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大门前徘徊十二年后,“中国高端茶第一股”的头衔,最终被八马茶业在港交所拿下。
10月28日,八马茶业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板,开盘大涨超60%。这家源自百年制茶世家的企业,在经历了数次IPO折戟后,终于敲开了国际资本市场的大门。

然而,对于一家靠“豪门联姻”火出圈的企业而言,上市的钟声或许只是另一场更严峻考验的开场哨。拨开资本运作与家族联姻的迷雾,八马茶业的商业模式成色几何?其光鲜的门店网络背后,又潜藏着怎样的危机?

“茶叶”之外的生意经
在中国茶行业“大行业、小公司”的散乱格局下,八马茶业能突围而出,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深层次商业逻辑与精准战略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深厚的家族资本网络,一个强大的“亲家天团”。提及八马,绕不开其背后由联姻构建的“福建富豪姻亲圈”。创始人王文彬通过子女的婚姻,将安踏、七匹狼、高力控股等百亿级企业“锁”进了自家的商业版图。根据附件信息,王文彬的儿子王焜恒娶了安踏董事局主席丁世忠的千金;大女儿王佳琳嫁给了七匹狼创始人周永伟之子周士渊;小女儿王佳佳与江苏高力集团创始人高仕军之子高力联姻。这并非简单的八卦,而是实打实的商业同盟。招股书显示,上市前夕,七匹狼实控人周永伟家族通过旗下公司突击入股,用真金白银为亲家站台。


其次是独特的渠道扩张术,即“直营+加盟”双轮驱动。八马的全国版图,是由“直营为门面,加盟为血肉”的模式铺开的。直营店重点布局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承担品牌形象展示和高端体验的职能;而加盟店作为扩张利器,快速下沉至三四线乃至县级市场。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八马全国门店数量已突破3700家,其中加盟店占比超过93%,贡献了近五成的收入。这种模式使其在保证品牌调性的同时,快速实现了市场覆盖,稳居中国茶企门店数量之首。
最后是成功的全品类战略转型。从单一的铁观音品类起家,到覆盖六大茶类的全品类巨头,是八马穿越行业周期的关键一步。2012年前后,在铁观音市场遇冷时,八马果断启动全品类战略,并基于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在全国主要茶产区建立采购网络,与优质茶园合作。这不仅帮助企业度过了品类衰退期,也有效分散了单一品类依赖的风险。

增长神话下的三道裂痕
尽管成功上市,但招股书中的数据却暴露了八马茶业高光之下的三道明显裂痕。
首当其冲的是业绩增长失速,甚至出现营收与利润的双双下滑。资本市场最看重的成长性,正在八马身上褪色。数据显示,其营收增速从2023年的16.6%断崖式跌至2024年的1.0%,近乎停滞。到了2025年上半年,业绩更是“双降”,营收同比下滑4.2%,期内利润大幅下滑17.8%。虽然公司将其归因于“自营门店减少”,但这难以掩盖其核心业务增长乏力的现实。
其二是加盟体系出现危机,正从“发动机”变为“失血点”。支撑八马庞大网络的加盟体系,增长曲线已持续扁平化,加盟商数量增速从2023年的16.36%骤降至2024年的4.16%。更严峻的是流失速度正在加快,2022年至2024年,流失的加盟商数量从77名攀升至133名,2025年上半年再流失72家。加盟商是离市场最近的群体,他们的“用脚投票”最能反映终端市场的真实温度。
其三是高端定位受挫,“礼盒经济学”开始失灵。八马茶业的核心商业模式,本质上是“礼盒经济学”,通过品牌和包装赋予茶叶高溢价,主攻商务礼品市场。然而,在消费趋于理性的当下,这套打法正遭遇挑战。数据显示,八马线下直营店会员的年均消费额已从2860.4元降至2469.6元。单客价值的持续走低,直接暴露了其高端定位与当前市场需求的错位。


上市之后,路在何方?
港股上市为八马茶业打开了融资通道,但资本市场从不相信眼泪,更不会为“亲家天团”的故事买单。
摆在八马面前的,是同行的前车之鉴。同为茶企的澜沧古茶,2023年底在港上市后即遭遇“上市即巅峰”,股价较发行价跌超70%,2024年更是出现亏损。八马茶业能否避免重蹈覆辙,挑战是多维度的:如何在保持高端调性的同时,推出更符合大众自饮需求的产品?如何稳住加盟商的基本盘,提升单店盈利能力?如何向更年轻的消费者讲述一个属于新时代的品牌故事?
总而言之,八马茶业是一家深谙中国式商业逻辑的公司,它通过家族联姻构建社会资本,通过加盟模式实现渠道扩张,通过品牌运作坐上高端茶礼的头把交椅。然而,当外部环境变化,曾经的优势也可能成为转型的掣肘。
上市不是终点,而是起点。面对增长放缓、渠道不稳和市场变迁的多重压力,八马茶业能否将“亲家”的资本势能,真正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价值,仍需时间给出答案。毕竟,资本市场终究只相信财报,不相信一纸婚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