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的公开讲话,让沉寂已久的房产税话题再度引爆舆论。他表示,房产税立法起草工作已经完成,长期困扰征管的技术难点已基本得到解决。房地产税是最适合作为地方税的一个税种,虽然在房地产下行过程中推行比较难,但还是应该按照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的“适时推出”的要求推进。
难道房产税要落地了?
听到这消息,不少人慌了,认为楼市要完蛋。
如果房产税真的落地,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有可能成为压垮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正因如此,房产税暂时不会落地。
首先,房产税是什么?
房产税,准确说是“房地产税”,是一个向房产持有者每年征收的地方税种,计税依据通常是房产的评估价值。它不是买卖环节的一次性契税,而是持有环节的经常性税收。
政府希望通过这个税种:
-
为地方政府提供稳定、可持续的财政收入;
-
调节财富分配,让多占房产资源、享受公共服务的人多纳税;
-
抑制投机性购房,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参考上海、重庆的试点经验,以及国际惯例,未来中国的房产税可能会采用“首套房免征+人均免税面积”的方案,征税的重点是多套房和豪宅,主要以房产评估价为征税基础,实行阶梯式税率(0.5%—1.2%或更高)。
原先,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主要靠卖地,但是时代已经变了。由于人口增长放缓、婚育比率降低、大量商品房积压,房地产已经从“瓜分增量”转入“存量博弈”,各地方卖地已经卖不动了。
根据财政部的数据,2024年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仅有4.87万亿,距离2021年的8.7万亿峰值已接近腰斩。2025年前10个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仅有24982亿元,同比又下降了7.4%。
土地卖不动了,地方就需要再找个稳定的收入来源,而房产税就是最合适的地方主体税。
什么时候会开征房地产税?
短期内不能征,但长期来看肯定要征。
短期内不能征,因为市场不允许。地方政府卖地的收入几近腰斩,商品房销售量同样如此。2025年房地产投资、销售、价格还在持续下跌。
2025年前10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4.7%,新建商品房面积同比下降6.8%,
累计成交面积同比下降8.6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7%,销售额下降9.4%。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10月份新房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只有6个(上海、沈阳、乌鲁木齐、韶关、杭州、合肥),下跌有64个。二手房价格则全线下跌。
政府喊出“止跌企稳”,止跌还没做到,企稳更是困难重重。
2025年年关将至,房企想完成年度目标,必然加大力度“以价换量”。再加上,六大国有银行各地分行、股份制银行分行,以及区域性城商行与农商行纷纷在阿里、京东平台上出手“骨折价”卖房;地方国资也接连集中挂牌手中房产……
楼市正危若累卵,若是开征房产税,持有多套房的房主会大量抛售,后果不堪设想。
短期内不能征,因为经济不允许。若按1%税率计算,一线城市一套1000万房产年缴10万税,远超普通城市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约7-10万),“税痛感”极强,将迫使其压缩教育、旅游、耐用品等可选消费。开征房产税会打压房价,多套房主感知“纸面财富”缩水,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尤其抑制高端、改善性消费。现在开征房产税,将会对整体消费产生冲击,成为短期经济承压的又一变量。
短期内不能征,还因为政策不允许。去年9月,国家对房地产的政策导向已经从“房住不炒”转向“止跌企稳”,说明政府要拯救楼市,减轻房价下跌对全民资产负债表的破坏,避免房价下跌,影响到与房地产紧密绑定的金融系统。
今年6月1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多管齐下稳定预期、激活需求、优化供给、化解风险,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9月16日,作为试点的上海宣布优化房产税政策,缩减房产税征收范围。
不论是否有上海户籍,只要在上海新购住房,且该住房属于家庭第一套住房的,暂免征收房产税。在上海新购且属于家庭第二套及以上住房的,只要人均面积不超过60平方米,暂免征收房产税。
前官员说的是,房地产税法的起草工作已经完成,不等于立法通过。“十五五”规划明确强调,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国家不可能在短期内转向,开征房产税。
长期看开征房产税是一种必然。土地财政已经不可持续,国家不可能放任地方财政持续变差。从国际经验来看,征收房产税是推进城市化到一定阶段的历史必然。

不过,开征房产税的时机选择,比征多少税更关键。
在经济上行、房价坚挺、居民收入预期良好时推出,痛感低、政策空间大;而在市场下行、信心脆弱、资产负债表收缩阶段落地,不仅抑制消费,还可能触发“抛售—降价—财富缩水—消费再降级”的负向螺旋。
对现在的中国经济来说,房产税可以等,稳房价不能等,重塑市场信心不能等。
推进试点个人破产制度,避免出现“贷款卖房还房贷”的荒诞情况,改变银行处理断供房的方式,采用房贷延期和调整还款安排的办法,帮房主延缓进入法拍的步伐,都比开征房产税更紧迫。
等楼市止跌企稳,开征房产税仍须谨慎前行,要从扩大试点开始缓步推进。因为这关系到社会财富的底层逻辑,也关系到地方政府的核心运营规则,所以不能是雷霆手段,应该是春风化雨——也只有和风细雨的细心呵护,能让我们的未来平安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