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晓博
最近,一对小夫妻做外卖店的视频火了。他们在今年9月的营业额是18万元,但扣除平台抽成、营销费用、配送费、食材、人工、房租、水电等多如牛毛的费用后,只剩下10086元。
不仅仅外卖店如此,整个餐饮业也都是如此尴尬,它的利润率非常低,如果少雇人、自己亲力亲为,做好了,收益也还不错;如果想当甩手掌柜的,甚至是二手股东、高价股东,那你有很大几率踩坑。
在挣钱这件事上,餐饮业不允许有那么多“分润的中间层”。
先给大家看几家公司的股价走势图。

这是海底捞,2021年初的时候股价曾冲到85港币,目前在13.2港币左右徘徊。高价买入的人,估计很难解套了。

上图是九毛九,上市后股价一度冲到38.7港元,现在是2块钱的样子。

上图奈雪的茶,上市时一度冲到了将近19港币,现在是1.2港币左右,二级市场上追高购入的投资者,未来也将很难解套。
前一段,蜜雪冰城比较火,但如果你在4个月前的高点杀进去,现在亏损超过30%。
如果上市第一天就买入全聚德、百胜中国,到今天分别是18年和5年,都是亏的。
为什么餐饮业对资本来说是个坑,主要是这个行业存在特殊性。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餐饮业带有“不可贸易”的属性。所谓“不可贸易”,就是很难脱离地域,到其他地方销售。这就让管理、规模、技术不是决定性因素,而位置、房租等反而更重要。
房子就是最典型的不可贸易的商品,餐饮的这种属性也比较强。比如你很少到距离你家或办公室10公里以外的餐厅吃饭,你叫的外卖一般也距离你不超过5公里。
餐厅的辐射半径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实体店的核心竞争力首先是选址和房租,其次才是口味和管理。
厨师水平不行可以换,但餐厅一旦开业,地址和房租就固定了,利润空间也就锁定了。餐饮业的强地域属性,再加上进入门槛低,大企业、连锁企业很难通过技术优势、集中采购优势,灭掉小企业,大幅提高市场占有率。
这跟家电、手机、汽车行业完全不同。家电、手机、汽车行业,最终可能是剩下几个企业,你投资的时候选对企业,就可以跟着赚钱。但餐饮业不可以,反而会因为企业做大,“分润”的中间层越来越多,最终走下坡路。
餐饮企业一旦做大、上市,管理成本就会迅速膨胀,首先要养活一个总部,有庞大的管理队伍,要支付昂贵的上市费用,公关费用,推广费用。还要不断提高利润,给二级市场高价购入股份的投资者回报,现在还面临着外卖平台的抽成压力,只能被迫提高客单价,而这又接近于慢性自杀。
大企业要面对周边小餐饮企业的竞争,小企业没有那么多等着“分润”的中间层,人员精干、高效,在降价促销的时候更有底气。一旦遇到经济下行周期、消费者变得对价格敏感,利润下滑最快的往往是那些高大上的大餐饮企业。
在中国,餐饮业有“勤行”的说法,也就是说,老板亲力亲为、减少员工人数,挣辛苦钱,这样才能持续。大餐饮企业机构叠床架屋,养活很多闲人,还要给资本回报,被大平台盘剥。所以餐饮业让二级市场投资者赚钱的逻辑,根本就不成立。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也不能忽视:老百姓在餐饮上天生“喜新厌旧”,对一个品牌的忠诚度接近于零,热衷度消失得更快。餐饮品牌往往如流星,很难红火超过10年,超过15年的就更少了。
最近的西贝事件,让大家更清楚地意识到,大品牌、连锁店的出品,现炒现卖的比例较低,反而是没有规模扩张的小企业,食品、食材更新鲜。这对于资本化、规划化的餐饮企业来说,又是一次重击。
另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GDP的增速为5.2%,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3%,餐饮业增速为0.9%。当前餐饮业的体感也比较冷。
最后再告诉大家一个容易忽略的重要事实:
自2020年7月同庆楼上市以来,就再也没有一家纯正的餐饮企业(开餐厅或者茶饮店)在A股上市,相关企业想上市只能去海外。所以,近年来典型餐饮企业扎堆到香港上市。
为什么A股不欢迎典型的餐饮企业(这期间有食品产业链企业上市)?跟这个行业盈利的持续性有很大关系。此外,餐饮业普遍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如采购、收入确认的规范性)、社保和税务的合规性也有问题。
这让人联想起A股早早就不允许房地产企业上市,怕“麻烦”、不看好才是重要原因。A股的宝贵上市名额,要尽量给有价值的企业,比如科技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