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拾盐士
作者|多面金融工作组
今年10月以来,银登中心网站披露的不良贷款转让公告已达25条,多家银行加快了不良资产处置的脚步。近日,渤海银行以一场规模近500亿元本金、合计近700亿元债权的资产转让计划,再次引发市场对银行业资产质量的关注。
图源:渤海银行公告
此次债权转让初步挂牌底价488.83 亿元,相当于债权总额的7折。这已是该行连续第二年启动百亿级不良资产剥离。这一折扣率与2024年该行两笔资产转让的平均折扣相当。
2024年3月,渤海银行通过现场招标的方式,与天津津融签订资产转让协议,以成交价约人民币39.67亿元转让资产。2024年11月,渤海银行再次与天津津融签订资产转让协议,最终转让代价为人民币207.24亿元。加上本次计划出售的资产,该行三年累计处置的问题资产超过1000亿元。
从资产结构看,此次转让的不良资产“包袱”特征显著,贷款债权占比64%,5年以上账龄债权占比55%,3-5年账龄占比30.5%,两类长期资产合计近428亿元,恰好对应渤海银行公告中“经济资本占用较高、流动性较差”的描述。
值得注意的是,该资产包已计提86.01亿元减值准备,即便按底价成交,仍将产生5.73亿元正向财务影响,或成为渤海银行短期优化报表的“强心针”。
不良率1.81%冠绝股份行
七年不良率高企背后的“暗雷”
值得关注的是,渤海银行此次拟转让的资产包规模之大,已超过其账面上的不良贷款和关注类贷款总和,且资产包结构复杂,包括贷款债权、资产管理计划、票据、保理等多种类型。在这背后,是渤海银行持续承压的资产质量。
根据2025年半年报,截至今年6月末,渤海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72.6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89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为277.65亿元,增幅达到6.53%,两者合计为450.34亿元,半年激增 24.91 亿元。
图源:渤海银行2025年中报
渤海银行的资产质量压力在业内早已不是秘密,其不良贷款率长期在高位徘徊,连续7年不良率达1.75%以上。今年上半年该行不良贷款率1.81%,远高于1.49%的商业银行平均水平,更是在全国股份制银行中排在首位。
图源:渤海银行2025年中报
从拨备覆盖率来看,2025年上半年渤海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为159.70%,较上一年末上升了0.05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略有提升,但也是刚过150%的监管红线,在股份行中“垫底”。2020年-2024年,其拨备覆盖率曾一度跌至135.63%。
回看过往,近年来渤海银行资产质量承压,是历史积因所导致的,风险集中暴露在房地产和消费贷领域。
渤海银行成立于2005年12月,是最年轻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2020年7月在港交所上市。然而,这家年轻银行的发展路径颇具波折。
2015年至2023年期间,渤海银行经历了快速扩张,特别是在房地产和个人消费贷款领域大量投放信贷。房地产贷款成为不良重灾区,截至2023年末,渤海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为32.29亿元,不良率达3.65%,在各行业中排名第一。
与此同时,渤海银行自2017年开始将重心转向零售业务,大举进攻互联网贷款业务。个人消费贷款规模从2017年的88亿元一路飙升到2020年的1170亿元,在个贷中的占比从7.4%上升至36.3%。
2024年,渤海银行个人消费贷不良率陡然升至12.37%,几乎是2023年的三倍,不良贷款金额高达46.39亿元,同期个人经营性贷款的不良率也达到了4.62%。截至2025年6月末,渤海银行个人贷款不良金额占其全部不良贷款的55%。
这种激进扩张,给渤海银行的不良资产现状埋下重重“暗雷”。业内人士指出,监管层对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要求在逐步加强,2025年年末《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过渡期即将结束,新办法对不良资产的划分更为严格,促使银行加快不良核销与出表工作。
风险守门人“失守”内控失效
不良资产剥离陷入恶性循环?
渤海银行的千亿规模不良资产处置在银行业并非个例。2025年以来,广州农商行以六五折挂牌 189 亿元资产,甘肃银行以七七折转让 197 亿元债权包,中小银行密集通过折价处置释放资本的操作,折射出行业共性压力。
但与同业相比,渤海银行的特殊性在于其陷入了“处置-新增-再处置”的恶性循环。其2025年上半年营收、净利润分别增长8.14%和3.61%,成为业内难得的实现“双增”的银行,拨备覆盖率也提升至159.70%。但其表面业绩增长与资产质量恶化、合规罚单激增却形成了诡异反差。
而出现上述情况的深层原因,则指向渤海银行内控体系的系统性缺陷。
2025年的渤海银行似乎成了监管机构的“重点关注对象”。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渤海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已收到超25张监管罚单,罚没金额突破600万元,违规领域覆盖授信调查、贷后管理、账户管理、反洗钱等全业务链条。
其中,长春、太原、南宁等多地分行“火情”频发。甚至在一个月内,多家分支机构频频被地方监管局和央行处罚,且违规原因主要集中在信贷管理方面。
图源:山西监管局
更具警示意义的是,2025年9月26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披露了天津通报的5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其中渤海银行原执行董事、副行长、首席风险管理官赵志宏,因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成为“典型”之一。
图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
因严重违法违纪,赵志宏被开除党籍、解除劳动关系,并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在赵志宏2024年7月离任时,另一副行长靳超也因个人原因辞职,监事长王春峰、副行长靳超同步辞职。两位副行长离职三个多月后,渤海银行连聘李建国、齐君、邓蓓三人作为职业经理人担任副行长。3名新副行长与2024年8月续任的行长屈宏志,副行长杜刚、谢凯形成了最新的“一正五副”架构。
然而到了2025年7月,渤海银行宣布杜刚因个人原因辞任副行长职务。两年间,副行长“三进三出”,不稳定性再次加剧,核心管理层 “大换血”一度引发市场对渤海银行风控连续性的担忧。
“风险管理的‘守门人’自身失守,很容易导致信贷投放的风险敞口。” 一位资深银行业分析师指出,渤海银行的案例印证了中小银行“关键人风险”的致命性。2024渤海银行年转让资产均流向本地AMC,2025年虽扩大受让方范围,但7折定价与历史交易持平,反映出市场对其资产回收价值的谨慎预期。
不良资产剥离只是“止血”的第一步。对于渤海银行而言,更关键的考验在于“止血”之后能否成功“造血”。
2025年上半年,渤海银行交出了一份营收和净利润双增的业绩报告,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14%至142.15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3.61%至38.3亿元。但这一业绩与非利息收入大幅增长相关,其中金融投资净收益同比增63.16%。其净息差表现仍不乐观。2025年上半年,该行净利息收益率为1.32%,虽然同比微升0.01个百分点,但在同业中仍处低位。
渤海银行如今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如何构建审慎的信贷文化与风险定价能力,摆脱对高风险行业的过度依赖,找到稳健的盈利增长点,对此渤海银行也在进行积极尝试。
2025年上半年,渤海银行加大了对金融“五篇大文章”的信贷投放力度。截至6月末,该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712.5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1.28%;绿色贷款余额499.0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02%。
此次“减负”后,渤海银行能否真正轻装上阵,还有待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