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阿力米热
未来五年,中国经济会如何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10月公布。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到战略任务、重大举措,下一个5年,中国将如何蓄力、怎么发力,细节都藏在这份《建议》中。
《建议》与“十四五”规划一脉相承,继续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重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强调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5年。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向上的增长态势,经济总量从2020年的103.5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34.9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5.5%。
《建议》明确指出,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在这一背景下,绿色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从能源结构转型到重点行业节能降碳,绿色低碳不再仅是约束条件,更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新动能。
2025年11月20日,广东时代传媒集团将在成都举办“影响力·时代”可持续发展创新年会,该年会以“万物可续”为主题,邀请学界、企业界代表共同探讨可持续发展之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受邀出席,并围绕低碳绿色产业发展进行主旨演讲。
刘世锦指出,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十五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增长由投资和出口为主驱动向创新和消费驱动为主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绿色转型、美丽中国建设由理念到实践全面深化推进的关键时期。
在他看来,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关键的一条是要扩大国内需求。
市场力量在中国低碳绿色产业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回望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与增长潜力。
“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总量接连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3个台阶。国家发改委预测,2025年经济总量为140万亿元左右。
在规模扩张的同时,经济发展质量同步提升。我国人均GDP从2020年的1.06万美元增至2024年的1.34万美元,已连续两年超过1.3万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前列。这份厚实的经济家底,得益于产业的持续创新升级。
五年来,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14位上升至第10位,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新能源发电装机量等指标稳居全球第一,中国制造正向中国创造加速转型。

新能源汽车 图源:图虫创意
不仅如此,中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低碳绿色产业的生产、研发、投资、消费等领域都已处于世界前列。
“在光伏、风电、储能、氢能、数字化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处在全面或局部领先的位置。光伏组件、风电设备等占全球供应量的70%以上。新能源汽车连续8年为全球首位。”刘世锦指出,“这种发展是超预期的,也超过了参与其中的企业自身的设想。回过头看,中国走出了一条有别于欧盟国家、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驱动绿色转型的路径。”
中国全国性的碳排放权市场在2021年7月正式启动,所覆盖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全球最大,但成交量和成交额还处在起步期。与此同时,中国的低碳绿色创新和产业发展明显超过欧盟国家,走在世界前列。“这一现象很值得研究。”刘世锦分析指出,事实上,市场力量在中国低碳绿色产业发展中同样起到决定性作用,“走出了一条有别于欧洲的低碳绿色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路径。”
创新推动的内生绿色新技术具有“源头低碳零碳或负碳、对自然资源依赖性低、技术含量高、制造业特性强、能快速形成规模经济”等特点。“创新推动关键技术快速迭代,较短时间内大幅度降低成本,带动技术产业化、规模经济和对传统产业的替代。”刘世锦认为,创新具有扩展效应,由局部创新扩展到全局创新,由技术创新扩展到体制机制政策乃至文化创新。
绿色低碳产业将有更多市场空间和增长动能
绿色低碳发展是我国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目前,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实现稳定运行,覆盖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量。同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启动,市场化减碳机制正不断完善。
产业转型成效同样显著。今年1-10月,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301.5万辆和1294.3万辆,同比增长逾三成;10月,新能源汽车月度新车销量首次超过了汽车新车总销量的50%。
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构建起横跨中西、纵贯南北,联通海内外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成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光伏电池 图源:图虫创意
过去环保减碳与增长之间相互掣肘、相互抵消的关系,已转变为相互支撑、协同共赢的关系。
《建议》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以绿色低碳产业为例。根据测算,目前我国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约11万亿元,未来5年还有翻一番乃至更大的增长空间。国家发改委表示,力争“十五五”时期建成100个左右国家级零碳园区,以此增加产业的“含绿量”,提升经济的含金量。
在需求侧,刘世锦表示,要鼓励探索有利于创新的新型碳交易机制,加快落实减碳责任。
“政府可将作为绿电证明的绿证视同碳配额发放给创新型低碳绿色企业,由这些企业将配额出售给承担减排责任的高碳企业,这样高碳企业对碳配额的付费直接转化为对低碳绿色企业创新活动的激励。”在他看来,这一机制具有“端对端”、低成本、短流程、直接促进创新等特征。
“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关键的一条是要扩大国内需求,把NDC中的碳排放双控目标转化为具体的量化指标,分解到各级政府和重点行业和企业。”刘世锦还进一步指出,“碳市场扩容重在落实减碳责任,形成全面严格的减碳责任机制。责任到位了,需求就出来了,绿色低碳产业将有更多的市场空间和增长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