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嘉宾:张祥方
鸣熙资本 创始人/总经理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信息管理专业。2009年开始从事投资至今。
2009年-2024年,专注美国、日本、欧洲等市场的日内波动率交易。具备丰富的交易、策略开发经验及管理经验,曾实现证券年交易额超过1万亿,300个交易日无回撤的历史业绩。2014年12月创办鸣熙资产,目前专注于国内期货高频、中高频交易和股票指增策略,统筹公司的投研交易、战略规划、人才培养及策略配置。
量化老兵眼中的长期投资方式
大家好,很高兴能用这种方式和大家的聊一聊关于投资的一些心得。自从2010年开始,不知不觉我在金融市场也已经15年了,一直以来我都属于风险偏好比较低的那一类投资者,因此在最开始进入市场的时候,由于资金体量小,所有的交易类型都是围绕着套利,日内交易等方式展开。但随着资金体量开始逐渐增大和公司的资管化转型,我逐渐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长期且有效的投资方法。
首先想请问大家一个问题,过去20年,你认为什么资产真正意义上让大多数人赚到了钱?
我想这个问题对大部分人来说并不难回答,答案应该就是—房地产,也包括我在内,大部分人应该都享受到了自2000年以来房地产价格升值给老百姓带来的财富红利。但是当我回溯数据的时候,发现了很多惊人的反直觉的东西:
比如:

中证500、中证1000和沪深300在2006年至今的20年时间里,取得了惊人的涨幅,大幅跑赢了同期的上海平均房价。
刚开始看到这些数据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一直以来被大众嗤之以鼻的中国A股市场的主流宽基指数原来在20年的维度里是跑赢了被一致认为中国最好的资产之一的上海房地产!但经过几次的反复数据确认后,我逐渐开始思考,到底为什么股市的涨幅高于地产,但大部分人都没有真正赚到钱,大部分人都谈股色变?
换句话说,在投资里,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才是能够最终陪伴着你并给你带来真实收益的?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思考,我想明白了几件事儿,特别是针对普通的投资人来说,:
· 一切有大幅波动的收益都不具备“可获得性”和“长期可持有性”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位普通的投资人,大概率也不具备完美的择时能力,同时情绪又容易受到市场的波动影响,时而亢奋时而欢喜,那么持有高波动的资产类型的结果必定表现为对于持有资产的追涨杀跌,
· 在市场亢奋、情绪乐观的波段高点区域,投资者普遍存在“错失恐惧”(FOMO),成为积极的买入方。历史数据显示,此时公募基金净申购量常达到阶段性低点的3倍以上。
· 在市场剧烈调整、情绪恐慌的波段低点附近,当资产回撤触及甚至跌破个人投资者常见的-25% 至 -30% 心理承受阈值,普遍的“损失厌恶”又会促使他们成为集中的卖出方。
因此,这种群体性的“高点入场、低点离场”,叠加交易费用的不断侵蚀,使得看起来很惊人的收益率变成了镜花水月,只是看起来很美却不可获得,大多数投资者在实践中甚至是大幅亏钱的,赚钱的只有掌握资本优势、信息优势和心理优势的极少数人。
由于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可交易性,以及每分每秒你都可以感受价格的剧烈变化,大部分的普通投资者都变成了大家口中的“韭菜”,频繁追涨杀跌,最后都亏了钱。
回顾下自己和身边的朋友这些年来的投资经历,是不是这样?
而反观房子,即便大部分人都带着杠杆进入市场交易,但信息反馈极慢,甚至你几个月才得知之前买的房子到底是涨是跌,这种情况下,大家对于价格的传导机制是滞后甚至是脱敏的,即便短期有下跌也不在乎,结果是波动反而很小,大家从中都赚到了真正的财富。
因此我想说的结论是,我们应该首先选择波动率低的资产品种,因为这样你才能长期拿得住。
带着这个结论,在金融市场上,我找到了一类能满足我上面说的条件的资产类别–红利资产。
不过,很多朋友对长期持有红利资产的收益没有信心,尤其是在今年的牛市环境中。例如:
“张哥,你说的红利资产确实稳健,但万一碰上像今年这样的‘牛市’,大家都赚得盆满钵满,就我的红利组合都不怎么涨,心里难免着急啊!
”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在牛市环境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和配置红利资产?
我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1.跷跷板板效应,组合的阻尼器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象:在典型的由科技成长股驱动的牛市里,红利资产与热门赛道(如AI、半导体等)之间,常常存在一种“跷跷板效应”。这是市场资金在不同风险偏好间切换的正常结果,而红利资产因其稳健特性,常被视作资金避险板块。认识到这一点至关重要,这能帮助我们做好正确的预期管理。
我们的投资首先是要做配置,建议不要all in任何一个单一的资产和风格。红利资产在我们配置组合中的定位,不是在牛市中充当“发动机”全力冲刺,而是为了给整个投资组合安装一个“智能阻尼器”。
想想上海中心大厦的“上海慧眼”阻尼器——这座重达1000吨的巨物,不仅是观光设施,更是保证大厦在强风中稳如泰山的核心科技。当市场因狂热情绪(强风)而剧烈摇摆时,红利资产就如同这个阻尼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具体来说,在自己的投资组合中配置红利资产,可以实现:
(1) 降低组合波动。正如我们在第一篇文章中强调的,低波动是实现长期持有的关键。将红利资产纳入组合,能有效平滑整体净值曲线,让你在市场的亢奋中依然保持良好的心态,拿得住手中的筹码。
(2) 实现板块再平衡。当其他资产大幅上涨后,其在你的组合中权重会被动升高。此时,卖出部分盈利仓位,买入相对滞涨的红利资产,就是在执行“高抛低吸”的策略。这不仅能锁定浮盈,还能增持低估资产,为下一次轮动做好准备。
(3) 提供稳定现金流。牛市中同样需要现金,无论是用于投资,还是改善生活,红利资产提供的持续正现金流,可以让你避免在需要用钱时,被迫卖出股票,从而保证投资计划的完整性。
2.长期资产,长线投资
短线投机靠“交易波动”赚钱,而长期投资靠“长期持有”赚钱。既然确定了红利资产在投资组合中的定位是阻尼器或压舱石,是一种波动较小、长期向上的配置资产,那么我们就不能用短期的交易思维来投资红利资产。
长期投资的思维,首先应该建立合理的投资预期,不用去羡慕他人的短期暴利。短期暴涨注定不属于红利资产,当然,反过来它也不会给你带来短期的暴跌。
长期投资的思路,应该减少买卖的次数,增加自己的持有时间,用种树的思维来投资。中证红利指数用过去20年间的惊人表现,告诉了我们长期持有的魅力。
在过往的20年中,红利投资虽然每一年的涨幅都不大,但是总的回报率却是最高的。在最近的20年里,中证红利指数涨了10倍,是典型的tenbagger。整体的波动和振幅明显小于其他股票指数,且近几年有越来越稳健的态势。



近5年,红利投资更是呈现出了类似于绝对收益产品的特性。其过去5年的年化收益远高于各类绝对收益产品和主流权益产品,最大回撤仅为11%(月度数据),回撤幅度仅为同期其他指数的1/3甚至1/4。

另外,红利投资对长期持有的投资者是非常友好的。如上图所示,在近五年中,投资者任意时点进场,无论是高点低点,持有中证红利两年的盈利概率为99.2%。
红利资产就像龟兔赛跑中的那只乌龟,虽然短期爆发力弱,但长期来看却是赢家。兔子输掉比赛的关键是中途离场睡觉了,而乌龟赢得比赛的关键,是一直在场、一直向前。
3.聚焦Alpha,追求跑赢红利
作为一家量化管理人,当面对一个长期向上的资产时,最直接的想法是:在获得beta收益的基础上,是否能进一步获取alpha收益,从而进一步放大长期持有的复利价值呢?
如下表所示,保守假设红利资产长期收益率为5%,不同的年化超额,对应十年后的累计收益有着惊人的差异。

量化与红利资产,天然匹配,都是一种基于规则的长线思维。红利资产的“稳定分红特性”,本质上就是一种穿越无数个周期,并被多个市场验证有效的投资规律(因子)。而红利指数的编制规则,就是像一个数学模型一样,能够做到基于规则的严格执行,实现高抛低吸的效果。至于量化,它的核心思维是从历史的数据中寻找更多有效的投资规律(因子),利用更复杂的数学模型去表达,最后用计算机去严格的执行。
如果通过量化模型能够帮助长期投资者稳定地跑赢红利指数,那么红利资产的进攻性将更强,每年盈利的概率将更高,整体的持有体验也将会获得质的飞跃。
比如今年以来截至上周五,中证红利指数的累计收益在3%附近,加上分红也仅为7%左右,但是有些红利指增却取得了两位数的累计收益率,这大幅提升了红利资产在牛市中的持有感受。
总结
牛市中的红利资产,不是投资马拉松中的兴奋剂,而是一份安全抵达终点的保障。
作为投资者,我们可以利用跷跷板效应,把红利资产充当组合稳定器,在长期持有红利资产的基础上,不断地追求Alpha。
投资最终考验的是人性,在踏空的焦虑中,更能凸显红利资产这种“慢”的可贵。当前红利资产仍处在低位,或许,我们可以把目光投到这里。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为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