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累计亏损超过31亿元。
作者|刘俊群
编辑|刘钦文
手机、电脑乃至各类AI设备都离不开芯片的今天,半导体硅片作为芯片制造的基石,正成为科技竞争的关键赛道。
近日,上交所官网显示,上海超硅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超硅”)更新了科创板IPO问询函,这家由中科院博士后创立的半导体硅片企业,被推至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
令人关注的是,尽管身处黄金赛道,这家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却面临着亏损,公司三年累计亏损超过31亿元。掌舵人陈猛是一位典型的“技术派”创始人,这位1971年出生的中科院博士后在半导体领域深耕二十余年。
这次,这位博士后创始人带领着他的半导体独角兽,在持续亏损的阴影下,能否成功闯关科创板呢?
01
半导体公司冲IPO
三年亏损超31亿
你手中的智能手机、每天使用的电脑,甚至正在兴起的人工智能设备,都离不开一枚小小的芯片。而制造芯片的核心基础材料,正是半导体硅片。
上海超硅主要专注于半导体硅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同时提供硅片再生和硅棒后道加工等受托加工服务。其产品线覆盖300mm(12英寸)和200mm(8英寸)硅片,是全球芯片制造领域需求量最大的核心材料。
上海超硅的产品也获得华润上华、粤芯等客户的青睐。
《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向前五名客户的合计销售金额分别为5.16亿元、5.41亿元、8.45亿元和4.5亿元,占比从56.04%升至59.52%。
2024年,在半导体硅片行业中,上海超硅以1.3%的市场占有率排第10名;在300mm硅片行业中,以1.36%的市场占有率同样排第10名;在200mm硅片行业中,以2.1%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8。

图源:罐头图库
尽管身处高科技赛道,上海超硅目前却仍未盈利。
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9.21亿元稳步增长至2024年的13.27亿元,但净利润却连续三年为负,且亏损幅度持续扩大:分别为-8.03亿元、-10.44亿元和-12.99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达31.46亿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7.56亿元,净利润-7.36亿元。
毛利率同样长期为负,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12.47%、-7.61%与-3.72%,远低于同期行业31.3%、21.33%和13.27%的平均水平。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样持续为负,三年累计流出超过14亿元。

图源:罐头图库
对此,上交所要求其说明毛利率仍然为负且亏损金额较大的合理性,未来扭亏为盈的主要驱动因素。
上海超硅将亏损归因于半导体硅片行业的“重资产、长周期”属性。公司300mm与200mm硅片产线总投资超过160亿元,设计产能分别为每月80万片与40万片,但截至2025年6月,实际产能仅达32万片与38.76万片,仍处于产能爬坡阶段。
公司进一步解释称,由于投入规模大、建设周期长,产能未完全释放前,折旧摊销等固定成本持续拖累毛利。不过2024年,公司300mm与200mm硅片产能利用率已分别达86.92%与87.63%,随着产量提升,固定成本有望被摊薄,盈利状况或将改善。
02
钱都花在了哪?
耗资在研发、管理和收购
在半导体这条高投入的赛道上,公司持续的亏损与现金流出引发关注。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来看,这些资金主要流向了技术研发、资产并购等环节。
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从0.78亿元大幅增长至2.46亿元,营收占比从8.43%提升至18.55%。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达到1.32亿元,占比仍维持在17.43%。
在资本运作方面,公司同样出手果断。2020年,上海超硅通过“股权+现金”组合拳,以股权支付收购79.67%股权(增资价1.9元/注册资本),同时以现金3.21亿元收购11.54%股权,最终全资控股重庆超硅。
交易完成后,重庆超硅成为上海超硅的全资子公司。重庆超硅在2020–2022年间营收从1.52亿元增至6.91亿元,净亏损也从4亿元收窄至0.69亿元。
但值得关注的是,因为此次收购,截至2025年6月末,上海超硅账上商誉达13.94亿元,占资产总额的8.84%。“若其未来经营不及预期,商誉可能存在减值风险。”上海超硅提示道。
同期,公司管理费用也保持在较高水平,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2.8亿元、2.6亿元和2.77亿元,2025年上半年为1.7亿元,占营收的比例从30.36%降至22.43%。公司表示,这与产能建设、团队建设及上市筹备等工作密切相关。
公开信息显示,公司曾在2021年启动上市辅导,但在2024年4月基于战略调整考虑终止了该计划。仅仅四个月后,公司更换保荐机构为长江证券,重启上市进程,并于2025年6月13日正式递交《招股书》。
对于本次上市募集资金用途,公司表示将主要用于持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扩大产品规模、建设人工智能化研发与制造系统,以及增强持续经营能力。
03
公司存多起股权“暗流”纠纷
博士后创始人能否破局?
不过,这家技术驱动型企业的背后,隐藏着一段段错综复杂的股权往事。
作为公司的掌舵者,陈猛是一位典型的“技术派”创始人。《招股书》显示,陈猛出生于1971年2月,拥有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学位,并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完成博士后研究。
从股权结构来看,陈猛的直接持股比例较低,主要通过员工持股平台上海沅芷和上海沅英来控制表决权。
《招股书》显示,陈猛直接持有公司3.12%的表决权,通过上海沅芷和上海沅英控制公司48.52%的表决权。因此,陈猛通过直接及间接的方式合计控制公司51.64%的表决权,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图源:罐头图库
然而,这位技术出身的创始人需要应对的治理难题正接踵而至。在公司发展过程中,上海超硅经历了一系列股权纠纷,包括股东资格纠纷、股权代持纠纷及股权确权纠纷。
2020年11月9日,上海超硅此前的一位股东黄卫去世。随后,其继承人梁盛华、梁嘉盈与公司就0.15%的股权继承问题产生争议。两人与公司之间爆发了股东资格确认纠纷。继承人主张依法继承黄卫所持的全部股权,但此时该部分股权已被实际控制人陈猛完成回购。
2022年7月,法院支持了继承人的诉求,确认黄卫所持股权归梁盛华、梁嘉盈所有。陈猛按照判决要求,将相应股权变更登记至继承人名下。

图源:罐头图库
随后在2023年底,陈猛与股东上海从贤之间的股权代持纠纷也逐渐公开。
该代持关系源于2016年7月形成的安排,当时由陈猛代上海从贤持有上海超硅的部分股权。但由于公司历经多次股权结构变动,双方就具体代持的股份数量产生分歧。
作为代持人,陈猛于2023年12月主动以原告身份提起诉讼,请求解除与上海从贤之间的委托持股关系,并确定应返还的股份数额。
2023年,该案经法院判决,明确了代持关系解除及具体返还数量。陈猛已于2023年5月将其持有的693.77万股公司股份(占总股本0.59%)转让至上海从贤名下,使上海从贤成为公司的直接股东。

图源:罐头图库
与此同时,股东间的确权纠纷也在进行。股东苏州芷辉于2023年12月提起诉讼,要求明确其自身及另一股东陶安美的具体持股情况。2024年11月,法院终审裁定确认苏州芷辉持有公司1.32%的股份,但驳回了其要求确认陶安美股权数额的诉讼请求。
值得注意的是,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陶安美作为公司“老股东”,早在2018年就曾以股东知情权纠纷起诉公司。当时她主张查阅、复制公司2011年至2017年间的股东会记录、董事会决议及会计账簿等材料,最终法院判决支持其诉求,要求上海超硅在规定期限内提供相关材料。
IPO前的2025年4月,股东陶安美再次提起诉讼,主张公司自2015年以来的六次股东会决议无效,并要求确认自己通过行使优先认购权后应持有公司0.87%的股份。
经过两审,2025年10月法院终审驳回陶安美的全部诉讼请求。
尽管所有诉讼均已终结,但上海从贤和陶安美这两位合计持股0.64%的股东,拒绝签署股份锁定承诺。
这些频繁的股权纠纷引发了监管层的重点关注。在问询函中,上交所要求公司说明“各股东资格、出资、确权、代持纠纷形成的具体原因及合理性,是否已彻底解决”。
公司回复称,所有相关案件均已审理终结并执行完毕。对于上海从贤和陶安美拒绝签署股份锁定承诺的情况,公司援引《公司法》第160条明确表示,所有公开发行前已发行的股份,自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这一法定义务不因股东是否出具承诺而改变。
如今,这位从实验室走出的博士后创始人,正带着他的公司奔赴科创板考场。然而,在经历多起股权纠纷后,其个人直接持股比例仅为0.71%,这一现实引发了市场对控制权稳定性的关注。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蒋大兴曾指出,低持股比例的实际控制人天然面临控制权被稀释的风险。若其他股东联合行动或外部资本收购股份,可能导致公司战略出现断层,影响长期发展。
你看好上海超硅的IPO之旅吗?评论区聊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