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被肯德基骗了?公开配方成营销噱头真的好吗?

之前国庆假期的时候,肯定很多人都被一条消息刷屏了,这就是肯德基的非洲分公司要公布肯德基的保密炸鸡配方,当时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就在很多人诧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的时候,终于消息传来,全世界都被肯德基骗了,最终肯德基宣布这只是一个营销噱头,这样的营销真的好吗

%title插图%num

一、全世界都被肯德基骗了?

据潇湘晨报的报道,这几天,全世界的“吃货”们恐怕都经历了一场过山车式的心情起伏。

事情得从10月初说起。肯德基非洲分公司宣布将在10月8日公开那份被严密守护了长达54年、据说只有极少数公司高层才知晓的炸鸡配方。

肯德基非洲分公司首席营销官格兰特·麦克弗森亲自出面,对着镜头信誓旦旦地表示:“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向我们询问秘方。他们努力猜测过,他们苦苦哀求过,竞争对手竭尽全力去抄袭它。现在我们决定,全世界终于可以分享这份配方了。”

当地时间10月8日,万众瞩目的“揭秘日”当天,肯德基非洲公司确实公布了一个“秘密配方”。肯德基非洲公司事务主管安德拉·内尔宣布:“肯德基非洲的大秘密公开了,不,它不是11种草药和香料的混合物,而是一个旨在终结儿童饥饿的‘希望配方’。”

原来,肯德基策划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假揭秘”,其实是为了推广其在南非已经默默运行了16年之久的公益项目“Add Hope”(增添希望)。这是一个通过顾客消费时捐赠2兰特(南非货币,约合人民币0.8元)及企业投入,为贫困儿童提供餐食的计划。肯德基首次将这一南非最大的非政府供餐计划的成功模式“开源”,希望借此呼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解决儿童饥饿问题。

%title插图%num

二、肯德基的公开配方营销到底该怎么看?

近期,肯德基以公开配方为噱头展开营销活动,这一行为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与讨论,我们到底该怎么看这件事呢?

首先,肯德基用公开配方的噱头来做营销,即使是公益营销也会让人有被骗的感觉。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为了吸引眼球、增加话题度,常常会采用各种创新的营销手段。肯德基故意以公开产品配方为噱头,实质上是为了给非洲的饥饿做宣传,本意或许是想展现诚意,塑造亲民形象。

但消费者并非愚钝之人,当他们逐渐意识到这可能只是一种精心策划的营销策略时,内心的落差感便油然而生。原本对品牌的信任可能会因为这种被欺骗的感受而受到动摇。毕竟,在大众的认知里,商业行为应以诚信为基础,过度包装甚至带有误导性的宣传,即便打着公益的旗号,也难以逃脱消费者的质疑目光。这种信任危机一旦蔓延,对于品牌的长期发展无疑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title插图%num

其次,早在肯德基公开配方真相揭示之前,消费者就心存疑惑:为何如此重大的配方公开事件会由非洲分公司来主导?这显然是一个明显的破绽。

在全球化的产业格局下,企业的战略决策通常与核心市场、品牌形象以及长期发展目标紧密相连。肯德基作为一家全球性的快餐巨头,其核心市场集中在北美、欧洲以及亚洲等经济发达、消费能力强的地区。非洲市场虽然具有潜力,但目前在企业整体战略中的地位相对次要。将如此关键的配方公开活动交由非洲分公司操作,不符合企业常规的战略布局逻辑。

这种操作设计看似巧妙,实则暴露了营销策划的仓促:既想利用全球对配方的关注获取流量,又想通过区域主体隔离总部责任,最终却因逻辑漏洞放大了消费者的受骗感。

第三,从短期来看,肯德基以公开配方为噱头的营销活动确实成功地吸引了大量流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独特的话题能够迅速引发社交媒体的传播效应,使肯德基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然而,这种做法却隐藏着引发消费者不满的巨大风险。

对于快餐行业而言,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和满意度至关重要。肯德基长期以来通过保密配方塑造了独特的品牌形象,消费者对其产品的期待也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当肯德基以公开配方为营销手段时,消费者会感到自己的信任被利用。尤其是对于那些对肯德基品牌有着深厚情感和忠诚度的消费者来说,这种做法可能会让他们觉得被欺骗,从而对品牌产生负面情绪。

此外,快餐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有众多的选择。一旦消费者对肯德基的不满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他们很容易转向其他竞争对手。这对于肯德基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因为吸引新客户的成本远远高于维护老客户的成本。

%title插图%num

第四,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来源于技术或成本,更来源于消费者心智中的独特定位。肯德基的“11种香草和香料”秘方,经过数十年的广告宣传和文化渗透,已从一个技术概念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美式快餐的标准化、可靠性和独特风味。这种符号价值,是肯德基区别于麦当劳、汉堡王等竞争对手的关键差异化资产。

然而,此次“公开”事件,无论其真实性如何,都在无形中解构了这一符号的神秘性。当“秘方”被反复炒作甚至消耗其信任,其作为品牌护城河的功能便大打折扣。长此以往,消费者对肯德基产品的价值感知可能从“独特风味”降级为“普通炸鸡”,品牌溢价能力随之削弱。从资产折旧的角度看,这种营销行为无异于提前消耗品牌的核心无形资产,是一种短视的营销操作。

可以说,对于快餐行业而言,品牌认知的构建需要数十年积淀,而破坏它可能只需一次轻率的营销。肯德基这场营销或许让公益项目获得关注,但以消耗核心品牌资产为代价,长远来看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