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朱成呈

小米集团(01810.HK)的第三座自建工厂落在了武汉。10月28日,小米智能家电工厂一期正式竣工投产。
这座占地超过750亩的工厂自2024年11月开工,仅用11个月便建成,比同类制造项目平均周期缩短近一半。按照规划,它的峰值年产能可达700万套空调、年产值约140亿元,将于明年开启空调产品的大规模量产,支撑小米高端家电的制造与交付。
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表示,“家”是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的重要一环。智能家电工厂的落成,或许意味着,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的制造环节已闭环。继手机智能工厂、汽车超级工厂之后,家电成为小米完成制造体系自控的第三个支点。
但与手机和汽车不同,空调行业是一个被格力电器(000651.SZ)、美的集团(000333.SZ)等巨头深耕数十年的成熟市场。小米此时自建工厂,不只是扩产,更是一次制造方式与组织能力的试验。过去依托代工的家电业务,如今开始通过自建工厂重新定义效率与规模。
“友商越急,我们越稳。”10月28日,小米大家电总经理单联瑜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他强调,小米不打算参与价格竞争,“我们希望去卷产品、卷技术、卷服务、卷AI,而不是卷价格。”
高盛研报分析认为,小米将凭借生态与渠道优势,在二线城市形成领先优势,中期市占率有望提升至10%。相比之下,美的集团利用其全球领先生产优势及持续改善分销效率作为杠杆,有潜力增加市占。格力电器因依赖国内业务,在同业中受影响较大。
小米为何自建家电工厂?
“在销售规模提升的背景下,单纯外包模式已难以满足其对产品体验、数据闭环和供应链敏捷性的需求。”GKURC产经智库首席分析师丁少将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建工厂使小米能直接掌控核心工艺,通过智能制造技术压缩研发迭代周期,构建从研发到交付的一体化壁垒,助力其从‘集成商’向‘技术实体’转型。”
过去,小米空调主要由长虹等厂商代工,外界一度将其视为“贴牌产品”。对此,单联瑜回应称:“我们产品的研发与核心部件供应始终由自己掌控。代工并不代表品质不好,关键在于核心环节的控制力。”
在家电行业资深观察人士刘步尘看来,武汉工厂是小米自建的第三个制造基地,折射出在小米产品战略中,以空调为主的大白电已上升至与其手机、汽车产业相近的战略高度。他认为,小米的制造路径具有清晰逻辑:“先以代工切入市场,当产品获得认可后再自建工厂,实现自主掌控产品质量,自主控制产业链资源。”
事实上,小米武汉智能家电工厂的建设并非仓促决定。单联瑜透露,小米在自建工厂前已明确看到订单规模突破千万台的趋势。
物流效率则是自建工厂的另一关键考量。
家电产品运输成本高、半径长,合理的区域布局直接影响交付效率。单联瑜解释称,如果一个基地面向全国供货,平均运输距离可能超过1300公里。而像美的这样的老牌厂商,全国布局了六个生产基地,平均运输距离控制在500公里左右,每台空调可节省约800至900公里的干线运输,缩短两三天交付时间。
“小米未来也会根据区域市场布局自有和代工工厂,以实现物流与制造的协同。”单联瑜表示。
目前,小米空调的主要代工伙伴包括四川长虹和创维空调等。四川长虹曾表示,其空调业务在国内拥有四川绵阳、广东中山两大生产基地,并在印尼、巴基斯坦设有海外工厂;创维空调的生产基地则主要位于安徽滁州。
靠智能家电工厂能否突围
在武汉,小米为家电业务打造了一座“快”与“智”并存的工厂,引入数字孪生、AI 视觉质检、空中物流等前沿技术,实现生产全流程的可视化与数据化管理。据介绍,工厂产品一次性合格率超99%,每6.5秒即可下线一台高端空调,每平米年产能达51台。同时,工厂光伏绿电占比超过40%,并通过能源智慧管理系统实现能耗监控与动态调节,形成可持续的低碳制造体系。
在竞争愈发同质化的白电行业,小米能否凭借智能制造突围?
丁少将认为,智能制造能力正成为家电行业差异化的核心要素。数字孪生可大幅缩短新品试产周期,AI质检提升品控精度与一致性,光伏绿电则兼具降本与品牌溢价价值。在行业同质化竞争中,智能化体系带来的快速响应、低成本良率管控能力,将逐步转化为市场份额与利润空间的竞争优势。
刘步尘则认为,这一趋势并非小米独有,而是整个行业的进化方向。最近十年,中国家电企业的制造水平显著提升,智能化、数字化、无人化、绿色化已成为主流,涌现出一大批灯塔工厂、黑灯工厂,即使放在全球看也是比较领先的,从制造端保障中国制造的家电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小米新建工厂起点普遍较高,一开始就定位于高端制造,对于保障小米产品竞争力是有利的。”他说。
不过,从产业链深度来看,小米要在空调市场取得突破仍面临结构性约束。空调是少有已将“核心零部件→制造→渠道→品牌”全产业链内化到企业的规模产业。
国联民生证券数据显示,2024年,美的(GMCC)和格力(凌达)压缩机市场份额分别为45%和20%,整机份额则为31%和22%,压缩机甚至略强于整机。该机构认为,尽管近两年奥克斯、小米等厂商在自研压缩机方面均有进展,但这尚不足以动摇龙头在零部件领域的竞争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