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揽储了?有民营银行阶段性停售所有期限存款

临近年末,正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吸储的重要时点,然而,今年在净息差压力的倒逼下,部分中小银行却上演了一场“反向操作”:集中下架长期限的5年期定期存款,甚至将下架范围延伸至3年期定期存款。

近段时间,存款下架最为极端的一幕发生在蓝海银行身上。据了解,该行不仅阶段性下架了2年期、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甚至3个月、6个月、1年期定期存款也持续处于售罄状态,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对外关闭了存款通道。

“这也折射出中小银行在当前利率下行、负债成本高企与监管约束趋严背景下的主动缩表。”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在接受采访时说。

存款货架清空了

“怎么回事,蓝海银行所有存款竟然都售罄?”近日,一用户在某社交群中发出惊呼,这也引起了其他群友的围观。“这种全面售罄的状态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据另一用户透露,他最近每天都会去看一下,发现各期限存款基本都处于售罄状态,但7天通知存款偶尔会出现额度。

第一财经在蓝海银行APP上看到,该行3个月、6个月、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均显示为售罄。

%title插图%num

对于这种极端情况,蓝海银行客服解释称,目前该行2年期、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额度已满,暂不知道何时会释放额度,而3个月、6个月、1年期存款要以页面显示为准。

官网显示,蓝海银行3个月、6个月、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存款挂牌利率分别为1.35%、1.55%、1.65%、1.85%、2%、2%。就在10月份,该行还调降过一次存款利率。

那么,何种情况会导致银行存款额度售罄?对此,王蓬博解释说,一般来讲有两方面的可能:一是在存款付息率、同业负债占比或流动性指标等限制下,导致银行无法无节制吸收高成本存款;二是银行由于自身资产负债结构失衡,缺乏优质资产承接新增负债,为避免净息差进一步收窄而主动压降负债规模。

官网显示,蓝海银行于2017年6月29日正式开业,是山东省首家民营银行。该行主发起人为威高集团有限公司,持股30%;共同发起人为赤山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2.5%。其余股东包括迪尚集团有限公司、青岛福瑞驰科技有限公司、兴民智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安德利集团有限公司、烟台振华购物中心有限公司,分别持股12.5%、9.9%、9.5%、8.1%、7.5%。

根据该行财报,去年,蓝海银行营业收入为14.52亿元,同比下降39.42%;净利润4.15亿元,同比下滑47.86%。从2022年至2023年,蓝海银行的净息差从4.11%增长至4.34%,处于较高水平。但2024年末,该行净息差暴跌至2.35%,一年内下降1.99个百分点。

“吃息时代”的终结

四季度以来,中小银行集中下架中长期存款,如土右旗蒙银村镇银行、梅州客商银行等在公告中明确取消5年期定期存款产品。

5年期大额存单也在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集体消失”,第一财经查阅6家国有大行及多家股份行官网,已经找不到5年期大额存单的在售入口。同时,有部分城商行将5年期大额存单划入限售行列,用作“新客专享”或“私行专享”等。

王蓬博说,一方面,中长期限存款利率仍相对较高,若持续吸收此类资金将加剧银行净息差压力;另一方面,在流动性充裕、信贷需求偏弱的环境下,银行缺乏高收益资产匹配高成本负债,被动选择暂停揽储以控制规模和成本。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也表示,近年来,存款利率延续下行趋势,但不同的商业银行由于市场竞争、客户定位、负债结构等因素有所不同,调整存款利率的节奏、幅度各有不同。部分银行调整大额存单、定期存款、协定存款等产品发行计划,以及下架智能通知存款产品,主要是为了降低存款利率。民营银行受品牌形象等因素影响,吸收存款能力相对较弱,以往普遍以较高利率来吸引客户,因此利率下调的空间更大。

“在存款利率调整过程中,期限较长的存款产品利率往往更高,因此成为利率下调的优先对象。部分中小银行短期内面临流动性压力,通过提高短期存款利率来吸收存款,缓解短期资金紧张局面。这是银行强化资产负债管理、优化利率风险管理的措施之一。”董希淼说。

一方面,5年期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加速退出江湖;另一方面,降息公告此起彼伏,存款利率向下俯冲,对于那些习惯将资金存放在银行“躺赚利息”的储户而言,产品下架+利率下调的“组合拳”正在向他们缓缓关上“吃息时代”的大门。

董希淼说,在存款利率和各类资管产品收益率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投资者应尽快调整好投资心态,降低对投资收益的预期。

“总体而言,投资者应平衡好风险和收益的关系,综合进行资产配置。如果追求稳健收益,可以在存款之外,适当配置现金管理类理财、货币基金以及国债等产品。”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