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毫米支架颅内“拆弹”,他要跟全球巨头掰掰手腕

%title插图%num

艾柯医疗要用这枚小小支架,拉平中国医疗器械与全球市场的“时差”。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谭丽平

编辑|张昊

图片来源|受访者

2019年首轮融资,艾柯医疗创始人吕怡然拜访了40家投资机构,却频频被质疑“PPT融资”。

神经介入赛道太新,产品太前沿,团队也太年轻了,投资人甚至怀疑他是个“骗子”。然而,3年后,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有突破性创新的颅内动脉瘤治疗产品“Lattic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吕怡然选择了一条“非常规”路径。他聚焦神经介入医疗器械这一早期市场,2017年创业时,投资人甚至未听说过“神经介入”。这种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器械产品,国内少有公司涉及。

跟同期创业者多选择“仿制+国产替代”的常规模式不同,他在产品上坚持自研、不做改良型产品,这一“异类”抉择源于他对全球市场的渴望。

出身医药世家,祖辈和父母皆深耕医疗行业,吕怡然深谙中国医疗技术与全球前沿的“时差”。他坚信,技术先进性是医疗行业的核心,中国的差距不在生产,而在技术创新。他在成立艾柯医疗的那一刻,就想明白了终归有一天,自己的产品要有能力在欧美市场跟跨国公司“掰掰腕子”。

为此,吕怡然一开始就全面高规格。他摒弃传统医疗器械工厂的“一条龙生产”,借鉴欧美行业的“模块化”模式,将生产拆分为数十个精细模块,依托13000份流程文件实现管理,确保灵活交付,从而适配全球标准。

在商业化上,他也没按照传统“批发生意”模式,只是把产品交付给经销商,而是效仿欧美创新药路径,覆盖术前、术中、术后全链条,持续搜集反馈,迭代产品,以此形成闭环。

创业5年,艾柯医疗核心产品获批进入商业化。未来,吕怡然计划在中国积累资本后,带着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用这枚小小支架,拉平中国医疗器械与全球市场的“时差”。

产品敢自用

在艾柯医疗北京的办公室,那款“让投资人看走眼”的产品模型陈列在桌面:用比头发丝还细数倍的金属丝编成一个“糖葫芦”,外圈围着一张半开的支架网,尾部连接着一根细长的导管。整个模型长度仅两只手大小,这是支架放大300倍后的样子,真实产品仅2~5毫米。

%title插图%num

这枚名为Lattice的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是艾柯医疗的核心产品,专门用于“拆除”被喻为“不定时炸弹”的颅内动脉瘤。其原理是通过导管,将一个高网孔密度编织的微小支架经动脉血管输送至颅内动脉瘤处,防止瘤体在血流冲击下破裂,避免脑溢血的发生。同时实现动脉瘤的成功闭塞,重建血管通路,最终达到治疗效果。

据吕怡然介绍,相较传统开颅手术或其他方案,这种术式创伤小,手术仅需半小时,患者术后1~2天即可出院。

这项产品能够研发成功并进入医院临床使用并非易事。2016年,吕怡然先是在美国加州成立了Accumedical实验室,专注于早期研发。毕竟这里是全球高端医疗器械的“大本营”,依托于完备的生态,以及他对前沿技术的理解,很快就完成了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的设计开发工作。

研发完成后,他的目标是打通研发、生产、销售的全链条,实现业务闭环。为了实现量产,他跑遍了欧美行业,但“欧美OEM(代工生产)规模普遍较小”。“这是因为欧美市场商业化成本极高,美国医疗器械公司普遍的创业路径是做到临床阶段,而后卖给巨头,不需要考虑量产。”经过仔细考虑,他最终选择回国投资建厂,也随即成立了艾柯医疗。

生产质量体系建设,是他前期投入资金最大的一块。首轮融资后的3年里,艾柯医疗又连续完成三轮融资,2021年C轮估值已达到38.3亿元。这些资金,吕怡然没有用来“讲故事”,而是全部砸进了产品研发和生产体系建设。尤其是后者,被他称为“一条没人愿意走的苦路”。

如今,艾柯医疗的质量体系,有13000份文件,而在最早期只有500份——每一份文件,都对应一个生产动作、一个风险节点、一条追溯路径。

国内传统医疗器械厂商普遍选择的路径是“一条龙生产”:下了订单后,10个人领100个支架,一人领10个生产任务,从头到尾做完。但这样交货不灵活,尤其是对于精密的高端医疗器械,吕怡然则是将几十道工序拆成模块,“一人炒鸡蛋,一人炒西红柿,再组合在一起”。

这看上去挺简单的逻辑,但在国内太“新”了,甚至一线员工们很难理解和接受,“所有相关同事都来问我,国内没有同行这么干,你为什么这么干?”当时,即便放眼国际市场,也只有美国大公司的某些产品可以做到模块化生产,很多OEM工厂都只是一个订单从头做到尾。

模块化生产模式带来的最大麻烦就是需要精细化管理。模块拆得越灵活,“需要管理的文件数量和流程要求就呈指数级上升。”吕怡然说。

更大的难题还在于,这套质量体系如何去符合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

按照国内监管要求,工厂的生产线不能随意调整位置,要挪动一下不锈钢桌子,都需要备案。而在美国的行业监管要求中,这是可以不备案的,只用把内部流转方式、走向弄清楚就可以。

类似的不同有很多,这就意味着不仅要说服监管方调整流程,使其生产线达标。面对全球不同的监管差异,还要准备几套标准和文件——当时只是中美行业差异就已经让工作量大幅增加,如果加入欧洲、东南亚、南美,相关要求和工作量还要叠加。

吕怡然没嫌麻烦,“第一天量产开始,所有的工作目标都是按照最高标准来安排。”他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良品率控制在95%,出厂的良品率在100%。“我们卖的医疗产品是高风险产品,我们的要求是产品做完要敢用在自己身上。”

走“难而正确的路”

2022年11月,首款产品Lattic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获批上市。而早在产品注册获批的前一年,艾柯医疗就开始储备销售人才。

医疗赛道的创业者往往是科学家出身,技术成果很前沿,却很难平衡技术与商业化。吕怡然则是将自己定位为“工程师”,他很早就意识到创业者要兼顾技术创新与商业化能力。说起艾柯医疗的商业化,他又选择死磕一条“难走的路”。

吕怡然表示,传统的医疗器械行业很多产品附加值不高,基本走的是“批发生意”:把货卖给经销商,开票回款就结束了,“产品好不好用、医生会不会用、病人有没有获益,几乎不用管后续”。

但高附加值、高技术壁垒的医疗器械,却无法走这条路。原因很简单:医生不会用,产品就进不了手术室;没人搜集临床反馈,下一代产品就失去了迭代方向;更致命的是,没人替公司教育市场,创新会永远停留在PPT里“纸上谈兵”。

于是,艾柯医疗的销售体系走了一条“零售”的路子——卖解决方案。市场团队全部录用医学背景的人才,在前期培训阶段就先把临床试验报告的数据总结出来,翻译成临床语言,在学术会上和医生做学术交流,“我们是第一家这么干,学术会也是只讲学术,不讲产品。”吕怡然说。

团队“常驻”医院,从术前病例筛选、术中跟台、术后随访,一路跟到底。颗粒度甚至细到怎么配套器械、患者用药提醒、复查后的用药方案。这样细致入微的工作,主要目的就是搜集临床信息,改善产品,快速迭代。

%title插图%num

而最大的堵点还在于,在许多老专家眼中,吕怡然甚至还没有自己带的博士生年纪大,何来信服力?在这个认准经验和资历的行业,他只能一遍遍耐心地重复沟通,让对方慢慢信服。

在区域选择上,艾柯医疗也选了最“硬”的打法:先攻北京上海那些“最挑剔”的顶级医院,攻克最难说服的专家。这事持续了两年,直到产品上市一年后,艾柯医疗才开始向下辐射三四线城市的医院。

基层医院是另外一个难关,需要艾柯医疗提供更细致的后端服务。“创业之初,我知道中国医疗市场巨大、分层复杂,但没有直观感受。真正做了之后,才发现它的真实体量和复杂度远超想象。要让不同区域的患者都享受到真正的好产品,我意识到团队能力还是有差距。”他之前认为“依靠好产品、好价格就会有好市场”,但在对价格更敏感的基层医疗市场,需要去匹配相应的能力和销售渠道服务。

尽管充满挑战,吕怡然说,“用正确的方法,就能实现正确的结果。”

过程中拥抱变化。原本在他的计划中,先把一款核心产品打磨到极致,做“专门的美食店”,再徐徐铺开。这几年,受到投资人、竞争对手和终端市场的影响,他发现大家其实更想要“一站式自助餐”,需要更丰富的产品管线。艾柯医疗也在产品推出节奏上按下了快进键,很快就推出了“家族产品”。

吕怡然表示,许多疾病都可以通过研发创新医疗器械,用更小的创伤解决。比如像老年人高发的慢性硬膜下脑血肿等。围绕神经介入赛道,艾柯医疗目前是全产品线布局,涉及出血性脑卒中治疗产品、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产品,以及通路辅助类产品。

吕怡然在创业中一直想保持一种“体面感”:不做仿制、不追风口、不赚快钱。“我们新一代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现在能在研发、生产、销售的全链条上胜过国际竞争对手,接下来应该去全球市场和国际公司正面竞争。”

这是一场马拉松——艾柯医疗的前8年只是热身,未来的比赛在海外,要艰苦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