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行业潜行多年的“杀熟玩法”,浮出水面。
10月26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了医疗美容“渠道佣金”乱象调查。
广州的梅女士花费数万元接受面部医美项目,介绍她前往机构的朋友随后收到六成以上的返佣。当她得知真相后发现,所谓“优惠价”不过是一个精心包装的陷阱。
央视记者在武汉、杭州多地暗访发现,这样的案例早已不是个别,返佣机制已成为行业潜规则。
在武汉的涞曼熙妍医疗美容机构、媛颂医疗美容医院(对外称武汉艾薇医疗美容门诊)等多家机构,记者以“渠道方”身份接触工作人员,几乎都被告知可以拿到50%至80%的佣金比例,部分机构甚至承诺“成交当天返现”,有的返到九成。
杭州盛熙医疗美容机构、星圣娅医疗美容机构亦设置了完整的渠道奖励体系,带来高消费客户的中介不仅有现金提成(常规60%-70%,月业绩50万可达75%,100万以上给80%),还能通过“升单”额外获得针剂等项目全部收益。
这一幕揭示的,是一条高度成熟的利益链。所谓“熟人推荐”,早已演变为医美机构、兼职中介、咨询师共同参与的“引流生态”。
央视记者调查发现,渠道人员来源极为分散:美容院、美甲店店主、短视频达人、甚至普通消费者,只要愿意带单,就能按比例抽成。为了吸引更多渠道资源,部分机构设立“商务部”专门对接中介,甚至鼓励自家员工在朋友圈“兼职带单”。
这套系统的效率惊人。对于医美机构而言,它绕开了昂贵的广告投放成本,也规避了线上营销的监管压力;对于中介而言,则是一条低门槛的变现路径。而被拉入局的消费者,则往往在信任关系中丧失了价格判断力。
央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项目报价普遍存在虚高,渠道人员会根据顾客支付能力随意“升单”。
央视调查进一步揭示了其背后的恶性循环。渠道费用不断攀升,挤压了医生报酬与医疗环节的支出空间,还可能导致医院在医疗上投入不足,存在医疗安全隐患。。
业内人士透露,医生提成往往不足10%,剩余被渠道/营销瓜分。
这意味着,原本应由专业价值支撑的医疗行为,正在被销售逻辑取代。
“中介先确定客户预算,咨询师再根据承受能力设计方案。”一段央视曝光的内部培训视频显示,机构讲师公开教授如何制造容貌焦虑、如何让客户逐步“升级消费”。
返佣的灰色逻辑不仅撕裂了医美行业的信任体系,也引发了监管层的警觉。
2025年7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整治非法医美。《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规规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禁止通过支付任何形式的“介绍费”“转诊费”“劳务费”等名义进行业务招揽。
但问题的根本不止于“是否返佣”,而在于这一“玩法”早已成为行业增长的制度性依赖。
过去几年,医美行业在资本推动下经历了“价格战—流量战—返佣战”的连锁转变。当线上广告成本飙升、平台监管趋严后,线下“熟人带单”成为新的增长引擎。机构通过高返佣扩大客户来源,用现金流支撑扩张,再用新客户的收入补贴中介返利,形成一种准“庞氏式”的营销循环。
这种模式短期内能快速放大收入,但长期看会摧毁行业利润结构与消费者信任。一旦返佣资金链断裂,机构容易陷入价格崩塌和信誉危机。事实上,过去一年已有部分中小机构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停业,留下大量投诉和医疗纠纷。
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一种典型的“过度中介化”现象。返佣机制之下,消费者付出的价格,与医疗质量之间不再存在对应关系。
更隐蔽的是,返佣链条还制造了税务与合规风险。机构通过虚列广告支出、私下现金结算的方式发放佣金,逃避纳税与监管。这种操作在法律上已触及《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广告法》的边界。一旦查实,不仅中介个人违法,机构也可能面临停业整顿甚至刑事责任。
但仅靠处罚难以根治。业内人士指出,医美市场的返佣乱象,本质上反映了行业缺乏统一定价与透明度机制。消费者难以获得项目成本、医生资质、服务流程等核心信息,才让“熟人推荐”有了可乘之机。
从长期趋势看,监管的重点或将从“查行为”转向“建机制”。多地已试点医美机构价格公示制度,推动收费明细、医生信息在线化。部分头部机构也开始重建直营体系,公开承诺“零返佣”。
但对于中小机构而言,短期放弃渠道返利意味着失去主要客源,转型仍充满阵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