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有投资者向滨江集团提问:目前,公司拥有充足的资金和人才,在房地产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是否考虑投资新质生产力?滨江集团回复称,公司一直聚焦房地产主业,未来也将继续做精、做优、做强房地产主业。
一直将“让老百姓都能住上一套好房子”作为slogan的滨江集团在房地产行业遇冷、房企普遍亏损的情况下,仍能保持业绩增长,这与其回复中的“聚焦主业”直接相关。
相比其他一众曾经营收超千亿的房地产行业巨头,滨江集团并不突出,但多年积累下来,如今再次对比同行,滨江集团反而成为行业中的“长跑者”,比大多数公司都走得更好、更远。
行业寒冬中的“逆袭者”
在房地产行业中,曾经的“高周转、高杠杆”成就了如万科、碧桂园、恒大、融创等一批房地产头部企业,但随着限购、限贷、限价等政策的出台,房企的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特别是“三条红线”政策的出台,令其融资环境不断恶化,房企们纷纷戴上“紧箍咒”,暴雷的房企接连出现。
据不完全统计,自2021年以来,国内已有约70家房地产企业遭遇债务违约,即便是上市房企也难逃厄运,包括恒大、碧桂园、融创、世茂、华夏幸福、富力、阳光城、正荣、蓝光、龙光、中梁、佳兆业、奥园、祥生、新力、花样年等20余家,要么已经爆雷,要么大伤元气。
可以说,在消灭行业泡沫的同时,行业寒冬随之而来,直至如今,房地产也没能再次支棱起来。数据显示,2025上半年,A股房地产板块实现营业收入7128亿元,同比下降11.6%;归母净亏损383亿元,较2024上半年多亏264亿元;A股房企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正向盈利的房企不到五成。*ST金科、华夏幸福、金地集团、信达地产、绿地控股、华侨城A、荣盛发展等均录得较大亏损。
在行业哀鸿遍野之时,滨江集团却以较大幅度的净利润增长成为“逆袭者”。2025上半年,滨江集团实现营收454.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7.80%;实现净利润18.53亿元,同比增长58.87%。
纵观滨江集团2008年上市以来的业绩可以发现,这是一家十分稳健的房地产企业。2008年至今,仅2011年、2014年、2018年与2023年的净利润有些许下滑,其余财年均保持增长,在房地产行业翻天覆地的变化之下,滨江集团竟从未亏损过。
相比于其他房企,保利发展也是业绩盈利的“少数选手”,与滨江集团一路上扬的业绩表现不同,其还能处于盈利状态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底子厚,经得住市场波动。数据显示,保利发展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7.11亿元,同比下降63.47%,这已经是保利发展连续5年净利润下滑。
此外,新黄浦、天宸股份、天保基建、深深房A等企业,即便盈利规模也较小,且盈利的根本原因多为增值税金额增加或收入结转增加。
无可替代的区域优势
与其他同行相比,滨江集团的业绩表现在行业当中颇具典型性。
公开资料显示,滨江集团成立于1992年,杭州本土起步,并向长三角地区不断发展,目前已形成“聚焦杭州、深耕浙江、辐射华东、开拓粤港澳大湾区及中西部重点城市”的战略布局。
“聚焦”“深耕”是滨江集团经营发展的关键词,在其他同行奉行全国化战略,不断扩规模、切份额的时候,滨江集团在杭州一步一个脚印地深耕,逐步形成了不可取代的区域优势。
首先,杭州城市能级的持续跃升为滨江提供了天然发展红利。数据显示,2023年杭州常住人口已达1252.2万,较2018年增长127万,人口净流入态势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了坚实支撑,高素质人才的持续流入催生了旺盛的改善型住房需求。而城市基础设施升级更强化了区位价值,滨江集团恰好契合了城市精英的居住需求,这种“城市发展红利+精准产品供给”的共振,构成了滨江稳定的业绩基本盘。
其次,滨江集团对浙杭市场有着深度渗透与精准布局,对杭州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有着与生俱来的洞察力。从早期开创江景豪宅标准的金色海岸,到如今重仓的钱江新城、未来科技城等核心板块,滨江始终与杭州城市扩张和功能升级保持同步,形成了“城市发展预判-优质地段卡位-改善需求匹配”的良性闭环。
2024年,滨江集团全年获取土地23宗,其中杭州22宗,杭州土地市场占有率为37%,继续保持领先地位;2024年,滨江在杭州实现769.6亿元网签金额,占其全年销售额的73%。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杭州市区新房成交金额TOP10中,有5个都是滨江的项目,占据杭州顶流半壁江山,在核心市场的领先站位成为其业绩稳固的坚实保障。
此外,在巩固杭州主场的基础上,滨江集团还战略布局全省市场。截至2024年末,公司土地储备中杭州占70%,浙江省内非杭州的城市包括金华、湖州、宁波等经济基础扎实的二、三线城市占比20%,浙江省外占比10%,这种聚焦策略最大限度享受了浙江经济发达地区的房地产红利,既避免了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的风险,又充分利用了浙江省内均衡发展的区域经济优势。
“精而专”的多元化
在上述对投资者的回复中,滨江集团介绍了自己的“1+5”战略,“1”指房地产主业,“5”指的是同时有序推进服务、租赁、酒店、养老和产业投资五大业务板块。
酒店、租赁、商业、文旅、养老等皆是房企最中意的多元化布局方向,但其中的坎坷与资金消耗是企业难以言说的痛。
其中,最典型的恒大集团,在地产主业之外的投资无异于一场豪赌。据悉,恒大多元化包括文旅(恒大童世界)、矿泉水(恒大冰泉)、粮油、乳业、足球(恒大淘宝)、新能源汽车(恒大汽车)等。
大规模非相关多元化投资耗尽现金流,如恒大冰泉三年亏损超60亿元,恒大汽车累计投入超500亿元但量产延迟;2021年债务危机爆发,总负债超2万亿元,现金流枯竭。叠加房地产调控收紧导致主业销售下滑,多元化业务无法弥补亏损,形成“双杀”局面。
那么,滨江集团的多元化进展如何?
根据财报内容,2024年滨江集团通过对外输出品牌,拓展代建业务,对开发业务起补充作用。报告期内,公司在宁波、湖州、杭州、金华等地共获取代建项目6个,总计容建面约74.2万方;酒店方面,公司旗下千岛湖滨江云顶桃源度假酒店、杭州友好饭店、千岛湖滨江希尔顿度假酒店、杭州天目山英迪格酒店等酒店经营有序推进;租赁业务方面,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持有可用于出租的写字楼、商业裙房、社区底商及公寓面积约44.71万平方米,报告期内实现租金收入4.19亿元。公司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法计量,期末账面价值96.85亿元;养老业务方面,公司旗下首个康养项目,滨江和家御虹府长者之家有序运营中,截至报告期末,入住率已达85%。
与恒大多元化布局的“大而全”不同,滨江集团的多元化战略更注重“精而专”。可以发现,其多元化业务多少均与主营业务相关,或是基于房地产主业延伸出的服务链条,或是依托主业资源形成的配套产业。这种“相关多元化”策略,既避免了因业务跨度过大导致的管理成本激增,又通过资源复用实现了协同效应。
更关键的是,滨江集团对多元化业务的投入始终保持理性克制,其五大辅业板块的资产规模占比较低,且多数采用合作开发、品牌输出等轻资产模式,确保安全。
财务韧性创造竞争底气
在深耕区域主业不断上涨,多元化谨慎不出偏差的有效经营下,滨江集团的财务在房企普遍面临流动性压力的行业环境中,构建了坚实的风险防线。
截至2024年末,公司现金短债比为3.58倍,净负债率仅为0.57%,平均融资成本低至3.4%,这些核心财务指标在民营房企中均处于绝对领先水平。更具标志性的是,滨江成立多年来首次实现权益货币资金(371.40亿元)超过权益有息负债(305亿元),“三道红线”监测指标持续保持“绿档”,这种财务安全垫使公司在行业信用收缩期仍能保持经营主动性。
财务稳健性还源于滨江集团严格的风险管控体系。据悉,滨江集团将权益销售回款的50%左右用于投资,2024年新增货值726亿元全部聚焦优质城市与地段。在金华拿地时,公司坚持“90%以上基于市场回报考量”的原则,通过与当地城投合作分摊风险,同时发挥产品溢价能力实现快速去化。
这种市场化的运营逻辑,让滨江在行业利润率持续收窄的背景下,仍能将单个项目利润大幅提升。
而与浙江省政策导向的高度契合也进一步强化了滨江的财务优势。2025年,浙江省将“推动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列为重点工作,通过优化预售资金监管、推进现房销售等措施化解行业风险。滨江的资产负债率和短期债务占比,不仅符合监管要求,更获得了金融机构的青睐。截至2024年末,公司获得银行授信总额度1215.54亿元,剩余可用额度达876.87亿元,这种充裕的资金储备使其在土拍市场能够持续发力,形成 “财务稳健-融资畅通-土地储备-销售回款”的正向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