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这座城市,正在刷新你对“老工业城市”的想象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李杭

湘潭的工业历史上,钢铁是绕不开的标签。

湘潭钢铁集团(下称湘钢),始建于1958年。建厂之初,来自鞍钢、武钢、酒钢的三路大军、数万援建人员,从各地汇聚湘潭岳塘岭,一砖一瓦建设起了十里钢城。67年后的今天,湘钢依然是“湘潭制造”的经典名片。

%title插图%num
五米宽厚板厂轧制生产线 时代周报 李杭/摄

过去,钢铁厂留给大众的印象是火红的熔炉、飞溅的火星、汗流浃背的工人。如今,在湘钢的生产车间,轧制线的钢板依旧火热,工人们却已在整洁舒适的操控中心进行远程作业。

%title插图%num
湘钢五米宽厚板厂智慧控制中心 时代周报 李杭/摄

这一智能化的生产场景,在湘钢的精品高速线材生产线体现得更为彻底。该产线在全厂的自动化水平最高,从上料、加热、轧制,到集卷、打包,再到立体库的自动发货,整个流程全自动运行,仅有个别环节需要人员操作和巡视。

%title插图%num
湘钢精品高速线材生产线 时代周报 李杭/摄

湘钢的数智化转型,只是湘潭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个缩影。

湘潭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布局的老工业基地,被称为“中国机电产品摇篮”,湘钢、湘电、江麓、江南等国企曾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中国第一套船用动力推进设备,第一套地铁车辆电机电器成套设备,第一辆城市轻轨车。

老工业城市需要焕发新动能。2017年,工信部等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的通知》,明确将湘潭列入其中。在政策指引之下,湘潭着力于探索产业转型,包括支持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和延伸产业链、创新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探索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等。

今年11月,时代周报记者参加工信部组织的“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湖南站活动,走进湘潭,一探这座老工业城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路径。

%title插图%num
“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湖南站情况介绍会 时代周报 李杭/摄

时代周报记者调研了解到,近年,湘潭瞄准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展存量企业“三改一扩”行动,“三优三特”产业集群加速发展。产业版图的普通钢、燃油汽车、房地产“老三样”,已转型升级为特种钢、电动汽车、先进电池“新三样”。

据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旗下赛迪顾问发布《2024年先进制造业城市研究》,湘潭上榜“2024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名第66位,较上一年提升一位。这是湘潭连续四年上榜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

传统产业迈向数智化

老工业城市的底蕴为转型奠定基础,革新的动能需要政策牵引,也来自于一个个具体企业和产业的自我革新。在湘潭,以湘钢、吉利为代表的一批企业,正通过技术赋能与战略转型,将“老工业”的招牌擦出新光彩。

湘钢的数智化转型也并非一蹴而就,已历经多年推进。湘钢数智化研究院主任龙忠义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自2016年起,湘钢大力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对低增值、纯值守、环境较差等岗位进行自动化改造。2019年,携手湖南移动、华为公司试点5G智慧工厂项目。2023年,加大对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探索,目前已落地45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title插图%num
湘钢5G+智慧无人天车 时代周报 李杭/摄

今年8月,2025年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举办,由湘钢与湘潭华菱云创、华为公司联合研发的“基于AI大模型的智慧钢铁应用”项目,获得专项赛道全国赛创新应用组特等奖。

该项目,聚焦钢铁行业生产流程复杂、能耗高、效率提升难度大等实际应用问题,依托AI大模型技术,构建了覆盖原料配比优化、生产智能调度、设备故障预警、质量管控等全流程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推动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提高、运行成本降低。

今年上半年,湘钢还成立了数智化研究院,全面梳理业务流程,重点抓好智能制造项目实施、企业数字化运营、新技术推广应用、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工作。

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能带来实际的效益提升。龙忠义表示,通过AI系统实现棒材表面瑕疵自动识别、废钢天车远程操控等,生产效率从2021年的1580吨钢/人•年提升至2025年的1737吨钢/人•年,经济创效3亿元以上。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是湘潭传统产业转型的另一个案例。

2005年11月,吉利汽车落子湘潭,拉开当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序幕。如今,湘潭已实现从燃油车向新能源车、从单一车型向乘用车与商用车并举、从传统零部件向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全面拓展。

2024年,以吉利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和汽车产业成为湘潭第二个千亿产业。依托吉利等龙头企业,湘潭正加快建设长株潭新能源汽车城,构建起“燃油车+新能源车”协同、“乘用车+商用车”引领的产业矩阵。全市整车产量从2020年17万辆攀升至今年60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占比超50%。

普通钢变成了特种钢,燃油汽车变成了电动汽车,这是湘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的成果。今年5月,工信部公示的第三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名单,湘潭在列。

新兴产业加速领跑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湘潭迈向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和现实支撑。

在这一背景之下,湘潭不止要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还需要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湘潭的方案是将原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发展新兴产业。具体来说,湘潭曾以湘电、湘钢、湘锰等“六大厂矿”为代表,如今形成以“三优三特”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优”,指的是先进钢铁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配套、先进能源材料及电池三大优势主导产业;“三特”,即是电子信息与智能终端、电机电控电传动与高端装备制造、高端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三大新兴特色产业。

在新兴特色产业中,湘潭的医疗器械产业尤为引人注目。

湖南省(湘潭经开区)医疗器械产业园的展厅内,时代周报记者看到了包括人体姿态影像分析系统、一次性内窥视镜等一系列具有高性价比和国产替代潜力的创新成果。

%title插图%num
一次性内窥镜 时代周报 李杭/摄

这些创新成果是湘潭医疗器械产业从零起步到集聚发展的缩影。2019年,湘潭经开区作为主阵地,建设湖南湘潭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园区。

如今,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形成医疗设备、医疗耗材、体外诊断、医疗美容、医疗软件五个领域的产业集聚,代表性企业有华熙生物、迪安凯莱谱、华芯医疗等,规上企业24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家。

%title插图%num
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的企业服务流程图 时代周报 李杭/摄

在湘潭,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同样发展迅猛。

在电子信息领域,龙头企业蓝思科技2024年产值突破250亿元,与灵伴科技联合开发的全球首款量产消费级AI+AR眼镜今年6月在湘潭下线,预订已超30万单;在新能源赛道,湘潭本土孵化并成长壮大的新能源电池行业领军企业湖南裕能连续3年上榜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

这份产业活力在宏观数据上得到印证。今年前9个月,湘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稳居湖南全省前二;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9.5%,持续保持湖南首位。今年1月至8月,食品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同比分别增长31.2%、11.7%和9.4%,增势强劲。

传统产业加快焕新,新兴产业加速领跑。湘潭已逐步构建起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带动经济发展。“十四五”期间,湘潭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286.51亿元增至2024年的2957.06亿元,预计今年将迈上3000亿元新台阶。

按工信部计划,接下来将深入推进工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实施打造新动能行动,推动产业升级向“新”布局、稳健发展。还有像湘潭这样的老工业城市将重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版图,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