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公募基金行业掀起了一场“降费风潮”。从管理费到交易费到托管费,各基金公司响应号召,调低费率,为投资者节省交易的真金白银。
然而,还是有一些潜藏在水面之下的“隐形”成本却可能正在侵蚀投资者的实际回报。
根据2025年半年报,永赢基金旗下过半被动指数产品(剔除增强产品)交易佣金超过管理费,就是一个值得警惕的异常现象。
永赢指数基金佣管比达行业五倍
在基金运营中,“交易佣金和管理费比率”(以下简称“佣管比”)是一个关键的诊断指标。它衡量的是基金在报告期内支付给券商的股票交易佣金与同期收取的管理费之间的比例。
对于旨在精准复制指数、交易频率相对较低的被动指数基金而言,这个比率通常应该维持在较低水平。
据半年报数据,全市场被动指数基金(剔除指数增强型产品)的佣管比平均水平(算术平均)为0.25。
这个数字通俗地解释为:基金公司每赚取1元管理费,会为基金资产带来0.25元的交易成本。
这是一个相对健康的行业基准,反映了在常规的指数追踪和申赎应对下的正常交易摩擦。
然而,永赢基金的数据却呈现出惊人的反差。同期,其旗下被动指数基金的算术平均佣管比高达1.22,是行业平均水平的近5倍。
这意味着,永赢基金每收取1元管理费,其管理的指数基金就需要承担1.22元的交易佣金。
从会计角度看,这几乎意味着交易成本完全吞噬了管理费收入,甚至超出了管理费本身。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全市场超过1700只被动指数基金中,佣管比超过1的共有88只。
而永赢基金当时旗下仅有14只同类产品,却占据了其中的7个席位。
在整个行业都在努力削减投资者成本的宏大叙事背景下,永赢基金的这一系列数据显得格格不入。
这不仅挑战了投资者对于“低成本”指数投资的普遍认知,更促使我们必须深入探究:在这惊人的数字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交易佣金成了“规模的燃料”?
我们将永赢基金旗下高佣管比的产品分为两类:场内交易的ETF和场外申赎的联接基金。
首先,让我们聚焦于流动性强、交易活跃的ETF产品线
根据2025年半年报,永赢旗下三只场内ETF的佣管比超过了1:A500ETF永赢:佣管比高达1.83。永赢港股医疗ETF:佣管比为1.42。深证100ETF永赢:佣管比为1.04。
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这三只ETF在上半年的规模均实现了显著增长,其中前两只基金都是今年刚成立的。
去年,A500ETF是整个公募行业的“爆款”赛道,超过32家基金公司发行了相关的场内ETF。
在这样一片“红海”中,A500ETF永赢的佣管比以1.83的数值高居榜首,远超第二名申万菱信的1.25。
同样,永赢港股医疗ETF的佣管比在同类产品中也位列第一。
而沪深300ETF永赢佣管比仅为0.11,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上半年份额减少了超过3亿份,跌幅超过20%。
这种在竞争最激烈的领域反而付出最高交易成本的现象,引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路径:第一种是相对“善意”的解释,即“成长的烦恼”,规模增长带动交易佣金上涨。
第二种更值得警惕的解释,即“战略性激励”。在基金行业,交易佣金是券商研究所和经纪业务的核心收入来源。
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基金公司通过向特定券商支付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佣金,来换取这些券商在渠道、研究、销售等方面的资源倾斜,从而激励其向客户大力推荐该ETF产品?
如果这种模式成立,那么高额的交易佣金就不再是单纯的交易成本,而是一种变相的、从基金资产中支付的“营销费用”或“渠道维护费”。
管理费也能亏损?
ETF的问题是“悖论”,永赢旗下指数联接基金的情况则更像一团“迷雾”。
截至2025年6月底,永赢基金旗下成立超过半年的全部四只指数联接基金——其佣管比全部超过1,平均值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5。同期,行业的平均水平仅为0.6。
这里的核心问题在于佣管比公式的分母——管理费。
根据基金半年报披露,联接基金由于主要投资于自家的目标ETF,为了避免双重收费,通常不直接向投资者收取管理费。
因此,在联接基金的利润表上,“管理费”这一项往往为零,甚至可能因为计提了客户维护费等其他支出而呈现为负值。
当分母趋近于零或为负时,任何一个正数的分子(交易佣金)都会导致整个比率变得极大或失去数学意义。这便是联接基金高佣管比背后的“会计幻象”。
然而,我们绝不能因为这种会计处理的特殊性,就忽视了问题的本质。比率或许失真,但成本是真实的。
根据晨星中国(Morningstar)的数据,永赢中证沪深港黄金产业股票ETF发起联接A的真实成本状况令人震惊。
该基金的年化交易成本接近0.64%,而其总的“隐性费用”(包括交易成本、冲击成本等)高达0.99%。这个数字意味着该产品比市场上99%的同类产品都要昂贵。
投资者看似免除了联接基金层面的管理费,但实际上可能通过其投资的目标ETF,承担了远高于同业水平的交易成本。
将时间轴拉长,其实永赢基金在降费控本上,相比去年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 永赢中证沪深港黄金产业股票ETF发起联接A为例,其去年的交易佣金是今年的3倍多,而当时的规模仅为今年的一半。
• 黄金股ETF,今年的规模是去年的3倍,但产生的总交易佣金反而比去年更少。
• 医疗器械ETF的情况同样如此,今年的交易佣金仅为去年的四分之一,而其规模与去年相比仅相差10%。
总体来看,除了深证100ETF永赢之外,永赢旗下其他的指数基金在今年的交易佣金绝对额都比去年同期要低。
而与此同时,公司指数产品的整体规模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超过10亿元。
这一系列的同比改善数据,表明永赢基金内部可能正在发生一场从“不计成本、追求规模”到“精细化运营、成本控制”的战略转向。
今年以来,永赢基金在指数基金领域全力出击,年内一口气成立了17只新产品,将旗下指数基金的总数从8只迅速扩充到25只。
这一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为我们理解其前期的高佣金行为提供了最终的背景板。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在巨头林立、同质化严重的指数赛道上努力实现“弯道超车”
这也给投资者提了个醒:在一个日益透明的市场里,仅仅盯着管理费和托管费这样的“标价”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成本,隐藏在交易佣金、冲击成本、跟踪误差等一系列复杂的指标背后。
投资者需要建立“总持有成本”的理念,学会穿透财报的表象,去审视那些不易察觉但至关重要的运营细节。
因为在投资的世界里,你看不见的,往往比你看见的,更能决定你的最终收益。
数据来源:Choice,时间截止:2025年半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