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北美商业见闻
周一,星巴克公司(纳斯达克股票代码:SBUX)宣布,已与博裕资本(Boyu Capital)达成协议,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在中国运营其零售业务。消息公布后,星巴克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上涨0.53%。

根据协议,博裕将持有星巴克在中国零售业务60%的股份,而星巴克将保留40%的股份。星巴克将继续拥有并授权其品牌和知识产权给新实体。博裕将以约40亿美元的无现金、无债务企业价值收购其股份。
1
计划门店扩展至2万家
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的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其中包括出售控股权所得款项、星巴克保留权益的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星巴克应获得的持续授权经济收益的净现值。
中国公司的总部仍将设在上海,并将继续运营中国现有的8000家星巴克咖啡店,计划未来将门店数量扩展至20000家。
访问以下网址,订阅最新新闻电邮:https://nbwpress.com/subscribe.html
星巴克咖啡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布莱恩·尼科尔表示:“博裕资本深厚的本地知识和专业技能将有助于加速我们在中国的发展,尤其是在我们向较小的城市和新地区扩张之际。”

博裕资本合伙人Alex Wong表示:“此次合作体现了我们对星巴克品牌持久实力以及为中国各地消费者带来更多创新和本地化体验的共同信心。我们将携手结合星巴克在全球咖啡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博裕深厚的市场洞察力和专业知识,加速增长,并为数百万消费者创造卓越体验。”
该合资企业预计将于2026财年第二季度最终敲定,但仍需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
星巴克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根基。它于1999年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门店,并于2000年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门店。
从2000年代初到2017年,星巴克通过与合资伙伴签订许可协议进行扩张,以期扩大其在中国的业务,而当时的中国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尚未开发。
2017年,星巴克决定将其业务完全收归己有,斥资13亿美元从合资伙伴手中收购了其华东业务剩余的50%股份。
2
一年前便在寻找买家
星巴克出售中国业务的传言由来已久,并且从最新的成交价格来看,基本符合此前的预期。
早在去年11月,就有媒体报道称星巴克正在探索其中国业务的选择,包括出售中国公司股份的可能性。
今年4月,有报道称,星巴克邀请了约10名潜在买家在9月初提交非约束性投标。大多数买家出价将星巴克中国的估值定为其2025年预期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 (EBITDA) 4亿至5亿美元的10倍左右,即40亿-50亿美元。至少有一位竞标者提供的EBITDA倍数高达15倍,即75亿美元。

今年7月,有报道称,星巴克中国业务的潜在买家包括总部位于中国的私募股权公司大钲资本(Centurium Capital),该公司持有瑞幸咖啡的股份。潜在的收购者包括:高瓴资本(Hillhouse Capital)、凯雷集团(Carlyle Group)、KKR & Co、EQT、春华资本、贝恩资本以及科技巨头腾讯等。
今年10月,有消息称,凯雷集团和博裕资本成为收购星巴克中国业务控股权的领跑竞标者。
3
中国另类资管巨头
博裕资本官网显示,公司成立于2011年,自称是“另类资产管理公司”。所谓“另类资产”,是相对传统资产(如股票、债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而言,泛指不在传统公开市场频繁交易、流动性较低、结构更复杂、估值方法特殊的资产类型。比如,私募股权、私募债权、基础设施、不动产、自然资源与大宗商品、对冲基金和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
据《21世纪商业评论》报道,博裕资本由平安集团前总经理张子欣和TPG资本前中国区高管马雪征参与创立,管理百亿美元规模的基金。
在商业地产领域,2025年上半年,博裕资本通过旗下基金收购了北京SKP约42%-45%的股权,成为这一全球顶级奢侈品百货的重要股东。此次收购被视为博裕资本在高端商业地产领域的重要布局。

自2019年,博裕资本投资了多家医疗健康领域的企业,包括精锋医疗、微远基因、博动医学、翰森制药、芳拓生物等。
2019年,博裕资本联合来自真格基金,浅石创投的投资人创立了万物投资,专注于互联网与科技、消费服务以及医疗健康等早期创业领域的投资。
此外,博裕资本近年还投资了极兔速递、网易云音乐、完美日记、猿辅导、货拉拉、德琪医药、蜜雪冰城、恒瑞医药、海天味业、华润饮料等多个消费与科技领域头部项目,显示其在中国新经济和消费市场的深度布局。
除了风险投资,博裕资本还曾于2012年帮助阿里巴巴集团回购雅虎持有的股票。
《21世纪商业评论》报道称,“高调扩张,低调潜行,博裕资本正撒开一张大网,紧盯中国消费领域的一切赚钱机会。”
4
中国区拖累整体业务
那么,为什么星巴克着急出售中国业务?据分析,这并非“廉颇老矣”式的溃退,也非单纯因关税压力,而是一场以退为进、轻资产转型的战略调整,原因有三:
1. 中国区成为财务表现恶化的“利润拖累”。
2025财年第二季度,星巴克全球净利润同比腰斩,中国区同店销售双位数下滑,营收从2021年峰值37亿美元跌至2024年30亿美元。中国市场直营模式(100%自营)导致亏损无法通过加盟分摊,而北美60%加盟模式贡献高利润。

2. 中国本土品牌“价格战”围剿导致竞争格局逆转
瑞幸咖啡2024年市占率已达35.1%,星巴克跌至13.58%。星巴克被迫2025年6月首次降价(非咖啡类饮品降5元),但未能扭转颓势。
3. 全球战略收缩来为北美“输血”
星巴克CEO尼科尔提出“回归星巴克”计划,将资源向北美倾斜,需巨额资金支持。出售中国业务股权可套现回血,同时保留部分股权分享未来增长。
5
聚焦北美业务,或迎买点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星巴克出售中国业务,恰逢公司业务出现复苏之时。
10月30日,在星巴克2025财年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管理层概述了公司“重返星巴克”战略(即其扭亏为盈计划)取得的显著进展。尽管第四季度业绩喜忧参半,但公司近几个月的发展势头表明,其复苏之路有望在2026年继续加速。
星巴克公布第四季度全球营收增长5%至96亿美元,主要得益于公司自营新店净增长2%和全球同店销售额增长1%。这是该公司七个季度以来首次实现全球同店销售额(Same Store Sales,SSS)正增长。
北美地区是星巴克收入的主要来源,与上一季度的下滑相比,该地区业绩显著改善,同比同店销售额持平。9月份表现亮眼,交易量带动同店销售额增长近1%,这主要得益于美国所有门店全面推行新的“绿色围裙服务”标准。这一增长势头延续至10月份,预示着市场正在复苏。
国际业务无疑是本季度的一大亮点。第四季度,星巴克国际业务营收同比增长9%,创下21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全年国际销售额也达到7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星巴克本季度净增316家国际咖啡店,并计划在2025财年开设超过900家,其中包括位于马德里的两家备受瞩目的旗舰店。

中国是星巴克的第二大市场。其市场复苏势头依然强劲,同店销售额增长2%,交易量增长9%。但是,星巴克在中国也面临发展乏力的困境。
原因有三:首先,星巴克中国的本土化能力不足,产品创新速度缓慢,跨国企业总部的管控也限制了中国区的决策效率。其次,本土品牌的竞争加剧。瑞幸凭借“数字化+快速迭代+高性价比”的策略抢占市场,而库迪、Manner等品牌也进一步分流了客群。此外,星巴克依赖的“第三空间”概念在疫情后需求明显减弱。最后,战略惯性陷阱也影响了星巴克中国的发展。早期自营模式带来的成功使其忽视了“加盟模式的低成本扩张优势”。
尽管星巴克的四季度营收出现反弹迹象,但盈利能力却走弱。通货膨胀、咖啡价格上涨、关税以及与业务转型相关的劳动力投资都对营业利润率造成了压力,使其降至9.4%。调整后每股收益(EPS)为0.52美元,同比下降35%,这凸显了公司为实现“可持续的长期增长”而需要持续加大运营和战略投入。首席执行官布莱恩·R·尼科尔强调:“我们预计营收将首先增长,盈利自然会随之提升。”
本季度星巴克在全球范围内关闭了107家门店,主要原因是这些门店即使经过翻新,也未能达到盈利或顾客体验标准。虽然这些关店措施对北美业务的收入影响不大,但管理层预计这将提高利润率,并有助于实现更佳的长期发展。
但是,星巴克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激烈竞争。它必须加快推进“回归星巴克”计划(包括服务升级、门店改造和菜单创新),以重塑其高端定位,同时又不稀释品牌价值。
2025财年,星巴克合并净收入增长3%至372亿美元,但调整后每股收益暴跌36%至2.13美元。然而,分析师预计星巴克股票在2026财年将实现每股2.47美元的盈利,随后收入将增长3.5%。2027财年,收入和盈利有望分别进一步增长7.1%和24.9%。
总体而言,华尔街对星巴克(SBUX)股票的评级为“适度买入”。在追踪该股的35位分析师中,16位给予“强力买入”评级,2位给予“适度买入”评级,13位给予“持有”评级,2位给予“适度卖出”评级,另有2位给予“强力卖出”评级。根据其平均目标价93.68美元计算,星巴克股票较当前水平有16%的上涨空间。然而,其115美元的最高目标价意味着该股在未来12个月内可能上涨42%。

在业绩回暖的背景下,星巴克股价今年迄今已下跌逾9%。这波下跌或许是逢低买入星巴克股票的好机会。
深蓝财经新媒体集群发源于深蓝财经记者社区,已有15年历史,是国内知名财经新媒体,旗下账号关注中国最具价值公司、前沿行业发展、新兴区域经济,为投资者、上市公司高管、中产阶级提供价值内容,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