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7 14:58·零售圈
引言:
一场风暴正悄然席卷中国的零售货架。
敏锐的消费者最先感知到变化:无论在山姆会员店,还是“零食很忙”,越来越多陌生的面孔占据C位。它们没有家喻户晓的名号,却凭借极高的性价比和口碑,悄然填满了人们的购物车。
这些神秘爆款的背后,站着同一个品牌方——渠道自己。
从国际巨头Costco到本土先锋盒马,再到折扣赛道的新晋霸主,在流量见顶、利润被挤压、商品同质化的背景下,零售商集体“向后转”,深入供应链,试图掌握产品定义权,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帝国。
但理想与现实之间,横亘着一道深谷。
零售商理解消费者,但不懂生产;制造企业能造产品,却听不懂市场。当传统OEM模式难以满足自有品牌的“柔性创新”与“高品质稳定性”需求时,行业在呼唤一种新型伙伴——既懂市场,又懂制造。
此时,一批新型制造者正在崛起,他们不再只是代工厂,而是零售商的“外部产品部”和“共创伙伴”。
河南焦作的米奇工厂,这座拥有中部地区最大无菌冷罐装生产线的制造老兵,无疑是这场“造品牌时代”的代表性破局者之一。
01 货架上的新战争:自有品牌崛起
货架变了,这不仅是消费者的直观感受,更是零售行业的共识。
早在欧美,奥乐齐、Costco等零售商便凭借强大的自有品牌构建起深不见底的护城河。如今,这股浪潮正以惊人速度席卷中国。以胖东来为例,其自有品牌茶叶、啤酒等单品年销预估超10亿元,极大激励了整个行业。
这背后,自有品牌的爆发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零售商在存量竞争中不得不打的三场硬仗。
首先是利润保卫战。
线上线下流量成本飙升,价格战惨烈,依赖大牌差价的“二房东”模式已走到尽头。而自有品牌将渠道、品牌、生产的利润集于一身,是从“为别人打工”到“为自己赚钱”的根本转变。
广为流传的对比是:卖一支品牌牙膏,渠道商毛利仅15%;换成品质相当的自有品牌,毛利可轻松超40%。这意味着,每卖出一件自有品牌,利润可能是品牌货的两倍以上。
其次是心智争夺战,当所有渠道都卖一样的可口可乐时,消费者凭什么选择你?而独家、高质价比的自有品牌,则是一张无法被复制的独特名片。
山姆会员店是典型案例。无数人续费会员,只为Member’s Mark烤鸡或瑞士卷。爆款本身就是消费者到店的理由——自有品牌,让零售商从单纯“卖货者”进化为“值得逛的品牌”,构建用户忠诚度护城河。
最后则是话语权争夺战。
传统的零供关系中,强势品牌方掌握定价与促销权,渠道常被“绑架”。零售商空有货架和客流,却沦为被动的规则执行者。自有品牌正是零售商的独立宣言——重新夺回对货架、用户与供应链的定义权。
当沃尔玛的自有品牌“惠宜”覆盖数千个SKU后,它在与宝洁、联合利华时,便拥有了更强的议价力。
利润、差异化、话语权——这三股力量汇聚,将自有品牌推上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地,成为决定零售商未来十年竞争格局的胜负手。
然而,当零售商们满怀雄心,试图亲自下场“造”一个品牌时,才发现这件事远比想象中复杂。
02 鸿沟:当零售商们开始“造货”
从卖货到造货,零售商跨越的不仅是产业链环节,更是一套完全不同的商业语言和生存逻辑。
零售商的血液里,流淌的是对流量、坪效和消费心理的精算;而制造的DNA,则关乎对原材料、生产工艺和供应链成本的精妙掌控。两者分属产业链的两端,隔着一道天然的鸿沟。
此时,零售商迎来了第一个战略选择:是投入重资产,亲自下场补课,从零构建生产能力?还是以轻资产思路,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寻找外部生产合伙人?
对大多数零售商而言,答案显而易见——自建产线投入高昂、周期漫长,还缺乏生产管理基因;相比之下,寻找专业制造伙伴,聚焦品牌与用户是更理性的选择。
但当零售商带着对产品的万千想象去敲开工厂大门时,常常会遭遇三大“水土不服”。
工厂听不懂市场,是第一道坎。
传统工厂精于执行,却不擅长洞察。他们能精准地还原一张图纸,却很少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画”。当零售商带着“我们该做什么产品才能火”的困惑前来时,得到的往往是沉默。这种被动使很多自有品牌合作停留在贴牌层面,有形而无神。
即便零售商解决了生产什么的难题,拿着清晰的产品蓝图找到工厂,双方很快会陷入第二重矛盾——认知鸿沟和节奏冲突。
2025南京秋糖会上就有嘉宾指出:“渠道商普遍对制造业缺乏概念,不理解从打样、采购到量产的固有周期,却要求产品能即刻上线。”
这种冲突源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零售业追求“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打法,而传统工厂的生产线为规模和稳定而生,其高昂的起订量和漫长的开发周期,如山姆开发新品耗时一年,与零售商期望的即刻上线背道而驰,可能错失市场良机。
这两种矛盾之下,还潜藏着最致命的风险——品质失控,这是悬在所有自有品牌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零售商强调以低价聚客,对自有品牌采购价格的把控尤为严格。当试图用极致的成本去对标一线大牌的品质时,为了在微薄的利润中生存,部分代工厂便可能会在看不见的原料和工艺上妥协。
此外,多数零售商缺乏深入供应链的品控能力,如对专利、生产合规、品控流程等普遍缺乏系统认知,整个生产过程如同一个无法掌控的黑箱。如果合作的工厂也不够专业,无法提供避坑支持,则无疑是雪上加霜。
当整个生产过程成为无法掌控的黑箱,品质失控的案例比比皆是。业内数据显示,品控问题在供应商清退原因中占比高达七成。无论是“量产菌落超标”,还是因设计抄袭导致的“专利裸奔”,一旦爆雷,零售商就必须背负全部责任,多年积累的商誉可能瞬间归零。
这三重矛盾指向同一症结:零售商与传统工厂间“指令-执行”的旧模式已彻底失效,成为自有品牌战略落地的最大瓶颈。
市场呼唤的不再是被动代工厂,而是能并肩思考的“产品合伙人”——既有制造的硬实力,又懂零售的软思维。这一呼唤下,以米奇工厂为代表的新一代共创者走上舞台。
03 米奇工厂:100+零售商OEM爆品隐形推手
米奇工厂,不仅深耕市场多年、拥有多个自营品牌,更是中国零售业英雄谱背后举足轻重的隐形推手。
其实力,从其客户名单便可见一斑。首当其冲的,就是以严苛著称的德系巨头奥乐齐(ALDI)。在零售界,获得奥乐齐的订单,无异于获得一张顶级的资格证书。要拿到它,供应商必须通过一套“炼狱级”的持续审核。其难度具象为一个数字:生鲜品类供应商通过率仅10%。而米奇,正是通过这场考验的少数派。
这份信任,同样也来自遍布街巷的罗森、新零售先锋锅圈食汇与三只松鼠,以及折扣牛等零食折扣头部品牌。最终,构成一个事实——当代中国零售货架上诸多爆款饮品的背后,站着同一个米奇工厂。
作为专注饮品研发制造32年的“老兵”,它有中部地区最大的无菌冷罐装饮品生产基地,为上百个品牌提供从研发、制造到供应链的全链路支持,是业内举足轻重的“饮品智造中枢”。
一个核心问题随之而来:在成千上万的工厂中,为什么是米奇,赢得了从国际巨头到本土新贵的集体信任?
答案,远比“代工”二字复杂。
如果将米奇的竞争力剖析为两个层面,那么它的A面,是所有品牌方都能直观感受到的硬实力——成本优势。
32年来,米奇早已通过精细化管理和规模化采购,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成本控制体系。同时,其地处华中腹地的地理位置,则提供了另一重关键优势——米奇所处的焦作,本就是中国饮料生产的重要集聚地,显著的产业集群效应让米奇得以就近采购物料、有效控制人力成本,再叠加辐射全国的物流红利,共同构筑起一条最基础也最稳固的成本护城河。
成本只是牌桌入场券。真正让米奇从众多制造商中脱颖而出的,是它的B面——超越传统代工的“共创”模式。
传统工厂与品牌的关系,往往是线性的“订单—生产”模式。品牌方提出需求,工厂负责实现。但米奇深刻地认识到,这种模式已无法应对当前消费市场的三个结构性矛盾:消费者需求的瞬息万变、零售渠道的极速迭代,以及品牌创新试错成本的高昂。
因此,米奇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它不把自己定位为执行者,而是品牌的“产品合伙人”,去主动共创。
04 它如何重新定义“产品合伙人”?
共创的底气,首先源于洞察。
米奇比很多制造商更早意识到,零售的核心已从规模转向了洞察——谁能更快地理解并捕获消费者的心智,就能定义下一款爆品。
这种底气并非空穴来风。与单纯代工厂不同,米奇拥有自己的自营品牌。这让它得以跳出生产线,站在零售商的视角,切身体会产品包装如何吸引眼球、卖点如何直击人心等,以及在生产合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合规与沟通痛点。它更懂零售商的需求,也更懂他们的难。
于是,米奇做了一系列关键动作
1.将研发前置到品牌策略的源头
依托自建的“河南省健康谷物饮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米奇开始像独立的品牌产品部一样思考。当“健康养生”的风口初起,米奇就推出“同聚堂养生水”,凭借“古法慢煮+无菌冷灌”的差异化定位,一经推出便成为折扣牛、好想来等渠道的爆品。而米奇自研的100%果汁,更是凭借“近似鲜榨”的口感和“清洁标签”优势,成为多渠道“断货王”。
2.建立“柔性中央厨房”式的生产矩阵
前置的创新洞察,必须有强大的生产体系来承接。传统工厂的“重”模式,显然跟不上新零售业的“快”节奏。
为此米奇构建了一个“柔性中央厨房”式的生产矩阵。
其15条生产线,包括无菌冷罐、PET热灌、PET超洁净、易拉罐装、玻璃瓶装、苏打水、水果打浆、利乐屋顶装等主流饮品生产线,可生产NFC果汁、中式养生水、无糖茶、咖啡、蛋白乳饮、茶饮、功能饮料、苏打水等各种类型产品,几乎覆盖了当下所有主流饮品形态。
3.打造中部地区最大无菌冷罐装饮品生产基地
它的真正杀手锏,是打造了中部地区最大无菌冷罐装饮品生产基地。相比传统热灌装,它能最大程度保留风味与营养,符合高端产品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米奇为从源头把控饮品的新鲜口感,打通从鲜果处理到灌装的全流程,斥资3000万自建了NFC果浆生产基地,让原料、品质、成本都可控,从而实现零售业最稀缺的能力——小步快跑、快速测款。
4.用品质构筑信任基石
最后,也是最值得关注的一点,创新与速度之外,品牌合作的最终考验与最坚固的保障,始终在于信任。
对于自有品牌而言,信任往往比效率更难。米奇选择将整个生产流程“透明化”。信任始于源头,它秉持“好果汁源于好产地”的理念,原料版图遍布全球黄金产区——从新疆阿克苏的红心苹果到巴西圣保罗的黄脐橙。这不仅从源头锁定了卓越品质,更为产品注入了极具吸引力的“产地故事”。
再叠加质量管理、食品安全管理双体系认证,米奇的每一道工序都能经得起溯源和质检,透明的品质最终转化为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的品牌信誉,也成了零售商敢于将核心产品线放手交托的底气。
当然,更深层的竞争力藏在时间里。32年的专注,让米奇积累了跨品牌、跨品类的丰富经验,构筑出一条从原料、工艺到市场的深护城河。它懂品牌的诉求,也懂消费者的变化。
这种积淀,让它不只是一个工厂,而更像是中国饮品产业的“隐形引擎”。
结语:
在自有品牌这场决定未来的战役中,零售商需要的早已不是一个被动的代工厂,而是一个能够深度协同、共创价值的“产品合伙人”。米奇工厂所展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全新的合作范式:以市场洞察为帆,以柔性供应链为桨,以透明品质为锚。
当“造货”成为零售业的新动词,米奇工厂这样的角色,正从生产线延伸到整个行业的未来,为这场波澜壮阔的品牌革命,提供了一个确定的、值得信赖的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