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20万亿之城,深圳将大爆发!

近日,深圳市多部门联合发布了一份名为《深圳市推动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重磅文件,给出一系列振奋人心的目标:

1、上市公司总市值目标:突破20万亿元

2、千亿级市值企业目标:培育形成20家

3、并购项目目标:累计超200单,交易额超1000亿元

4、产业基金群目标:带动形成万亿级“20+8”产业基金群

这份《行动方案》的核心抓手,正是“并购重组”。

简单来说,并购重组就是让一家公司通过买下另一家公司的方式,快速获得自己需要的新技术、新市场或新团队。

这是一种用资本手段,让企业在短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方式。

深圳的计划是这样的:

首先,政府将建立一个官方的、包含优质企业的并购项目信息库,引导本地龙头企业有针对性地去收购那些在人工智能、芯片等未来产业领域具备高发展潜力的公司;

同时,政府还会通过拓宽融资渠道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并利用香港的国际平台,支持企业进行跨境并购,整合全球资源。

换言之,深圳正以上市公司增量市值为目标,将“产业+资本+政策”三张网织在一起。

截至2025年8月22日,深圳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已达582家,A股总市值超12.8万亿元,如果加上腾讯约5.3万亿市值,估算深圳境内外上市公司总市值应该超过18万亿。

而《行动方案》设定的目标是,在未来两年多的时间里突破20万亿。

这意味着,深圳只需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约2万亿的净增长,累计增幅约为10%,这个目标相当稳健和务实,具备实现的可能性。

进一步分析,从全国城市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来看,头部格局十分清晰,呈现出“一超两强”的局面:

第一名:北京,上市公司476家,总市值31.1万亿

第二名:深圳,上市公司424家,总市值12.8万亿

第三名:上海,上市公司449家,总市值11.7万亿

以上是全国城市上市公司市值的第一梯队,京、深、沪三座城市构成了中国资本市场的顶级阵营,总市值均在10万亿以上。

第二梯队由老牌一线广州和新一线经济强市组成,总市值在万亿以上,但和第一梯队存在数量级上的差距,如:

第四名:杭州,上市公司232家,总市值约3.4万亿。

第五名:苏州,上市公司225家,总市值约2.6万亿。

第六名:广州,上市公司154家,总市值约2.2万亿。

更多数据如下图所示:

%title插图%num

从总市值来看,深圳和北京的差距不小。虽然深圳的总市值超过了上海,但领先的优势也并不悬殊。

但比总市值更关键的,是构成市值的公司类型,行业分布。

北京的市值高,主要是因为集中了大量的国央企总部;而深圳的优势,则在于培育出了一大批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民营和科技龙头企业。

截至10月,A股“万亿市值俱乐部”扩容至14家上市公司,其中8家是“国字号”央企,其他6家为地方国企、民营企业或混合所有制企业。

而在其余6家非央企的万亿巨头中,深圳独占4席,它们分别是招商银行、中国平安、工业富联和比亚迪。

如果再算上在香港上市的腾讯,深圳实际上拥有5家万亿级企业巨头,是除北京之外国内万亿市值企业最多的城市。

深圳冲击20万亿的优势,除了培育市场化巨头的能力,还有庞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群。

这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未来上市公司的黄金储备库,更是衡量一座城市产业创新活力的关键指标。

截至2024年底(前六批),全国共有“小巨人”企业约1.47万家。

当时,北京、深圳、上海、苏州、杭州是总数排名前五的城市,深圳以1023家的数量位列全国第二,和第一名北京1035家差距不大。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根据工信部今年10月最新公示的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深圳以新增347家的数量,高居全国所有城市第一。

这意味着,在2025年,深圳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将超越北京,登顶成为全国第一。

这个“全国第一”的头衔,对深圳冲击20万亿市值目标意义重大。

根据《2024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资本市场发展报告》的核心数据,虽然去年IPO整体节奏放缓,但“小巨人”的地位却在急剧提升:2024年,A股新增的IPO企业中,高达55%是专精特新小巨人,这一占比远高于2023年的43.8%。

这说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经成为IPO市场的主力军,谁拥有最多、最优质的“小巨人”企业,谁就掌握了未来IPO的主导权,也就掌握了创造增量市值的金钥匙。

展望未来,深圳冲击20万亿目标还有一些潜力股值得关注。

如立讯精密,通过积极并购海外优质资产,正加速向车载电子、射频前端模组等高附加值领域延伸,如果能够从制造代工向技术赋能、系统解决方案转型,则估值有提升空间。

影石创新,产品已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入驻全球10000多家零售门店及90余座海内外机场,与Apple Store、Best Buy等国际知名渠道建立深度合作。

引望智能,最初由华为100%持股,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解决方案,如今已吸引阿维塔、赛力斯等车企入股,如果其未来向资本市场迈进,其估值的想象空间也相当可观。

新凯来未来也将是一匹黑马。当然,假设华为能上市,其总市值也不会弱于腾讯。

当《深圳市推动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这份重磅文件出台,多数人的目光聚焦于“20万亿市值”这个目标,但是如果你能仔细思考,你会发现深圳的独特之处:

深圳的财富创造,并非靠资源或行业垄断,而是源于一个“创新个体——专精特新——上市公司——世界级龙头”的完整进化链条。

这是一个依靠市场竞争筛选、依靠创新浓度驱动、依靠企业家精神引领的动态过程。

而这次并购重组新政,就是为这个链条注入催化剂,它将加速优胜劣汰、促成强强联合,让资本更高效流向好企业、好技术。

未来十年,深圳有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