
与此同时,片仔癀也迎来了人事上的“多事之秋”。
2021年开始,片仔癀两年内四度更换董事长,最新上任的林志辉无企业运营背景。前任董事长林纬奇、潘杰、刘建顺均因“工作调整”离任,其中刘建顺与潘杰后续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处,公司高层持续动荡。
受营收见顶、高管频繁变动及医药反腐冲击,片仔癀股价持续下行。
2025年三季报披露后的首个交易日,片仔癀股价低开5.78%,收盘时仍跌去4.71%,每股报187.09元。
要知道,2021年它最风光时,股价曾让市值冲破2900亿元,如今只剩约1100亿,蒸发的1800亿,相当于跌没了一家中等规模的上市公司。
没有及时套现的股民,估计和囤货的黄牛一样,哭晕在厕所了。
事实上,片仔癀的增长神话,也并不复杂,靠的是一招“提价魔法”。
它的成本命脉,攥在两种原料手里:天然麝香和天然牛黄。
天然麝香来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全国年产量就500公斤,国家给片仔癀的配额每年就那么多。天然牛黄更稀缺,国内年自然产量不足1000公斤,供需缺口大得离谱。这两种原料,占了片仔癀总成本的90%以上。
原料涨,它就提价。从2003年上市到2023年,片仔癀锭剂内销价从125元/粒涨到600元/粒,终端零售价飙到760元,二十年间提价超20次,涨幅超四倍。
2023年那次提价最狠,从590元直接涨到760元,当年营收就冲破百亿,同比增长15.69%——这“魔法”,似乎永远管用。
但2024年,“魔法”失灵了。
天然牛黄价格从2019年的35万元/公斤,涨到2025年上半年的170万元/公斤,涨幅近5倍,即便后来回落至145万元,仍比两年前高了123%;天然麝香涨幅也超200%。有分析师算过,按一粒片仔癀含0.1克牛黄计算,仅这一项成本,就比2023年多了近100元。
成本压得喘不过气,片仔癀却不敢提价了——因为市场已经接不住了。
这两年,中产开始捂紧钱袋。商务宴请少了,没人愿为“护肝”花760元买一粒药;普通家庭更务实,“又不是刚需,能省就省”。
连最认它的福建人都少买了,有漳州本地人说:“以前家里会备一两粒应急,现在觉得性价比太低,不如买别的药。”
更不可思议的是,终端价格竟开始“倒挂”了。官方还挂着760元的零售价,但电商平台实际售价跌到600元左右,二手市场里的货更便宜。
为了让经销商拿货,片仔癀只能暗中下调出厂价,这一下,利润就薄了——2025年前三季度,医药制造业毛利率降了7.51个百分点,核心的肝病用药毛利率直接跌了9.68个百分点。
更糟的是,存货堆成了山。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存货突破61.6亿元,比去年底多了12亿,仓库里的货卖不出去,经销商回款意愿也低,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只有3.76亿元,每赚1元利润,实际到手的现金只有0.26元,成了“纸面富贵”。
PART.03
神话之后,路在何方?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片仔癀的困境,不只是它一家的问题,更像中医药行业的一个缩影。
首先是它太依赖单一产品了。2025年上半年,片仔癀系列营收占医药制造业的97%,占总营收的53.84%,相当于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2020年它收购龙晖药业,想靠安宫牛黄丸开辟新赛道,通过第二增长曲线拉高业绩,不料如今2025前三季度心脑血管用药营收仅9343万元,同比降65.2%,成了不折不扣的“拖油瓶”。
多元化尝试也没溅起水花。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片仔癀是国内发展较早的药妆企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皇后牌片仔癀珍珠霜、珍珠膏等产品曾经掀起风靡海内外的“东方护肤热”,被誉为“国货之光”。
只不过,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其化妆品业务曾被寄予厚望,2019年营收达4.3亿元,但2025年前三季度仅4亿元,同比降23.82%。
显然,在线上电商占主流的时代,这家百年企业还没找到讨好年轻人消费的“密钥”。
更严峻的是,其医药流通业务毛利率只有8.64%,占营收36.76%却不赚钱,还占用大量资金,导致应收账款高企。
而研发投入更是短板。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1.2亿元,占营收2.23%,远低于医药行业5%的平均水平。在研新药多处于早期阶段,短时间内难贡献业绩。
对比云南白药靠牙膏、护肤品撑起半壁江山,片仔癀喊了多年的“一核两翼”战略,至今没飞出真正的“翅膀”。
现在的片仔癀,像极了一个被架在“神坛”上下不来的人。它想继续当“奢侈品”,但消费市场不买账;想回归“药品”本质,又丢不掉多年积累的“高端人设”。
其实,褪去“神话”外衣,它终究是一家药企。
中医药的价值,从来不是靠炒作和提价实现的,而是靠疗效、靠创新。如果一直抱着“绝密配方”的老本,守着“提价”的旧路,即便没有2025年的业绩下滑,神话也总有落幕的一天。
对于片仔癀来说,现在最该想的,或许不是怎么重回“千元一粒”的荣光,而是怎么放下身段,好好做药。
毕竟能治病的药,才是真正的“国宝”。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