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报增收不增利,15倍PE的安徽合力正加码研发谋变化

本文来源:时代商业研究院 作者:郝文然

%title插图%num

来源|时代商业研究院

作者|郝文然

编辑|韩迅

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工程机械行业在2025年迎来了一定回暖。近期,各家上市公司的三季报纷纷出炉,考验着企业的成色。

10月28日,国内叉车龙头之一安徽合力(600761.SH)发布2025年三季报。财报显示,安徽合力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49.34亿元,同比增长10.9%;归母净利润11.21亿元,同比下降4.9%。

在火热的牛市中,一份“增收不增利”的财报难以挑起市场的胃口。安徽合力还有没有增长动力?公司经营策略发生了哪些变化?当下15倍的滚动市盈率是否合理?这一系列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

营收稳增但利润承压,第三季度研发投入增大或为主因

安徽合力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呈现出“营收稳增、利润承压、现金流改善”三大特征。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49.34亿元,同比增长10.9%;归母净利润11.21亿元,同比下降4.9%;扣非净利润为10.07亿元,同比微增0.56%。

单看第三季度,安徽合力实现营业收入49.67亿元,同比增长7.6%;归母净利润3.03亿元,同比下降11.8%;扣非归母净利润2.74亿元,同比微降1.0%。

无论是前三季度还是第三季度单季,安徽合力均呈现增收不增利的特点,业绩略微不及预期。

利润下滑的主因是费用率的上升。2025年前三季度,安徽合力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分别为7.49亿元、4.41亿元、10.0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2%、11.1%、26.3%,增幅均较大。

不过值得期待的是,安徽合力第三季度重点投入在了研发端。财报显示,公司第三季度单季研发支出为4.25亿元,同比大增56.8%,甚至接近于今年上半年的投入总额5.78亿元。

如果剔除第三季度1.54亿元的额外研发收入,将其转为利润,则安徽合力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12.75亿元,同比将变为增长8.1%,与10.9%的收入增速基本匹配。

这透露出两个关键信号。

第一,安徽合力第三季度研发支出大幅增长,可能在布局新产品或新业务,谋求突破当前的业绩天花板;第二,该公司已处于经营稳健期,收入与利润的增速都趋于放缓,没有新增量的情况下,提高费用就必须牺牲利润。

换言之,安徽合力短期内或已遭遇利润瓶颈,也即很多成熟行业中企业面临的问题——议价能力有限。

重资产企业的毛利率通常不高,通过控本降费争夺净利润空间显得尤为重要。2025年前三季度,安徽合力毛利率为23.81%,同比提升2.29个百分点;净利率为8.64%,同比下降1.08个百分点。

这样的盈利水平也许不足以令投资者满意。作为对比,同为国内叉车龙头之一的杭叉集团(603298.SH),其2025年前三季度毛利率为23.48%,与安徽合力持平,但净利率为13.04%,显著高于后者。

积极的信号来自现金流量表。2025年前三季度,安徽合力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大增106.23%至9.63亿元,显示出在回款管理、资金周转方面的显著改善。

但相应地,安徽合力存货周转天数由去年同期的70天增长到本期的87天,表明公司的库存消化能力有所下降。

电动化转型成功,入局新兴赛道谋求第二增长曲线

近年来,安徽合力为业绩增长做了诸多努力,不仅通过“电动化”战略主动求变,还投身智能物流、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开辟新增长曲线。

电动化是安徽合力最成功的一步棋。早期安徽合力由内燃叉车起家,而后逐步投入电动叉车研发生产,于2024年攻克了高效分布式电驱动技术,成功上市了55吨锂电池叉车。

与电动汽车类似,电动叉车具备能耗低(较内燃叉车低50%以上)、易维护等优势。安徽合力通过持续地研发改进了电动叉车的爬坡能力、防水性能以及室外工作能力,使之广受市场欢迎。

2025年上半年,安徽合力电动叉车销量同比增长28%,占比进一步提升至68%。官网显示,公司当前有G系列、G2系列、G3系列、K2系列等多种产品,吨位级超30个,涵盖1~46吨,可满足多种场景需求。

安徽合力亦在沿产业链纵向延伸至智能物流领域,该业务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59.1%,已成为新增长点。

安徽合力与华为共同揭牌成立“联合创新·天工实验室”,在数据通信、无人智驾、先进智算等智能车辆关键领域开展合作,并与顺丰、京东等头部物流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深化下游应用场景创新实践。公司自主开发了CCS(调度控制中心)、WMS(仓储管理系统)、PMS(生产管理系统)等物流管理系统,能够为用户打造端到端的智能物流解决方案。

更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9月,安徽合力与安徽省顶尖研发机构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天枢实验室”,联合研发智能物流机器人与特种机器人,并成立合资公司。这标志着公司正式向工业机器人领域延伸,有望在人机协作、重载搬运等新兴场景中占据市场地位。

工程机械行业复苏,出口成新引擎

纵观2025年的工程机械行业,复苏回暖是主流趋势。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基于海关数据整理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工程机械出口金额438.55亿美元,同比增长13.3%。

叉车板块在复杂经济环境中展现出强韧性。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对叉车主要制造企业统计,2025年1—9月,全国叉车总销量达到110.64万台,同比增长14%。其中,国内销量同比增长13.1%;出口市场表现更为亮眼,同比增长15.5%,成为行业增长的新引擎。

叉车市场呈现出“国内结构性增长+海外周期性复苏”的双轮驱动格局。国内方面,设备更新周期与大型项目开工共同拉动需求;海外市场方面,“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是主要推动力。

作为中国叉车龙头企业之一,安徽合力海外销售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2025年上半年,安徽合力海外叉车销量达7.4万台,同比增长23.1%,海外收入占比已高达43%,较2024年末再提升3个百分点,并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份额稳居第一。

在出口浪潮中把握先机,或将成为安徽合力突破业绩天花板的另一动力来源。

增长乏力但主动求变,公司价值是否被低估?

安徽合力的绝对估值一直不高,截至10月28日收盘,公司PE(TTM)为14.83倍。

以行业为基准来看,在当前的申万二级行业分类中,工程机械行业的PE(TTM)为23.29倍,安徽合力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和自身历史估值水平相比,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安徽合力当下的PE(TTM)处于近十年的65.06分位点。

如此来看,安徽合力似乎缺少“高估值基因”。当前不足15倍的滚动市盈率远低于行业均值,但就其自身而言,其实已经处在相对偏高的位置。

低估值的核心原因可能在于增长乏力。安徽合力2022—2024年度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07亿元、13.17亿元、13.2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2.6%、40.9%、0.2%,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增速则转负为-4.9%。

%title插图%num

不难看出,自2024年至今,安徽合力利润增速大幅衰减。如果不能找到新增长点,对于二级市场而言,一家传统工程机械领域的国有企业可能缺乏想象空间。

安徽合力近年来一直主动求变,无论是已经取得良好成绩的电动化和出海,还是最近两年新入局的智能物流和机器人,都反映出公司开拓第二增长曲线的战略意图。

多家机构仍表达了对安徽合力的看好态度。国金证券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亿元、16亿元、17亿元,对应的PE分别为14、12、11倍,维持“买入”评级。光大证券同样维持“买入”评级。

机构普遍认为,随着安徽合力在叉车行业国际化、锂电化进程中的持续领先,以及智能物流、后市场业务等新增长曲线的快速发展,公司估值水平有望获得提升。

总结

虽然2025年三季报不及预期,但考虑到原因是将资金加码研发端,安徽合力的未来前景仍值得期待。短期来看,国内外需求复苏与电动化渗透率提升有望带来业绩弹性;中长期来看,泰国工厂投产、智能物流业务放量以及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的布局,或将成为打开业绩增长空间的驱动因素。

以资本市场视角审视,安徽合力当前不足15倍的滚动市盈率和3.3%的滚动股息率具备一定吸引力,在牛市中有承接“高低切”资金的基础。但公司能否找到新的盈利增长点,实现新一轮业绩与估值的“戴维斯双击”,才是其改变市场定位的重中之重。

(全文3145字)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供时代商业研究院客户使用。本公司不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的信息编制,但本公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报告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本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客观、公正,但本报告所载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所述证券的买卖出价或征价。该等观点、建议并未考虑到个别投资者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客户私人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报告内容,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本公司及作者在自身所知情的范围内,与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不存在法律禁止的利害关系。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之提供或者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相关服务。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司版权。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时代商业研究院”,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公司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所有本报告中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本公司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